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

针灸研究要以提高疗效为目的

作者:超级管理员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3749次 更新:2017-06-27
  

针灸是中医学的精华。自从针灸申遗成功后,无论临床还是科研,针灸学的研究都有了很大进展。然而,针灸研究领域仍然存在研究方法不科学、科学论文不容易被接受、研究成果很难得到推广等问题。在2012年6月19日召开的第六届珠江论坛上,我国针灸学界的专家共同商讨如何使针灸研究真正惠及百姓。现摘编部分专家学者观点如下。

中国科学院院士韩济生:针灸研究方法不能完全参照古籍

在针灸学研究上,我们常常从古籍中寻找灵感和方法,却很少查现代文献。虽说古籍是做针灸学问的巨大宝库,但是我们也要钻研现代研究针灸的学者已经做了些什么。再者,我们既不能把针灸的精华埋没,也不要全部相信古籍上所载的内容。实际上,中医古籍所记载的,也有很多是错误的,所以我们带有批判的精神去看待古籍。

在针灸研究上,研究者要由病入手,推及医理,再进行检验,这样才能保证所有的研究都是以提高疗效为目的。目前我国有些科研立项和提高疗效没有关系,追求的是科研文章,这样的科研是没有任何价值的。所以我们做学问、发文章要能提高疗效,真正达到推广应用,这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比如,在针灸麻醉上,就是通过针灸可以镇痛的例子进行机理研究,然后再回到临床上的。通过对兔子的研究发现,将针刺过的兔子的脑脊液抽取注入另一只兔子的大脑中,被注入的兔子也会产生镇痛反应。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这些物质就是脑啡肽、内啡肽以及强啡肽等,它们是人体自身释放的一种神经肽。当用低频电脉冲刺激穴位时,可引起这些物质的缓慢释放;高频刺激时,会强烈释放。实验结论表明,针灸学中关于在同一穴位用不同的手法进行针刺,可产生不同疗效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

香港中文大学公共卫生与医疗学院教授唐金陵:针灸科研应以疗效研究为先导

西医的研究模式是以机理为基础的研究模式,即从机理到疗效。首先是掌握疾病的病机,再根据病机设计并合成或者筛选现有的化合物。随后,进行动物或体外模型实验,掌握动物药理、毒理和药代动力学情况。接着,在人身上进行三期临床试验,以评价其在人体上的有效性、安全性等。最后,经药监部门批准上市,再根据临床应用情况对少数的不良反应进行监测。而中医,尤其是针灸的研究模式正好相反,是以疗效研究为先导的中医药研究和发展策略,即从疗效再反推机理。对人体进行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估,对可能的不良反应及适应证、禁忌证进行体外和动物研究,接着对其机理进行研究,最后用理论指导实践,使疗效进一步提高。

针灸之所以采用这种不同于西医的研究模式,是其特有的属性决定的。这是因为针灸作用机理研究困难重重,而且没有显著促进其临床效果的提高。另外针灸已经在人类用了几千年,完全可以在人群中证明其疗效。因此,针灸的研究,应该是以疗效研究为先导的中医药研究和发展策略。

中国中医科学院常务副院长刘保延:经穴效应特异性得到了证实

既然针灸是有效的,那么针灸到底如何发挥作用呢?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穴位,即是否非要扎穴位才有效?穴位有什么特异性?“十一五”期间,成都中医药大学梁繁荣教授初步解决了这个问题。他们通过2337例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证实了经穴效应存在的特异性,并初步阐明了经穴效应特异性的生物学基础,从不同层面解释了针灸治疗为什么会有效,为什么选这些特定的穴位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朱兵所长采用人体与动物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同时将经穴部位、痛源部位(包括内脏疼痛)、针刺手法(包括针刺量、刺激强度)综合起来考虑研究,系统阐明了针刺引起两种镇痛(局部镇痛和全身性镇痛)的不同机制,为针刺选穴和刺激强度提供了科学依据。他们认为,局部取穴仅需较弱的针刺手法就可以取得较明显的镇痛,远距离取穴则需要较强的针刺手法才能有效,而且这两种取穴产生的镇痛效果由不同的传入纤维介导,涉及不同的神经机制。

虽然我国针灸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存在以下四方面问题: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RCT)针灸临床研究还较少,缺乏在临床实际中发现新方案、优化和不断提升针灸疗效的方法学,针灸临床研究的专业化队伍不健全,针灸临床研究的规则、规范缺乏。

