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

“说明白·讲清楚” 针灸治疗中风偏瘫 直播专家答疑

作者:中国针灸杂志 来源:中国针灸杂志 点击:4134次 更新:2022-10-11
  

第五期节目,我们邀请到的专家有东贵荣、许能贵、杨添淞三位专家,并请刘炜宏编审作为主持,就针灸治疗中风偏瘫展开线上讲述与探讨。此次直播我们的粉丝们反响热烈,在直播中提出了很多问题希望可以请专家解答。

现在,我们的答疑来啦!



东贵荣

教授答疑


  • 问题1:头穴针刺疗效特别好,请教头穴针刺的手法经验,注意事项,其和头皮针的顶颞前斜线的透刺,捻转有哪些特点? 去骨瓣术后的患者如何应用头针?

    头穴透刺疗效好在于透刺,即接力式透刺。刺法,从百会穴到太阳穴这条穴线分四等分,百会一穴,太阳一穴,这条线中间等分两穴,共针刺四针,针刺方向从百会刺向太阳穴,每针针刺一寸深,四针相连构成针刺百会至太阳穴线。手法,快速小捻转手法,隔针双手拇指指腹和食指指腹捏持针柄快速捻转平补平泻手法,200r/min,两针隔针捻转1min,再两手捻转另两针1min,反复交替施法,四针共计捻转4~5min,留针4~5min,此时患者主动运功或其他人协助患者运动瘫痪肢体4~5min。这样反复3次。共计24~30min,再留针5~10min后拔出针。

    注意:进针注意,针刺时针尖不能刺在头皮内,也不能刺入骨膜内,那样疼痛难忍,并且也无法实施手法。拔出针注意,头皮血运丰富,拔出针后认真按压针孔并稍候片刻,仔细观察有无出血,确认无出血后可以让患者离开。

    我们采用的头穴透刺法与针刺顶颞前斜线在针刺部位,刺法及手法都有不同。手法上平补平泻手法同时还有用力搓针之意。

    一般针刺病灶侧,有时针刺双侧百会透太阳穴。病灶侧手术后去骨瓣了,可以针刺病灶対侧,或同时针刺病灶侧去骨瓣留有颅骨头皮部分。去骨瓣手术骨瓣修补后,依然可以针刺病灶侧,效果一样。


  • 问题2:单次持续捻针5min,临床难以保证,这个问题如何解决呢?

    这个问题上一题已经解答了。主要是四针交替捻转手法就没有困难了,再有就是要熟练掌握手法。


  • 问题3:头针有针对不同症状的治疗方案吗,还是急性期都是以百会透太阳为主?百会透太阳是透健侧还是患侧?百会透太阳的机理?

    这次说明白,讲清楚内容是针刺治疗中风病瘫痪,只是中风病瘫痪而不涉及中风病其他十大功能障碍的针刺治疗。中风病后头穴透刺法治疗,针对不同中风后功能障碍的针刺治疗各有针对性穴位及针刺治疗方法。中风病急性期治疗要具体审视中风后的病情和功能障碍情况确定治疗方案和治疗方法。百会透太阳主要针刺病灶侧,根据情况和治疗需要有时针刺双侧。百会透太阳机制的是复杂的,主要有针刺局部效应机制和经络功能效应机制。


  • 问题4:痉挛期针刺阴经会不会加重上肢的屈肌痉挛?以前老师教我们不能刺激内侧穴位。

    我们的临床经验中风病瘫痪痉挛期针刺阴经不会加重上肢屈肌痉挛,而是治疗上肢痉挛,治疗效应明显,针刺时肘、腕和指间关节即刻效应明显。

  • 问题5:肌张力高的情况下适合用电针吗?

    根据我们的临床经验不适合使用电针。



许能贵

教授答疑


  • 问题1:针刺治疗中风病急性期的主要机制是神经保护吗?

    我们知道针刺对于中风的作用机制是多途径,多靶点效应,随着神经科学领域中神经血管单元(NVU)概念的提出,针刺研究也进一步关注对于大脑完整解剖和功能单位的整体干预作用。对于针刺在中风急性期的作用机制,我们的研究表明其最主要是通过改善神经元钙超载,保护缺血后神经元的继发性损伤来实现的,而除此之外,针刺也参与了完整的神经血管结构和功能的改善。

    在脑血管保护方面,有研究表明针刺在急性期可以通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等相关分子表达,促进血管新生,增强微循环功能的恢复;

    在血脑屏障保护方面,针刺可以上调急性期中风缺血脑组织内的跨膜蛋白,胞质附着蛋白的表达,改善血脑屏障内的紧密连接,进而恢复血脑屏障的完整性,降低脑水肿,颅内高压等严重并发症;

    在改善神经炎症方面,针刺也可以显著减轻急性期颅内炎症反应,降低促炎因子如白介素-1,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等的水平,升高抑炎因子白介素-10,转化生长因子β水平,改善缺血再灌注损伤,恢复神经功能。


  • 问题2:对于中风急性期的脑血流改善效果如何?

