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

佘靖副部长在2007年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作者:admin 来源:本站 点击:1218次 更新:2011-06-01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
发挥中医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卫生部副部长兼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  佘靖
(2007年1月11日)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2007年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五次集体学习会上重要讲话的精神,总结2006年中医药工作,研究部署2007年任务。
  刚才,吴仪副总理发表了重要讲话。讲话立意高远,思想深刻,内涵丰富,论述精辟,围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刻阐述了中医药的地位、作用和科学价值,强调要坚定不移地发展中医药事业,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切实推进中医药继承与创新;要加强统筹协调,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整合各种资源,大力扶持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同时,对广大中医药工作者提出了殷切希望,要求中医药行业要加强自身建设,提高自身素质,共同团结奋斗,努力担负起中医药发展的重任。这既是关怀和信任,也是激励和鞭策,我们要以此为动力,牢记使命,不负重托,把中医药各项工作做得更好。
  下面,我代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讲几点意见,供大家讨论。
  一、2006年中医药工作回顾
  2006年是“十一五”开局之年,中医药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全局,按照卫生改革与发展的总体部署,紧紧围绕振兴中医药事业和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两大根本任务,团结奋进,求真务实,各项工作取得新的进展。
  (一)中医药工作更加受到重视,中医药发展的目标和方向进一步明确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和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五次集体学习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都对中医药工作作出了重要论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都将中医药发展作为重要内容予以支持。中医药发展更加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去年,有18个省(区、市)的领导同志来京或在当地就中医药工作与我局进行研究和沟通,还有一些省的领导同志专门听取了本省的中医药工作汇报,视察中医药机构,作出有关指示。广东省委、省政府召开建设中医药强省大会,作出《关于建设中医药强省的决定》,提出整合资源、发展事业、做强产业、弘扬文化的方针,要求三年初见成效,五年大见成效;四川省委、省政府召开中医药发展大会,作出《关于加快中医药发展的决定》,提出由“振兴中医”向“全面发展中医药”战略性转移的方针;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召开蒙医中医工作会议,作出《关于进一步扶持蒙医中医事业发展的决定》,制定了发展蒙医中医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去年,《中医药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发布实施,各地将中医药事业发展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大部分省专门制订了中医药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有26个省增加了中医药专项经费。广东计划3年投入专项经费3亿元,用于“名院、名科、名医”工程建设;内蒙古决定将蒙中医专项经费由每年100万元增加到2000万元,对蒙医医院人员经费实行全额预算,中医医院人员经费补助达到80%以上。云南、辽宁成立了省中医管理局,内蒙古成立了自治区蒙医中医药管理局,广东大幅度增加了省中医药局的人员编制。为适应形势发展需要,我局成立了扶持中医药政策、中医药立法、中医现代化战略研究工作小组,围绕中医药发展的重大理论和政策问题,加强研究和探索。
  一年来,中医药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认真贯彻中央的要求,进一步明确了中医药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充分认识到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医疗保健需求,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任务,一是要在医疗保健中发挥中医药的重要作用,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需求,提高对维护人民群众健康的贡献率;二是要加强内涵建设,认真继承,勇于创新,努力保持特色、发挥优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发展祖国传统医药学,使其得到永续利用。中医药发展的方式,首先,必须立足我国国情,为人民群众提供质优、价廉的中医药服务,其次,要符合卫生发展的总体目标和要求,与卫生发展的总体水平相适应。同时,中医药的发展不能盲目照搬西医药的发展方式,必须遵循自身发展规律,走突出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
  (二)农村中医药工作得到加强,中医药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作用得到发挥
  《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正式实施,中央和中西部地区规划投资18.1亿元,对中西部地区县级中医医院进行建设。2006年中央投资2.8亿元,对166所县级中医医院进行建设;在1.6万多所乡镇卫生院的改建中,绝大多数乡镇卫生院的中医科、中药房基本条件得到改善。
  各地组织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农村中医药人员培训,对6000名乡镇卫生院中医临床技术骨干进行了培训,对14700名乡村医生进行了中医专业中专学历教育,建立了乡村医生接受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的制度,农村中医药人员的素质和水平有了提高。
