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3A+“腘五针”埋线针刀治疗腘肌损伤疗效观察
王双平1,杨才德2
(1 七里河区中医院,甘肃 兰州,730050;2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东岗院区中西医结合科,甘肃 兰州,730020)
摘要:目的:观察杨氏3A+疗法“腘五针”治疗腘肌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4例腘肌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8例和对照组26例,其中治疗组采用杨氏3A+疗法“腘五针”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的针灸疗法配合中频治疗仪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21例,显效5例,好转2例,总有效率92.86%,对照组治愈15例,显效3例,好转8例,总有效率69.23%;两组总有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杨氏3A+疗法“腘五针”治疗腘肌损伤效果明显优于传统针灸疗法配合中频治疗仪,值得临床借鉴和推广使用。
关键词:腘肌损伤;“腘五针”;杨氏3A+疗法;临床观察
Clinical Observation on Yang's 3A+ Therapy at“guo wu zhen”for Popliteus damage
WANG Shuangping1, YANG Caide2
(1 The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Qilihe District, Lanzhou Gansu 730050; 2 Integrated TCM & Western Medicine Department, Donggang Branch of The First Hospital of Lanzhou University, Lanzhou Gansu 730020)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Yang's 3A+ therapy at "guo wu zhen" for Popliteus damage. Methods: 54 patients with cervical headach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of 28 cases in treatment group and 26 cases in control group, the patients in treatment group with Yang's 3A+ therapy at "zhen wu zhen", while the patients in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traditional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intermediate frequency therapy, then,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 after 1 courses. Results: 21 cases were cured, 5 cases markedly effective, 2 cases improved, the total efficiency of 92.86% in treatment group, while 15 cases were cured, 3 cases markedly effective, 8 cases improved, the total effective of 69.23% in control group, the total effective of two groups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 Conclusion: The clinic effect of Yang's 3A + therapy at "guo wu zhen" for cervical headache is obviously superior to the traditional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intermediate frequency therapy, it is worthy of clinical reference and promotion.
Key Words: Popliteus damage,“guo wu zhen”,Yang's 3A+ therapy,Clinical observation
