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针】火针疗法的来历
火针疗法是将特制的针具用火烧红针体后,灼入人体一定的腧穴或部位,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医疗方法,属于针灸学范畴。
火针疗法源远流长,最早直接提出火针疗法的医籍首推《黄帝内经》,其中称火针为燔针、焠针,称火针疗法为焠刺。如《灵枢·官针》言“九曰焠刺,焠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素问·调经论》言“病在骨,焠针药熨”。其中“燔针”、“焠针”即指火针。焠刺,即用火烧针后去刺的火针疗法。《中国医学大辞典》注:“燔针,烧针而刺之,即火针也”;“焠,火灼也”。明代·吴鹤皋释:“焠针者,用火先烧其针而后刺,此治寒痹之在骨也”。可见,“燔针”、“焠针”,为火针的最早名称。
历代医家对火针疗法的称谓繁多,汉代张仲景取其用火烧针,具有温热作用之义,在《伤寒论》中称其为“烧针”、“温针”;宋《针灸资生经》取其烧针时针体的颜色,称之为“白针”;《圣济总录》则以“烙”言火针,其云:“烙即火出,亦谓之燔针劫刺。烙法当用火针”;民间亦有称“煨针”的,煨也火烧之义,高武《针灸聚英》火针条中载有:“川僧多用煨针,其针大于鞋针。”
约晋之时,始见“火针”的称谓,如陈延之《小品方》中记载:“初得附骨疽……若失时不消成脓者,用火针、膏、散,如治痈法也”(《医心方》)卷十五,(344-345)。此时开始直言“火针”。其后唐宋朝清各代医籍典章中,多以“火针”为名,如《千金方》、《医宗金鉴》等书中,均明言“火针”并有多处“火针者即古人之燔针”的论证。
因“火针”两字最为简明扼要地概括了火针疗法的特点,故其沿用至今,约定俗成。因此,将这种医疗方法定名为“火针疗法”。
作者简介:刘保延,男,汉族,1955年5月生,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党委委员、常委、常务副院长,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主席,中国针灸学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