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题展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题展——中国传统医药保护开幕式在京举行
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办,中国中医科学院承办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题展——中国传统医药保护,6月9日在中国中医科学院隆重开幕,这一天恰好是我国的第二个“文化遗产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李大宁、国际合作司司长张奇,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曹洪欣及院领导刘保延、仇芙林、麻颖,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所长柳长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代表性传承人代表王雪苔、王孝涛、孙树椿以及来自中医药界的专家学者100余人出席了开幕式。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梁菊生主持会议。
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领导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代表性传承人代表王雪苔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李大宁和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曹洪欣参观展览
人类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形态。随着时间长河的流逝,相当一部分文化形态已经湮没、失传,成为人类发展史上令人心碎的片段,甚至完全不为当代人所知。为了使现存的文化形态不再被湮没,联合国1972年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1979年实施了《世界遗产名录》项目,极大地促进了世界各国对物质遗产的保护工作。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凸显其重要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3年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对语言、歌曲、手工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做出了必要规定,进一步推动了世界各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公约》特别要求对各国和各地区现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清点,列出急需抢救的重点和有重要代表意义的遗产项目,并要求建立一个由专家和各会员代表组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委员会,协调有关工作。我国政府从2005年起相继发布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等政策性文件,我国各地、各行业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加重视。植根于中华民族传统土壤产生的中国传统医药,世代传承,历史悠久。她以睿智的思想认识生命与疾病,以有效的方法维护着人类健康。随着经济、文化全球化的强烈推进,人们已经开始认识到文化的多样性以及传统知识的价值对人类未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柳长华首先向来宾介绍了传统医药申报保护项目的情况。
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曹洪欣与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秘书长沈志祥参观展览
曹洪欣在讲话中表示,中医学之所以申报国家文化遗产保护,关键在于中医学不仅仅是一门医学知识,更凝聚着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这种独特医学,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和人类的健康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时至今日,中医学还在与时俱进,还在为人类健康发挥应有的作用。在申报的过程 中,中国中医科学院的专家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在全国总计518个保护项目中,传统医药占有9席。在这9个项目中,由中医科学院牵头申报的项目有6项。我们相信,通过传统文化知识的保护与利用,通过中医学知识的广泛普及,中医药学一定能够为人类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李大宁在致辞中指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特别是中医药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中医药继承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成为我们的一项战略性任务。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是一个崭新的课题,这里也有一个继承与创新的问题。中医药文化是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我们要借助中国传统医药保护工作的开展,进一步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勇于创新,敢于创新,把传统医药的发展推进到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在首批国家级518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中,包含了中医生命与疾病认知方法、中医诊法、中药炮制技术、中医传统制剂方法、针灸、中医正骨疗法、同仁堂中医药文化、胡庆余堂中医药文化、藏医药9个传统医药项目,前6项均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及所属机构提出申报。为此,中国中医科学院荣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先进集体光荣称号;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针灸研究所、中国针灸学会、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中药研究所、望京医院分别被文化部授予“项目保护单位”标牌;沈志祥、柳长华获得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开幕式结束后,来宾们参观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展——中国传统医药保护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