    对于中风急性期脑血流改善,已有大量临床与基础研究表明针刺可以降低血管阻力,提高血流速度,缓解血管痉挛状态,改善局部侧支循环开放情况,从而增加脑血流量。本团队研究发现,大鼠在局灶性脑缺血时,缺血区局部脑血流量(rCBF) 大幅度下降,但给予电针10分钟后,缺血区局部脑血流量显著升至正常水平,我们推测可能主要是通过神经调节而影响脑血管的运动平衡,促使脑血流量增加,使脑组织氧含量和能量代谢等得到充分改善,从而保护脑缺血后神经元免受损伤。


  • 问题3:针对神经保护和脑血流改善,选穴和治疗方法有无推荐或特异性针刺方法?

    针对中风病的选穴方面,我们在对古今文献典籍的整理中发现其选取穴位主要集中于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以及督脉的腧穴。而在急性期的神经元保护与脑血流量的改善方面,我们和许多同行的诸多研究均表明,应重视针灸督脉腧穴在中风急性期的作用,因督脉为一身阳脉之海,“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通调督脉对脑及各脏腑功能均有一定的作用,在选穴方面我们推荐以水沟、神庭、上星、百会、大椎为主穴,配穴为内关、神门、四神聪、三阴交、足三里等辨证选穴加减。在电针频率方面,我们在基础与临床研究中均发现2Hz电针是激活神经元活性,发挥电针对于神经元保护作用,改善相关并发症的最佳频率。



杨添淞

主任医师答疑


  • 问题1:头皮电针疏波,患肢少刺浅刺,痉挛性瘫痪疗效如何?疏波、密波及疏密波的区别疗效如何呢?

    痉挛性瘫痪期头针配合肢体拮抗针法疗效较好,即针刺兴奋痉挛肌的拮抗肌,而患侧肢体在痉挛瘫痪期慎用电针,尤其慎用多穴、深刺,避免引起痉挛加重。此时期头针一般也不给予电刺激,只用手法捻转为主,刺激锥体束抑制异常兴奋,痉挛缓解后逐渐结合头针电刺激。

    疏波的起萎作用比较好,密波其主要作用是增强组织代谢、促进气血循环、改善局部的营养、消除炎性水肿等,临床常用于止血、止痛、扭挫伤、关节炎等,疏密波兼具以上两种作用,在临床中发现疏密波既能够起萎又能够止痛并且可以避免连续波耐受和肌肉疲劳的情况。


  • 问题2:中风手指手腕功能障碍、足踝不能活动,有无推荐的方法?和康复如何结合?

    中风后肢体功能障碍的特点一般为近端恢复较好,远端恢复较难,可以根据患者情况酌情选用八风穴、八邪穴,通电后观察肌群运动是否达到纠正错误运动模式的预期效果。锥体束病变特征一般是上肢屈曲下肢伸直,肢体远端一般为屈曲状态,手指不能伸展,可以深刺中渚穴(其深部为指伸肌)行强刺激,达到手指松解伸展的作用。针对中风后足部运动不利,一般同时针刺足三里穴与悬钟穴(髓会)通电,中医理论为兼顾先天后天之本,按照现代医学解释为同时刺激下肢肌群起到背屈和外旋作用,连接电针连续波后根据出现的运动调节进针深度和角度,纠正足内翻和下垂。同时配合现代康复学良肢位理论及适度被动运动保证关节正常活动度,防止肌肉出现废用性萎缩效果更佳。

  • 问题3:为什么情感区扎针是逆督脉呢?

    额叶病变的患者临床症状以亢奋为主,督脉脉气盛出现欣快、郁闷、执拗、强哭强笑等情绪异常的病理状态,逆经刺主要起泄经气的作用。且情感区针刺为孙氏头针的特色,主要取体表与大脑额极投射的对应区域进行足量刺激,调节与大脑额叶相关的情绪、情感、参与高级运动功能的意志力等。


  • 问题4:能再具体讲讲孙氏腹针的具体取穴位置吗?比如大概对应腹部的哪个穴位?