腘肌是膝关节后方一块重要的屈肌,位于腘窝底部,起自于股骨外侧髁的外侧面上缘,止于胫骨后侧的三角区域,与前交叉韧带一同防止股骨向前移位。主要受胫神经支配。是屈小腿的肌群中最小、最短且力量最薄弱的一块肌肉,最易损伤。在临床中,腘肌损伤的关注度较低,医学教材中没有独立的这个疾病,医学期刊上也刊登较少。因其主要表现为膝关节和/或小腿局部的疼痛。多被笼统的诊断为“膝关节炎”,多见于中老年人,并有年轻化趋势[1]而缺乏针对性的治疗,延误病情。笔者运用导师杨才德教授的杨氏3A+疗法“腘五针”治疗腘肌损伤,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为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的门诊及住院病例,将54例腘肌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8例,其中男性12例,女性16例,年龄43~65岁,平均54.0岁,病程2个月~13年;对照组26例,其中男性11例,女性15例,年龄38~63岁,平均50.5岁,病程1个月~15年。两组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腘肌损伤的诊断标准[2]制定如下①急慢性损伤病史;②腘窝深部脓痛,膝关节屈伸不利,过伸膝关节时疼痛加生;③腘窝中央稍偏外方,有深压痛,有的可向腓肠肌放射,胫骨髁稍下多压痛;④膝关节X线片无异常或仅有轻度的退行性改变。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腘肌损伤的标准。②年龄20~65岁,性别不限;③能按医生要求积极配合坚持完成疗程者。
1.4 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上述标准的病例;②合并有严重内科疾病:如糖尿病及心、脑、肾、肝等脏器疾病者,精神病患者;③处于妊娠及哺乳乳期的妇女;④不能主动配合治疗或不能完成治疗过程者。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采用杨氏3A+疗法“腘五针”治疗。
2.1.1 腘五针
① 腓内点(腓肠肌内侧头)② 腓外点(腓肠肌外侧头、跖肌)③ 腘肌止点(腘肌点)④ 腓骨头点(比目鱼肌起点或者股二头肌止点、外侧副韧带)⑤ 鹅足点(匠薄膜腱、内侧副韧带)。
定点:腓内点:腓内点位于腓肠肌内侧头,即股骨的内上髁上部压痛点。
腓外点:腓外点位于腓肠肌外侧头,即股骨的外上髁上部压痛点。其上部为跖肌起点。
腘肌点:腘肌点位于腘肌止点,胫骨上端的后面,腘线以上的压痛点。
腓骨头点:位于胫骨上端的后面,是比目鱼肌起点和股二头肌止点、附近附着外侧副韧带的止点。
鹅足点:胫骨粗隆的内侧面。可松解缝匠肌薄膜腱、内侧副韧带。
2.1.2 针刀和线体的选择
针具采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杨才德教授发明的埋线针刀,“腘五针”选用4.5cm长7#埋线针刀;
线体用2cm长4-0的PGA或PGLA线体,线体对折后将一半穿入埋线针刀内,一半留于埋线针刀外。
2.1.3 操作方法
患者取俯卧位,术者坐于患肢的一侧,戴检查手套,用定点笔定点,术区消毒,术者换戴无菌手术手套并铺无菌洞巾;术者左手拇指再次定点并按压固定皮肤,右手拇食二指持穿有线体的杨氏埋线针刀,右手中指及无名指指端支于操作点旁,将埋线针刀的开孔斜面及外露线体朝左手拇指,刀口线于身体纵轴平行,刀体于皮面切线位垂直,快速刺入皮肤,直达骨面,提起刀锋少许,将埋线针刀旋转360°,再次提起刀锋,约为刺入深度的一半(即浅筋膜之浅面),切开浅、深筋膜及其由该处经过的肌组织,呈线状切开2-4刀,然后纵行疏通,横行剥离,刀下有松动感后缓慢出刀并按压刀孔,观察不出血用无菌贴贴敷。
每周1次,2次为一个疗程,第二次不埋线,埋线针刀直接松解。治疗1个疗程后评价疗效。
2.2 对照组:采用传统针灸配合中频治疗仪。
2.2.1 基本方:血海、梁丘、犊鼻、足三里、阳陵泉、委中、驷马三穴及阿是穴。
针刺方法:每穴常规消毒,进针后行捻转提插手法,得气后留针30分钟,每日1次。
2.2.2 中频治疗疗法:将同源的两片电极片置于膝关节髌骨部及腘窝部,选择处方7,调整治疗强度至患者耐受为止。每日1次,每次30分钟。
以上传统针灸配合中频治疗疗法12次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1个疗程后评价疗效。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17.0处理,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4 疗效评定标准和治疗结果
4.1 疗效标准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关于痹症的疗效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关节功能基本恢复,能自如活动,并能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显效:行走、上下楼梯等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劳累或受凉后易复发,但较治疗前症状减轻;好转:主要症状明显减轻,关节功能有明显的进步,生活自理能力有所改善;无效:治疗后疼痛未见减轻,关节功能障碍未见改善。
如表1所示,两组治疗腘肌损伤的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率75.0%,总有效率92.86%,而对照组分别为57.69%和60.23%。两组治愈率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疗效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在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方面均高于对照组。结果表明杨氏3A+疗法“腘五针”治疗腘肌损伤效果明显优于传统针灸配合中频治疗仪理疗疗法。