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院长杨骏:应创建成熟的经络辨证体系

作为中医学核心理论,辨证正确与否无疑是影响针灸临床疗效的最基本要素。如何在针灸临床的辨证过程中体现学科特色,将合理的辨证方法涵盖于针灸治病的整个过程,是针灸临床必须思考并应努力贯彻实施的目标。

我们认为,辨证在针灸临床应用中既有着与中医其他各科相似的普遍规律性,又有着鲜明的专业特殊性。然而,现今针灸临床多简单套用中医方脉辨证,针灸学科自身的辨证体系尚不完善,既不能体现针灸辨证特色,也不能全面指导针灸临床。

针灸的作用机理是通过调经气达到调理全身阴阳平衡的目的。针灸和中药作用形式和作用机制不同。人身的经脉通畅则阴阳和调。面对千变万化的各种病变,方药有成百上千,针灸形式则显得相对简单;一曰从内而外,一曰从外而内,两者作用途径也不尽相同。很显然,方药的治疗法则是不能简单地直接套用在针灸临床上的,八法不能作为针灸处方的直接依据。

既然现成的中医方药辨证论治体系不完全适用于指导针灸临床,那么目前有没有一个相对成熟,也能一脉相承的“理、经、法、穴”针灸辨证体系?答案是否定的,这也是针灸临床医生在实际中的困惑所在。正是因为没有系统的具有自身特色的辨证体系,各种教材辨证治疗处方用穴的不一致性,才让人感到针灸辨治的随意和无原则,也最使大家困惑。

鉴于此,笔者认为,由于针灸的施治方法、治疗工具、作用部位以及发挥疗效途径等与一般药物的差异,目前在针灸临床中,简单地套用中医方脉的辨证施治体系,不仅淡化了针灸理论的独特性,同时也影响了针灸辨证治疗的准确性和临床疗效的提高。创建相对完整的针灸特色辨证体系很有必要,也很迫切。要有针灸辨证本身所特有的具体内容,并使这些内容条理化、规范化,构建针灸临床辨证体系。

北京中医医院针灸科主任王麟鹏:针灸科研方法亟待与国际接轨

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在针灸研究中表现得较明显。中国研究设计的对照组多为空白或阳性对照,即比较针灸治疗与不进行针灸治疗或阳性药物等对病情的影响,认为这样就足以说明针灸治疗的效果。但西方不同,他们对所有的中医理论如穴位定位、经络的走向、操作手法等都有质疑,而不会将其当做既定的事实接受,并且非常重视病人对疗法认同程度和疗效之间的关系。因此,设计了针灸对照组包括空白对照与假针灸对照,以证明针灸不仅有效,而且这种效果并非安慰剂作用;还设定同一经络上的穴位与非穴位对照;经络上的点与非经络上的点的对照;按照中医理论进行捻转和提插等手法针刺以及不进行手法的针刺对照;基于中医理论的个体化治疗与固定穴位治疗对照;以及相信针灸等治疗的患者与不相信者的对照等。

目前针灸临床研究报告存在一些问题:疗效评价指标多不相同,缺乏统一客观的疗效评价标准,与国际标准并不一致,缺乏影响生命质量的评价及对远期结局的评价。因此,在疗效评定标准的选择上,应尽量采用国际公认的标准,其次为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目前国内研究的评价标准多为自拟的症状评价,使研究结论缺乏可比性。应选择国际通用量表,使研究结果具有可比性,同国际接轨。

广东省中医院针灸科主任符文彬:要扩大针灸治疗病种范围

目前,针灸研究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临床局限于治疗面瘫、颈椎病、中风后遗症等运动系统和神经系统病症。针灸临床科研所拓展的病种及其有效方案尚未得到及时和有效的推广。针灸科的现状是病种单一,主要是骨关节病、中风后遗症;手段单一,以电针、穴位注射等为主。针灸临床医疗基地及治疗病种萎缩,针灸独立治疗疾病全程少,只有面瘫、偏头痛、坐骨神经痛等。针灸疗法中,重针轻灸的现象依然存在,疗法应用规律不明,缺乏各疗法的整合。

建议加强对疑难急症的研究,提高针灸的综合服务能力;加强慢性病的研究,扩大临床病种;加强针灸的整合应用,提高疗效,提高一级疾病谱;加强与各学科合作,扩大疾病谱,加强人才的培养。(文章转载自中国针灸2012年11月第32卷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