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

刘保延:抗击疫情针灸价值显现“互联网+”让后方专家奋战前线

作者:朱国旺 郭文培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点击:2511次 更新:2020-02-20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2月17日讯 (记者朱国旺 郭文培)在抗击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医药工作者奋战一线,使中医药在新冠肺炎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针二灸三用药”,作为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针灸在此次抗疫中能发挥怎样的价值?如何结合疫情实际发挥针灸作用?无数身处后方,不能冲锋在前的中医药人如何为抗疫一线提供支撑?就此,2月16日,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专访了中国针灸学会会长、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主席、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刘保延教授。

  针灸可用于新冠肺炎患者出院前后

  2月14日,在湖北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例行新闻发布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介绍,目前湖北地区确诊病例中医药参与率达75%以上,其他地区超过90%,中医药在湖北还可以发挥更大作用。据悉,在包括四川、河南、江苏、安徽等地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中医药也得到了广泛使用。

  “中医药早期的介入,会对人体脏器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重症患者疗效明显。”刘保延介绍,中医药可缓解新冠肺炎患者呼吸困难、乏力等症状。张伯礼院士日前接受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时也曾表示,中医为主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有效缓解轻度普通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患者出现的发热、咳嗽、乏力、腹泻等症状。对于中重症患者的治疗,该疗法可减少肺渗出,抑制病情进一步发展。

  针灸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就有艾叶“生温熟热,纯阳也,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以及“凡人吴蜀地游宦,体上常须两三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著人也 ”等记载。刘保延表示,艾灸通过温热的穴位刺激,具有温阳散寒、通经活络、 升阳固脱以及泻热拔毒等作用,现代研究艾灸有明显的免疫调节作用。

  日前,中国针灸学会根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发热、乏力、干咳、腹泻等主要临床表现,以及寒湿闭肺、疫毒闭肺、内闭外脱以及肺脾气虚的证候演变特点,下发了《中国针灸学会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针灸干预的指导意见》。此意见显示,疑似病例艾灸可调节免疫力,改善症状;轻型、普通型患者的艾灸可改善症状、缩短病程、舒缓情绪;恢复期患者的艾灸可恢复肺脾功能,增强人体正气。

  对于新冠肺炎,刘保延分析,从中医角度看有很多寒湿患者,表现为畏寒、腹泻,如果采用艾灸方法可以获得很好的帮助。由于受环境影响,对于处于隔离区的患者,使用艾灸治疗并不好操作,刘保延建议采用穴位热疗的方法,也能发挥作用,即通过使用发热材料制成药片贴在穴位上进行穴位刺激。这在有些地方已经开始使用。刘保延介绍,其团队提出的隔物热疗法已经湖北省中医院实施。“医疗部门会统一分批发放三天灸材、艾灸盒等,患者来取药材时,先扫码填写病情,在与医护人员建立关联后,方可看针灸视频,艾灸科专家会指导如何取穴位。”

  对于出院患者,特别是中重度患者,肺纤维化倾向比较明显,刘保延认为针灸治疗(包括艾灸、针刺、埋线等方法)对肺功能的恢复有很大的帮助。但这部分患者在家进行艾灸时,刘保延提醒需要注意三点:第一,艾灸的实施主要在医务人员指导下,由患者自行操作实施,患者要知情同意并愿意接受指导,按照要求去实施,并能按照指导每天填写电子日记卡,与医务人员进行互动;第二,在治疗中要找准穴位,并充分保证针灸时间,一个穴位要灸15到20分钟;第三,要注意安全,在不能使用明火的环境下严禁使用艾灸,同时注意不要烫伤,并开窗通风。

  “互联网+”模式 让后方专家奋战前线

  据悉,针对此次疫情,中国针灸学会远程协助的湖北、湖南两地的艾灸项目已经实施。

  刘保延说,采用互联网+的模式能够发挥更多专家的作用,也能够在特殊情况下,和患者建立一种沟通渠道。他说,这种模式如果能很好用起来,没有上前线的后方中医专家也可以及时地和患者进行沟通。尤其是目前临床诊断患者比较多的情况下,采用互联网+的方式,可以实现每个患者都能得到后方中医医护人员的指导。

  “这是目前的实时数据,显示参与的医护志愿者320人,每人与患者的联系情况。”刘保延指着一张数据图告诉记者。在中国科学院仝小林院士的带领下,中国中医科学院数据中心、医药企业、社区医生、志愿者等多方联动,开展了新冠肺炎中医药线上医疗活动。

  据了解,这是由仝小林院士提倡并得到实施的利用移动互联网建立中医医患互动、内外互动的抗疫模式,让中医药的优势特色得到彰显,中医药的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中国中医科学院数据中心作为外围的协调、组织,渔歌医疗公司(大连)给予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患者取药时,会扫一个二维码,填写其病情和用药情况,我们后台的志愿者会定时打电话询问并记录患者病情,依据后台病情,仝院士及其团队会对患者病情做出判断并做用药调整,药企会下发药材至社区医生,这是我们的模式。”刘保延介绍,从春节开始,其团队就开始了内外联动、医患互动的中医药抗疫模式。目前已经有3400余患者加入,收集病例日志7904份。

  “刚看了下后台,我们有志愿者一天打了200多次电话。“刘保延表示,新冠肺炎作为乙类传染病,甲类传染病管理,在这种情况下,采用该模式,不仅有效避免了传染,还给予患者了心理治疗。”患者的心态也很重要,当有人关注他,给他解答问题时,对患者来说,这是个心理安慰,有助战胜疾病。” 

在2月17日CCTV-4中文国际频道播出的《今日关注》中,节目组连线正在武汉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仝小林,介绍中医药在抗击疫情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其中,手机app对于中药通治方(协定处方)在湖北的实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仝院士就此进行了说明。


连线内容整理

  主持人:中医讲究的是望闻问切,包括一人一汤药这样的治疗和用药的模式,但是对于基数很大的患者群体来讲,这样的方法可能不太现实。我听说您建议患者使用手机app来问诊,这方面请您来介绍一下。

  仝小林:因为疫情比较重,包括中医院的医疗压力也是特别大,抽出很多医生到社区也很困难。中国中医科学院刘保延首席研究员的平台与我们密切配合,在我们大范围应用中药的前一天晚上,他们突击研发了一个app软件。通过这个软件,发药的时候只要让病人扫码,后台的很多医生就可以给病人进行用药的指导,病人用药后若出现不良反应,可以随时进行调整。而且这些医生非常负责,每天会给病人打电话,给他们进行心理疏导,所以对稳定情绪等方面,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也体现了人文的关怀。

  现在,app里已经有三千多名患者,我们也在不断探索,使软件更加完善。现在后方有很多的医生都想上前线,都集中在武汉是不可能的,但是他们可以在后方发挥很好的作用。我们这个平台有很多有资质的医生都在为患者服务,每名医生分配十到二十个病人,每天都会打电话询问患者用药的情况、反应,给他们具体、详细的指导,进行心理的疏导。

  主持人:通过手机app这种方式,虽然医生不能来到武汉,但让全国的医疗资源能够一起应对疫情。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但是也要遵从医嘱,否则可能适得其反。


→点击此处观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