5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腘肌损伤的病因大多是由于肌腱供血不足引起,多因外伤或激烈运动、慢性劳损导致。而在祖国传统医学中,此病属“痹症”范畴,其病因是长期劳损或者感受风寒湿邪等侵犯腘肌,使局部气血凝滞,筋脉失于濡养。病机为气滞血瘀,不通则痛;筋脉失养,不荣则痛。
腘肌为一扁三角形肌,形成腘窝底的下部,该肌以一强劲的肌腱起自股骨外侧面,肌纤维斜向内下方,经腓侧副韧带和外侧半月板之间达到胫骨上端的后面,至于胫骨腘线以上的骨面,腘肌对小腿的作用是屈曲和内旋小腿,其重要作用是当肢体负重是作用于股骨,有固定大腿外旋的作用。其屈曲作用是在动作的早期先使股骨和外侧半月板外旋。当屈膝站起时,还可以防止有和半月板向前滑或脱位。该肌对膝关节的屈曲启动及伸直时维持其稳定状态,不断地伸屈膝关节很容易造成该肌部分纤维撕裂而损伤。如在登山、爬坡、上下楼梯时,每行走一步大腿都要外旋牵拉腘肌,长时间反复牵拉致腘股损伤,患者由站立位蹲下或身体前倾登高时,腘肌需主动收缩。损伤的腘肌变硬或者与周围组织粘连,收缩牵扯而引起疼痛。运动后可使损伤的腘肌及其筋膜充血水肿,炎性渗出增多,刺激紧贴其后经过的胫神经、血管而使疼痛加剧,并向下放散。
腘肌损伤最重要的特征是腘窝下方有明显的压痛,表现在三个部位:(1)腘肌在胫骨后面的止点;(2)外侧半月板后脚及肌腱与关节囊之间的腘肌下隐窝;(3)腘肌在股骨外髁外方的起点。一般前两处压痛明显。其次腘肌损伤患者在下蹲、起立或上楼梯时,膝关节处于半屈状态,会因收缩时疼痛加剧。因此一些患者只能常年半蹲大便,十分痛苦。另外,腘肌损伤有时出现膝前区痛,偶尔小腿肌肉抽搐或足跟痛,也有表现为小腿前侧疼痛者。这可能是胫神经的关节支受到压迫刺激引起的放射痛。文献报道,约有20﹪膝关节病变伴有腘肌损伤[3]。其主诉往往是膝关节内疼痛,临床表现隐匿易误诊、漏诊。所以在一般情况下,凡膝前、膝后疼痛,胫骨后痛,足跟痛及上楼痛等时,尽可能检查一下位于腘窝下方的腘肌,查看有无压痛,有无痉挛、隆起和条索组织增生,以便能及时发现,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治疗。
腘肌损伤又可划分为3个期:急性期,主要表现为局部疼痛、压痛、肿胀、肌肉紧张、发硬、痉挛,功能障碍等,此时治疗应以制动、止血、防肿、镇痛为主,此期应以活血止痛的膏药外敷为主,不宜松解和理疗;治疗期,是由于长时间的气血筋络不通,筋脉失养,不通则痛。此期可用采用杨氏3A+疗法“腘五针”治疗,利用埋线针刀同步松解及埋线,使腘肌周围在短时间内打通血脉、促进血液循环,进而达到修复软组织的目的;慢性期,由于长期供血不足,肌肉粘连挛缩,形成了以腘肌局部结节,硬块为主的表现形式。此时杨氏3A+疗法“腘五针”松解加埋线特色模式可使腘肌局部的挛缩、粘连、硬结得到有效松解,改善腘肌的血液循环,并刺激局部的穴位,从而达到整体调节的作用。
腘肌损伤属 “痹症”范畴,治痹应以痛处为重点,病痛局部取点,可疏通经络气血,使营卫调和外邪无所依附,痹痛遂解。《灵枢 官针》:“齐刺者,直入一,旁入二,以治寒气小深者,或曰三刺,三刺者,治痹气小深者也。”这个齐刺,与我们的埋线针刀的松解相类似。多用于治疗病变范围小而部位深的痹痛。《灵枢 小针解》:“宛陈则除之者,去血脉也。”依照这一原则,小针(我们用埋线针刀)可祛其瘀血、逐其病邪,使经脉通畅,腘肌复得气血荣养,恢复其应有弹性,减轻对胫神经关节支及支配小腿和足跟部的神经支的压迫刺激,而病痛痊愈。
杨氏3A+疗法根据腘肌损伤引起的膝痛症的临床生理、病理及病机特点,科学制定“腘五针”。其意义在于,通过对腘五针各治疗点,可快速缓解腘肌及腘窝部相关肌肉,释放异常肌内压;特别是对腘肌点,即腘肌止点的松解,可解除腘肌止点与周围组织的粘连,使腘肌具有更为宽松的收缩空间。在此基础上,可解除损伤腘肌对胫神经的刺激,而起到解痉止痛的功效。另外松解腘肌的止点,可促进局部血液与淋巴循环,加速局部组织水肿、瘀血和各种代谢产物的吸收,改善局部组织的代谢,提高局部组织的痛阈,缓解肌肉痉挛,从而起到活血化瘀,舒筋活络,消肿止痛的作用。运用埋线针刀治疗既松解又埋线,能解除腘肌对胫神经的卡压,重新恢复膝关节腘窝部的动态平衡及生物力学平衡而治疗腘肌损伤,中西结合,标本兼治。
中医的传统针灸与中频治疗仪疗法虽在改善患者局部症状方面有一定作用,但由于其对腘肌损伤在力学改变治疗不到位,未能从根本上治疗其引起的疼痛及功能受限,因而疗效局限。
本临床观察表明,杨氏3A+疗法“腘五针”治疗腘肌损伤具有就诊次数少、治疗简便、症状改善明显等特点,对患者缓解症状、减轻痛苦有确切的疗效。相对于传统针灸配合中频治疗仪疗法弥补了针刺时间短、患者就诊次数多的不足,特别是其远期疗效更具优越性,因而更有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张福岐,冯渭滨.膝关节周围的常见损伤——腘肌损伤(附150例分析)[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1999,02.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200.
[3] 朱汉章,柳百智.针刀临床治疗与诊断[M].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92.
[4] 杨才德,雒成林.穴位埋线疗法[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页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