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大成·续增治法》论中风
刘未艾1,康乐蔷薇2,刘秋佳2,叶意红2,贺新民3◆,岳增辉4◆
(1.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湖南长沙,410005;2.湖南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湖南长沙,410007;3.湖南中医药大学附属衡阳医院,湖南衡阳,421001;4.湖南中医药大学针推学院,湖南长沙,410208)
摘要:对《针灸大成·续增治法》有关中风的病因病机、辩证论治、针灸治疗和预后等方面的认识进行浅析,为针灸临床治疗该病提供理论依据及思路。
关键词:针灸;中风;《针灸大成·续增治法》;文献研究
《针灸大成》为明代浙江衢县六都人杨继洲所著,该书成书于公元1601年,是其在家传《卫生针灸玄机秘要》一书的基础上,汇集了诸位医家的针灸资料编撰而成的,为一本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流传广泛,影响深远的针灸学著作,是对我国明朝以前针灸学术发展总结的百科全书。《针灸大成·续增治法》详细阐述了中风的病因病机、辩证论治、中风的针灸治疗及预后,为指导临床辩证治疗该病提供了理论依据及思路,为现代针灸临床提供借鉴。兹将该卷对中风的相关论治思想和临床意义浅析如下。
1 中风的病因病机
《针灸大成·续增治法·中风论》[1]曰:“中风者,为百病之长,至其变化,各不同焉。或中于脏,或中于腑,或痰或气,或怒或喜,逐其隙而害成也”。风为百病之长,是引起各种疾病的一个重要的因素,风邪可侵袭于脏,亦可侵袭于腑,多与痰浊蒙蔽、气逆等致病因素和情志因素有关,人体正气不足时,风邪侵袭而入则发为中风。由此可知导致中风的病因很多且病理过程复杂,且这些关于中风的病因便于我们更好的了解本病,对中医临床辨证治疗中风具有良好的指导意义。
2 中风的辩证论治
《针灸大成·续增治法·中风论》[1]载:“治之先审其症,而后刺之。其中五脏六腑形症各有名,先须察其源,而名其症,依标本刺之,无不效也。”在中风的治疗原则上,提出辩证论治,先分析其致病的原因,审查其症候,再依据不同的症候、标本缓急而针刺。根据病情轻重不同,又有中脏和中腑之分,其临床表现也各有差异。“中于脏者,则令人不省人事,痰涎壅,喉中雷鸣,四肢瘫痪,不知疼痛,语言謇涩,故难治也。中于腑者,则令人半身不遂,口眼喎斜,知痒痛,能言语,形色不变,故易治也。” 中于脏,病情较重,可见不省人事、喉中痰鸣音、四肢瘫痪、言语不利等症状,预后差。中于腑,病情较轻,主要表现为半身不遂、口眼喎斜、肢体麻木等,预后可。同时根据病位的不同及有汗无汗、是否恶寒发热、面色等表现,提出了脏腑七种不同的中风类型,“肝中之状,无汗恶寒,其色青,名曰怒中。心中之状,多汗怕惊,其色赤,名曰思虑中。脾中之状,多汗身热,其色黄,名曰喜中。肺中之状,多汗恶风,其色白,名曰气中。肾中之状,多汗身冷,其色黑,名曰气劳中。胃中之状,饮食不下,痰涎上壅,其色淡黄,名曰食后中。胆中之状,目眼牵连,酣睡不醒,其色绿,名曰惊中。”并根据脏腑七情所主“名其症”,将中风分别命名为“怒中”、“思虑中”、“喜中”、“气中”等。进一步总结了中风发生发展与五脏六腑功能失调的密切关系,丰富了脏腑辨证的内容,使得其在针灸领域更好的应用,并指出判断病情预后,也应参照不同临床表现和疗效差异,对临症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3 中风的针灸治疗
3.1 中风急症的针灸治疗
《续增治法·初中风急救针法》[1]曰:“凡初中风跌倒,卒暴昏沉,痰涎壅滞,不省人事,牙关紧闭,药水不下,急以三棱针,刺手十指十二井穴,当去恶血。又治一切暴死恶候,不省人事,及绞肠痧,乃起死回生妙诀。少商二穴,商阳二穴中冲二穴关冲二穴少冲二穴少泽二穴。”阐述了初中风的临床症状为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等,并详细说明了具体的治疗方法即用三棱针点刺放血双手指少商、商阳、中冲、关冲、少冲、少泽这十二个井穴,以祛瘀通络、开窍醒神。采用十二井穴放血治疗中风闭证的方法一直沿用至今。井穴的作用在《黄帝内经》中也有记载,《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病在藏者,取之井。”《难经·六十八难》:“井主心下满。”基于前人的探索,在临床上井穴多用于发热、昏迷、胸中烦闷和休克急救等症。