  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建设稳步推进。江西省万安县等25个县(市)被批准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市),四川省名山县等14个县(市)被批准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市)建设单位。先进县建设单位在中医药政策实施、组织管理以及提供中医药服务等方面,比较好地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在“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中,有51家大中型中医医院对口支援了57家县中医医院,提高了受援单位的中医药服务能力。
  中医药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的作用得到发挥。截至2006年9月底,全国已有1433个县(市、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有4.06亿农民参加了合作医疗。所有试点县中合格的县级中医医院都被确定为定点医疗机构,一些适宜的中医药服务项目和必需的中成药、饮片被纳入补偿范围。据初步统计,中医药服务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总额中所占的比例为10?30%,53.5%的试点县采取提高中医药服务补偿比例、降低中医医院住院起付线、单独将中药纳入门诊补偿范围、对中医药治疗优势病种予以补助、对中医类别乡村医生进行补助等多种措施鼓励使用中医药。内蒙古、山东、江西、青海等省制定了全省统一的补偿方案,将使用中医药的补偿比例提高 5?10%;吉林等省将中药制剂纳入用药目录。
  认真贯彻全国城市社区卫生工作会议精神。在《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及相关配套文件中,明确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科室设置、人员配置、中医类别全科医师培训及考试、中医药服务纳入财政补助范围和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范围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各地在社区卫生体系建设中,注重发挥中医药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作用。据初步调查,86%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够提供针灸、推拿、火罐等三种以上的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中药敷贴、刮痧、中药熏蒸等技术疗法也占一定的比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处方所占比例为32%。在预防方面,有53%的高血压慢病管理病例运用了中医药干预措施;在保健方面,中医药参与率达到了88%;在康复方面,中医药参与率达到了93%;在健康教育方面,有中医药内容的达到70%。目前,全国92%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54.7%的社区卫生服务站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
  继续加强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建设。开展了23个中医、中西医结合急诊临床基地建设工作。中央投资1.75亿元,对147个中医特色专科(专病)、282个县级中医医院急诊科和181个县级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进行重点建设。各地组织开展了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呼吸道传染病防控知识培训。
    (三)保持和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中医药服务能力有所提高
  制定颁布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进一步保持和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意见》,组织开展了中医学特色优势、针灸学特色优势、中医学术流派和中医医德规范等专题研究。对中医、针灸等30多个学科发展现状及特色优势进行了分析评价,部分学科已提出学术发展思路和相关政策建议。
  修订了中医类别医师资格考试大纲,在中医专业考试内容上,突出中医为主,中医与西医的比例为8:2;突出临床,临床与理论的比例为2:1。修订出台了《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试考核办法》。组织开展了傣医医师资格考试试点工作,目前已有藏、蒙、维、傣等4个民族医开设了医师资格考试。
  积极开展“名院、名科、名医”创建活动。重点专科建设取得进展,涌现出一批科室建设规范、社会影响较大的专科(专病),应用中医药特色疗法的数量增长65.3%。新增了肛肠、内分泌、骨伤、针灸等4个重点专科协作组。投资5000万元,对35个地市级中医医院中药制剂室和50个县级中医医院针灸理疗康复特色专科进行重点建设。一些中医医院建立了名老中医工作室、研究室,开设了中医药特色诊疗中心,积极探索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方法和途径。重点中西医结合医院建设进一步扩大,新增建设单位11个。开展了19个民族医特色专科(专病)、20个县级民族医医院急诊科和10个县级民族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
  中医药继续教育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目标和任务,明确了“突出特色、拓宽领域、完善机制、注重实效”的工作思路。开展第三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和首批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为探索新形势下中医“名医”成长积累了经验。许多中医药院校认真吸纳师承教育的特点,进行教学改革的尝试。福建、山东、长春等中医药院校通过开设传统中医班、研究生师承班等方式,积极探索师承教育与现代院校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制定实施《中医药科学研究发展纲要(2006?2020年)》,确定了今后一段时期的目标和任务。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中医理论基础研究专项进展顺利,“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临证经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