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

承淡安灸治中风的经验与实践

作者:孙梦晓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1065次 更新:2018-08-01
  

张建斌1,李浩,周颖,还涵,夏星

(1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江苏南京)

摘 要:近现代著名的针灸学家、教育家承淡安先生,对中风的疾病认识及临床治疗也有着独特的见解和体会。在学术思想方面,承淡安先生从“气机逆乱,大厥于巅”立论,阐述中风病,肯定中风病病位在巅、在脑的同时,并强调了全身气血的上下均衡性和通畅性。在中风的分类上,早期按照疾病的轻重程度,分成中经络、中血脉、中脏腑等三类,并与类中风、中风先兆、中风死候等做了鉴别分析。在融汇西学之后,后期又将中风病分为脑贫血、脑充血、脑溢血等三类,并且分别描述了各类中风病的具体临床表现。临床治疗方面,承淡安先生以针灸为主,尤其注重灸法的运用。早期按照经络脏腑立法处方治疗中风病,并提出了中风预防灸的理念和方法;后期主要按照大脑供血和血管是否破裂,分为脑贫血(血亏)、脑充血(肝阳上逆)、脑溢血(中风)三类论治。由于中风各阶段患者气血状态和症状表现各有差异,承先生灸治中风方法和操作主要有:预防中风以潜阳灸为主,急救以回阳灸为主,恢复以温通灸为主。承淡安先生灸治中风的学术思想及实践经验,对当代脑卒中的预防、急救、治疗和康复等工作提供指导。

关键词:承淡安;中风;艾灸

        承淡安(1899-1957年),是现代针灸学科的奠基人,开创了澄江针灸学派。20世纪30年代提出了“灸科学”的概念和理论框架【1】,对灸法的理论和临床应用有独特的认识和体会,并有“艾灸之力,诚非其他药石所能及”【2】“灸法的效力比针强”【3】等感悟。晚年著有《灸法草稿》,并有《简易灸治·丹方治疗集》留世。承淡安先生对于运用灸法治疗中风病的实践经验,至今仍有启发,值得借鉴。

1认病识症

       中风病是针灸临床的主要适应症,因此,近代也有将针灸科称为“风病科”的。承淡安先生灸治中风病的实践经验,首先是基于他对中风病的独特认识和分析。

1.1中风发作,为“厥”属“巅疾”

       承淡安先生从“气机逆乱,大厥于巅”立论,阐述中风病。他在《中国针灸学讲义》“中风门”中写道:“中风症,《素问》名‘厥’‘癫疾’,亦曰‘大厥’。”秉承《内经》“血之与气,交并于上,则为大厥,厥则为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厥成为巅疾”等记载和阐述,承淡安先生认为《内经》命名颇有深意:“巅者,巅顶也,盖谓巅顶之疾,虽未明言脑疾,然已指脑之部位而言矣”“但西学所言系脑病,乃不过病者之检验而得”“其所以致脑病者,则又不能脱离古人所言内气外风也。”【4】

以人体全身气血为视角,在肯定中风病病位在巅、在脑的同时,强调了全身气血的上下均衡性和通畅性。

1.2参西衷中,求之于经络脏腑

       承淡安先生认为,尽管中风病病位在巅、在脑,但还“不能脱离古人所言内气外风”之说来认识。因此,梳理历代医家的观点,尤其是张仲景的学术思想,按照疾病的轻重程度,分为中经络(轻)、中血脉、中脏腑(重)。其中,中经络,主要是由于人身腠理不固,风邪则从皮毛而入经络,刺激神经,神经受重大之刺激,直趋脑系,故卒然昏厥,同时伴有全身神经受累症状,尤其督脉是主要受累经脉之一【5】。而中血脉的病因病理同中经络,主要是一侧肢体为患,出现半身不遂之症,病于左名之曰瘫,病于右者名之曰痪。中脏腑是中风之重症,多因外风乘虚直入脏腑经络,夹固有之痰湿,上冲于脑所致,其中,便溺不觉为中风不良之现象。四肢瘫痪不知疼痛,亦神经失去功用也。

