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声音】孙伟代表:探索中西医结合教育 培养国际化中医药人才
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教授孙伟表示,中医药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她建议探索9年制中西医结合教育。
一、开展中医药文献等普查工作
“以此次疫情防控为契机,进一步坚定国人对祖国中医药的文化自信,积极推动中医药文化走出去,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孙伟建议,开展中医药文献、文物、古迹资源普查工作,持续做好特色理论、技术、疗法、方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研究、应用等工作。
孙伟说,应大力弘扬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立足传统,融合现代,把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蕴含的中医药理念知识、技术方法等转化为人民群众能用得上、用得好的健康实践。”她认为,应在国民通识教育中强化中医药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
通过修订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等课程教材,推动高校开设中医药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同时,加强医疗卫生从业人员的中医药文化素质教育。将中医药相关课程纳入临床医学类专业必修课程,在西医相关专业住院医师的规范化培训中,增加中医药知识技能培训内容。她还提到,应加强对普通国民的中医药科普。深入推进“中医中药中国行——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活动,建立中医药文化科普长效机制。
二、打造国际化中医药人才队伍
孙伟介绍,目前许多中医药民营企业都试图“走出去”,参与到国际抗击疫情的战斗中。但是,一些民营企业担心出现民事纠纷等问题,因此也不敢轻易“走出走”。“建议国家集中中医药优势资源,统筹国有和民营中医药企业,共同‘走出去’。可重点选择在意大利、伊朗等疫情暴发地区的部分医院进行对口支援。”孙伟认为,应以中国中医药循证医学中心建设为切入点和突破口,有效整合中医药循证医学资源,进一步密切与世卫组织的合作,加强与世界卫生组织国际临床试验一级注册平台的数据联通,从而在国际通行的高级循证医学证据体系中科学评价中医药的疗效。
充分利用世界各国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新闻媒体和网络平台,积极宣传中医药文化和其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意以事实说话,以科学数据说话,不做夸大宣传。
“依托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等单位,建设中医药防治传染病临床研究国际化基地,打造能够参与对外援助的国际化中医药人才队伍,建立健全中医药应急对外交流与合作机制。”
三、探索9年制中西医结合教育
“振兴中医药事业的关键在人才队伍建设。”孙伟说。她建议,进行一次较大幅度的中医药院校教育改革,建立中医基础与临床相融合、中医与中药相贯通、中医与现代医学技术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改变现有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相脱节、中医药人员“医不知药、药不知医”、“中西医都学、都不精”的状况,真正体现中医药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思维理念。“允许通过特殊招生方式招收有中医家传背景、中医药知识素养和传统文化功底较为深厚的生源报考中医药学类专业,允许用医古文代替英语考试。”
她建议,扩大中医药学类“5+3”一体化、九年制招生规模,探索9年制中西医结合教育和高级西医学习中医班,以吸引优质生源。大幅度提高中医药类专业生均拨款,设立临床教学基地建设专项,实施教师培训专项行动。
孙伟说,应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开展全科医生和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大力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将现有基层卫生人员全部培养成为“能中会西”的人才。
“建设一批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培养一批基层中医药骨干人才。全面推行中医药人员‘县管乡用’政策,实施基层中医药人员特设岗位计划,提高补助标准。取消基层医疗机构高级职称比例限制,落实长期在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工作的中医药人员职称晋升、表彰奖励倾斜政策,支持开设个体诊所,吸引、稳定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她还建议,从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实施办法等层面,逐步探索建立中医药师承教育运行、监管、评价制度,完善师承教育的相关激励保障机制,使名中医、老中医有意愿、有动力实施传承,“真愿传、愿真传”;使继承人有时间、有精力学习,“真愿学、学真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