  • (一)腹一区。定位:患者平卧。本区共由三个穴位组成。剑突下0・5寸及其左右各旁开1.0寸的两个穴位。功能:解郁顺气,养心安神。主治:神志病,如心情郁闷,失眠,多梦,健忘,癫病,强哭,强笑及各种神经症(焦虑型、抑郁型、强迫型等)。操作及手法:针尖向肚脐方向,以15°斜刺入皮下,三针平行,施轻度手法捻转,必要时可以用电针刺激。附注:本区相当于大脑的额极。故针刺本区可以调节人的思维意识。针刺本区类似于头针的情感区。

  • (二) 腹二区。定位:患者平卧。在腹正中线上,剑突至肚脐分成四等份,在第二区段(相当于第二等份)的中间位置,距腹正中线旁开 1. 5寸,左右各一。功能:调节自主神经功能,调节血压,调节血糖,改善血管舒 缩功能及内分泌紊乱。主治: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自汗,更年期综合征,血管性 头痛等。操作及手法:于腹二区向外以15°〜30°斜刺入皮下1.0〜1. 5寸,施轻度手法捻转,必要时可以用电针刺激。附注:本区相当于大脑皮层的血管舒缩区及自主神经区,故针刺本区可以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自汗,更年期综合征,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

  • (三) 腹三区定位:患者平卧。在腹正中线上,剑突至肚脐分成四等份, 在第三区段(相当于第三等份)的中间位置,距腹正中线旁开 1. 5寸,左右各一。功能:调节锥体外系功能。主治:帕金森病、抽动秽语综合征、舞蹈症、睑-面-口综合征、肌张力障碍等锥体外系疾病。操作及手法:于腹三区向外以15°〜30°斜刺入皮下1.0〜1, 5寸,施轻度手法捻转,必要时可以用电针刺激。

  • (四)腹四区定位:患者平卧。在腹正中线上,剑突至肚脐分成四等份, 在第四区段(相当于第四等份)的中间位置,距腹正中线旁开 1.5寸.左右各一。功能:改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主治:肢体运动功能障碍(中风后的偏瘫及周围神经损伤的运动障碍)操作及手法:于腹四区向外以15°〜30°斜刺入皮下1.0〜 1. 5寸,施轻度手法捻转,必要时可以用电针刺激。

  • (五) 腹五区定位:患者平卧。在腹正中线上,肚脐至耻骨联合分成四等 份.在第一区段(相当于第一等份)的中间位置,距腹正中线旁开 1.5寸,左右各一。功能:改善肢体感觉功能障碍。主治:肢体感觉功能障碍,各种痛证及各种感觉异常如丘脑综合征、半身麻木症。操作及手法:于腹五区向外以15°〜30°斜刺入皮下1.0〜 L 5寸,施轻度手法捻转,必要时可以用电针刺激。

  • (六) 腹六区定位:患者平卧。在腹正中线上,肚脐至耻骨联合分成四等份,在第二区段(相当于第二等份)的中间位置,距腹正中线旁开 1.5寸,左右各一。主治:失用症。操作及手法:于腹六区向外以15°〜30°斜刺人皮下1.0〜 1・5寸,施轻度手法捻转,必要时可以用电针剌激。

  • (七) 腹七区定位:患者平卧。在腹正中线上,肚脐至耻骨联合分成四等份,在第三区段(相当于第三等份)的中间位置,距腹正中线旁开 1. 5寸,左右各一。功能:改善视觉功能障碍,缓解视觉疲劳。主治:视觉功能障碍,视觉疲劳,肓,偏盲,近视,白内障等眼病。操作及手法:于腹七区向外以15°〜30°斜刺入皮下1.0〜 1.5寸,施轻度手法捻转,必要时可以用电针刺激。

  • (八) 腹八区定位:患者平卧。在脐的上下左右各0.5寸,共四个穴位。功能:解郁顺气,养心安神。主治:心情郁闷,失眠,多梦,健忘,强哭,强笑,小儿脑瘫及各种神经证(焦虑型、抑郁型、强迫型等),操作及手法:于腹八区的四个穴位直刺0. 5〜1. 0寸。不捻转,必要时可以用电针刺激。附注:腹八区相当于头部的四神聪穴。

  • (九) 腹九区定位:患者平卧。在脐上0. 5寸并旁开1. 0寸,向下引2. 0 厘米的直线,且平行于腹正中线,即为腹足运感区。主治:不安腿综合征,下肢痛,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肛门直肠疾病等。操作及手法:于腹九区针尖向下以15°〜30°斜刺入皮下1. 0〜1. 5寸,施轻度手法捻转,必要时可以用电针刺激。

  • (十)腹十区定位:患者平卧。从髂前上棘引与脐中线垂直,并且平行于腹正中线的直线,称为平衡区。主治:小脑损害引起的平衡障碍。操作及手法:于腹十区针尖向下以15°〜30°斜刺入皮下1.0〜1. 5寸,施轻度手法捻转必要时可以用电针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