       此外,还有类中风、中风先兆、中风死候等需要类别细辨。其中,多由肾虚阴衰,肝阳暴发,气血上升,痰浊壅滞,骤然昏仆,以其形似中风,故曰类中风,皆为难治;若老人精神虚竭,心脏衰弱,骤然厥脱,而成类中风者,则非针药所能挽救矣。凡阴虚阳旺,或形体质弱之人,易患中风,如其人觉坐卧不安,或头痛眩昏、或恶心呕吐、或怔忡手振、或口苦舌干、或便秘溺赤、或四肢麻木,乃中风之预兆,亟宜从事预防。

1.3病属于脑,分“贫血”“充血”“溢血”

       参得西学,承淡安先生认为“此病属于脑,谓系脑充血或贫血。良以脑为神经之总枢,吾人之知觉与运动,全赖于神经,若脑已起变化,则神经亦随之,故有卒然昏仆、不省人事、手足不用等等见症。”1955年承淡安先生编撰的《中国针灸学》一书,将中风病分为“脑贫血”“脑充血”“脑溢血”等三类,描述了各类中风病的临床表现【6】。

       其中,脑贫血又有急性和慢性之分,相当于中医“血亏”。急性脑贫血症,主要表现为突然眩晕、耳鸣、心悸、颜面苍白、四肢厥冷、冷汗直流、恶心呕吐、心窝苦闷、瞳孔散大、视力减退、甚至猝倒,人事不省等;慢性脑贫血症,主要表现有发作较缓,常因起立而有眩晕、耳鸣、眼花缭乱,急剧起立时,亦有猝倒失神之事。发病与大脑供血不足有关。

       脑充血,相当于中医“肝阳上亢”。主要表现为头面灼热潮红、结膜充血、耳鸣、眩晕或头痛、眼花闪发、心悸亢进、以致手足厥冷、瞳孔缩小,颈动脉、颞颥动脉、搏动强盛,甚至人事不省等。还可以进一步分为虚实,实者为动脉性充血,,虚者为静脉性瘀血。

       脑溢血,相当于中医“中脏腑”。主要表现为突然猝倒、人事不省、脉搏不整、呼吸缓慢、而发鼾声、头倾斜一侧、颜面口眼歪斜、瞳孔散大或缩小、口开流涎、大便失禁、小便自流,反射机能消失等。本病发病症状与出血部位、出血量有关,预后也与之有关:轻症则知觉渐渐苏复,成为言语障碍,半身不遂,行动不能,重症数小时至一、二日中而死。

2 灸治方法和经验

        承淡安先生治疗中风病,主要以针灸为主,其中尤其注重灸法的运用,且颇有心得。早期,按照经络脏腑立法处方【4】;后期,按照脑部贫血、充血和溢血立法处方【6】。

2.1早期分经络、脏腑

       承淡安先生早期主要依据传统分类方法,按照经络脏腑立法处方治疗中风病。具体为:

       中经络,选择合谷、曲池、阳辅、阳陵泉、内庭、风府、肝俞进行针刺或艾灸。

       中血脉,口眼歪斜者,选择地仓、颊车,斜左者针右、斜右者针左,或直接灸亦可);半身不遂(或左瘫右痪)者,选择百会、合谷、曲池、肩髃、手三里、昆仑、绝骨、阳陵泉、足三里、肝俞针刺或者艾灸;足拘挛或麻木者,选择行间、丘墟、昆仑、阳辅、阳陵、足三里针刺或艾灸;手拘挛或麻木者,选择手三里、肩髃、曲池、曲泽、间使、后溪、合谷针刺或艾灸。

       中脏腑,口噤不开者,灸颊车、百会、人中;痰涎上涌,灸关元十数壮或数十壮、灸气海十数壮、灸百会三、四壮;瘫痪不知疼痛,灸神道百壮至二三壮;言语蹇涩,针哑门、关冲。

       此外,类中风患者,可以参照“中脏腑”条施治。而中风先兆,也亟宜中风预防灸。

2.2后期分贫血、充血和溢血

      承淡安先生后期治疗中风病,主要按照大脑供血和血管是否破裂,分为脑贫血(血亏)、脑充血(肝阳上逆)、脑溢血(中风)三类治疗。具体有:

       脑贫血(血亏),以强壮治疗为主,促进大脑供血和血液循环,选择百会、风池、脾俞、关元、足三里等穴,每日用轻刺激针刺后,再用药艾灸条灸治;若持续数月,必能健壮。

      脑充血(肝阳上逆),以诱导法降其脑部充血为主,选择风池、天柱、人中、合谷、商阳、昆仑、至阴,用强刺激法。脑溢血(中风)需要分期治疗。疾病初发之时,以紧急降低血压、收缩脑血管之急救,同时应与配合专科治疗。针灸治疗时,首先用大炷灸关元七壮至二十一壮,甚至百余壮,视其脉搏调整为止;其次强刺激商阳、中冲、三阴交、涌泉,以图反射脑部,收缩血管作用,每日一次。经二、三日治疗,患者知觉渐复后,以促进溢血吸收、恢复肢体功能为目的的治疗,选择风池、天柱、大杼、肩井、肩颙、曲池、合谷、环跳、阳陵、三阴交、昆仑,先强刺激针灸侧用,后轻刺激针灸患侧,每间一日或二、三日针一次,至症状消失能行动为止。

2.3验案记载与分析

【案1:中风预防灸】

       胡老公公,九十多岁,已经有高血压病史四十年,血压高的时候达到230多度,中风高危因素。他平时有头重头晕,又容易发怒。吃药、打针后血压有所下降,但稍稍多动或天气不好,或者多用点脑力,仍会升高。遂施灸风池、肩井、身柱、肝俞、肾俞、中脘、气海、手足三里,艾炷灸或艾条灸,一天灸一次。五天后,降了10度。灸到两个月后,再去检查时,是右188度,左182度。按照年龄推算,已接近正常,而且已经没有头晕耳鸣等现象了。

【案2:中风预防灸】

       张太和,五十二岁。平常头痛、耳鸣时作,稍一劳动,头晕更厉害。诊断是血压过高所致的。他知道针灸对治高血压有效,就请教灸治。建议施灸足三里和背部三穴,即患者两手在胸前交叉,两手掌直上按到肩头上,在手中指点着的地方,是一穴,再由这个穴直下一寸,又是一穴,再又直下一寸,又是一穴,这样左右共六点,加上左右足三里,共8点施灸。每天一次,用艾药条灸,或用艾炷灸了。大约一个月,他的血压完全正常了。从此,不管任何出门远行与辛苦劳动操作都能做,而没有引起过血压上升!

【案3:中血脉】

       治锡城北门汤和之君口眼歪斜症,为之灸地仓、颊车2次而愈。当灸时,病者觉肌肉收引,歪者因此遂正。

【案4:中脏腑】

       治畅邑薛瑞初之太夫人,年逾耳顺,瘫痪已2年余,灸曲池、肩髃、环跳、阳陵泉四穴,频频灸之,连续有百五十壮,而竟痊愈,步展如恒。伟哉,艾灸之力,诚非其他药石所能及。

【案5:脑溢血病(半身不遂)】

       在四年前,林得才患脑溢血而半身不遂,最近又发生了颜面神经痛,头面上一抽一抽的疼。因出现了新病,勉强要求灸治。于是,给予施灸百会、大椎、肾俞、命门、肩髃、曲池、手三里、足三里、风市、膝眼。每天灸一次,每穴艾条熏灸20-40火。仅仅灸到一个星期,本来是一步不能移动的,能够独自慢慢地上厕所了。就此灸了十几天,竟能够下澡池里去洗澡了。不过连续灸了两三个月,居然恢复了原有行动自由了。淡安先生还说,也可以用艾炷直接灸(米粒大的艾炷烧灸每穴十余火)

3灸治中风的经验特点

       承淡安先生灸治中风的经验和实践,贯穿于中风病的预防、急救、治疗和康复全程。由于各阶段患者气血状态和症状表现各有差异,灸治的方法和操作各异。主要有以下特点:

      (1)预防中风,潜阳灸。除了早年学习和运用《针灸大成》之化脓灸足三里、绝骨外,承淡安先生1935年考察日本针灸时,还获东京针灸学校校长猪又启严氏赠送的“金刚流中风预防灸”,并到回向院体验中风预防灸【7】。因此,他对于中风预防灸,特别重视。承淡安先生认为,中风病的发生,有一个潜在的过程,凡阴虚阳旺或形体质弱之人,易患中风。当具有这样体质的人,如果出现坐卧不安,或头痛眩昏、或恶心呕吐、或怔忡手振、或口苦舌干、或便秘溺赤、或四肢麻木,都属于中风之预兆,亟宜用中风预防灸。主要选择风池、肩井、身柱、肝俞、肾俞、中脘、气海、手足三里等作为灸点,艾炷灸或艾条灸,一天灸一次,以达到益气潜阳,预防中风的目的。

     (2)危重急症,回阳灸。中风发生时,一般病情较急、病势较为危重,尤其是神志不清的中脏腑患者和脑溢血患者,承淡安先生一般急用大炷灸关元、气海数十壮至百余壮回阳救逆,同时监测患者脉搏;若脉搏调整到位,可以配合强刺激针刺商阳、中冲、三阴交、涌泉等。在承淡安生活的年代,出现中脏腑或者脑溢血患者,无论是药物还是外科手术等治疗手段都是有限的,及时施灸,可以力挽狂澜、救急于顷刻之间。在施灸的同时,监测患者脉搏,可以实时观察患者全身气血的状况,为了解疾病进退、及时调整治疗量甚至治疗方案提供依据。当然,现今我们可以用心电监护等手段实时监测。

     (3)瘫痪诸症,温通灸。无论是中脏腑救逆后的肢体功能障碍,还是中经络等瘫痪诸症,承淡安先生也积极推荐艾灸治疗,并认为“中风瘫痪半身不遂之症,总以艾灸为愈,以大艾为良,盖艾能温通经络”【2】。艾灸主要以温热为刺激要素,具有温通经络、以温促通的功能,对于中风病患者气血受阻,尤为对症。承淡安先生主要施灸的点有百会、大椎、肾俞、命门、肩髃、曲池、手三里、足三里、风市、膝眼等,常用艾条熏灸,或者艾炷直接灸(米粒大的艾炷烧灸每穴十余火)

4小结

       承淡安先生灸治中风的临床实践和经验,首先是继承古代医家经验和学习日本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而总结出来的;其次,与其他学术认识一样,承淡安在实践经验总结的过程中,认识也在不断变化,如早期按照古法分为中经络、中血脉、中脏腑等进行阐述;后期参得西学解剖,分为急慢性脑贫血、脑充血、脑溢血等;第三,灸治中风贯穿于预防、急救和恢复,其中中风预防灸以潜阳灸为主,急救以回阳灸为主,恢复以温通为主。承淡安灸治中风的实践经验,对于当代脑卒中的预防、治疗、和康复等工作,也有很好的借鉴和指导。

参考文献

[1]承淡安译.灸科学,针灸杂志,1934-35,2(4):(灸科学)1

[2]承淡安著.增订中国针灸治疗学.中国针灸学研究社,1937年5月第八版:325

[3]承淡安日记.1957年3月3日

[4]承淡安.中国针灸学讲义.中国针灸学研究社,1940年10月第一版:268-269

[5]承淡安.中国针灸学讲义.中国针灸学研究社,1940年10月第一版:269

[6]承淡安.中国针灸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年8月第一版:281-282

[7]承淡安.东渡归来.针灸杂志,1935,2(6):论文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