3.2 中风兼症的针灸治疗
《续增治法·中风瘫痪针灸秘诀》[1]阐述了中风出现口眼喎斜、手足不遂、转筋拘急等不同兼症及风邪入腑、入腑的针灸治疗方法。“中风口眼喎斜:听会、颊车、地仓。”选取阳经穴位及局部选穴,以疏通局部经筋气血、活血通络。同时配合灸法治疗以温阳祛风散寒,“凡喎向左者,宜灸右;向右者,宜灸左,各喎陷中二七壮,艾炷如麦粒大,频频灸之。”并描述了一种特殊灸法,“一法:以五寸长笔管,插入耳内,外以面塞四围竹管上头,以艾灸二七壮,右喎灸左、左喎灸右。”此法可通经活络,振奋阳气,目前在针灸临床仍不失为治疗面瘫的简便有效之法。驱尽风邪时,以口眼恢复到正常为标准。“中风风邪入腑,以致手足不遂:百会、耳前发际、肩髎、曲池、风市、足三里、绝骨。”“中风风邪入脏,以致气塞涎壅,不语昏危:百会、大椎、风池、肩井、曲池、足三里、间使。”阐述了风邪入腑导致肢体不遂及入脏导致气塞涎壅,不语昏危的不同取穴。如果患者自觉手足麻木不仁或者疼痛日久,则“此为风邪入腑之候,宜灸此七穴。病在左灸右,在右灸左,候风气轻减为度。”如果患者自觉心中烦闷杂乱、精神抑郁或者手足麻木缠绵难愈,则“此风邪入脏之候,速灸此七穴,各五七壮。如风势略可,凡遇春、秋二时,常灸此七穴,以泄风气;若素有风人,尤当留意。”此详细说明了风邪入腑及入脏宜采用灸法的情况及具体施灸的部位、壮数、选穴和注意事项。根据中风兼症的不同,其治疗方法也存在差异,或单纯灸法、或单纯针刺或针灸结合,且取穴精简,只选一穴。如单纯灸法:“中风鼻塞不闻,时流清涕,偏正头风,及生白屑,惊痫,目上视不识人:囟会。”单纯针刺:“中风头项急,不能回顾:风府。”“中风腰背拘急:委中”。针灸结合:“中风头皮肿,目眩虚,振寒热,目疼不能远视:上星 ……中风脚膝疼痛,转筋拘急:承山;中风脚腿麻木,冷痹冷痛:阳陵。”该文还介绍了治疗虚损五劳七伤紧要灸穴:陶道、身柱、肺俞、膏肓,及其具体的灸量,“治虚损五劳七伤紧要灸穴∶陶道一穴,灸二七壮。身柱一穴,灸二七壮。肺俞二穴,灸七七壮至百壮。膏肓二穴,灸三七壮至七七壮。”这为临床治疗虚损性疾病提供了思路。
4 中风的预后
对于中风的预后,《针灸大成·续增治法·中风论》[1]提出五不治,“且夫中风者,有五不治也。开口、闭眼、撒屎、遗尿、喉中雷鸣,皆恶候也。”以上五不治均属中风闭证和脱证的表现,属中脏腑范畴,均属于危急重症,至今临床一直沿用以此“五不治”作为判断中风病情危笃、预后不良的指征。
5 小结
中风为临床常见病,因其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和高经济负担“五高”的特点,而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一大疾病,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因此对于中风病的防治以及如何更好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一直是国内外医学界关注的问题。近年来,针灸治疗中风病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但是如何更好的运用针灸治疗本病,如何更进一步的提高针灸治疗本病的疗效,也成为临床医生需要突破的地方。《针灸大成》中有很多关于中风的论治,而通过对《针灸大成·续增治法》篇的总结与学习,我们可以看出中风的病因病机复杂,在临床上根据不同的症状表现,我们要先辨别其是中脏还是中腑,再进一步根据病位的不同进行脏腑辩证;急性期采用三棱针点刺井穴放血;恢复期根据不同的兼症来选用不同的治疗方法,或针或灸,或针灸结合,对特殊的灸法和灸量都有详细的要求;在具体的选穴上,做到精简,每一穴都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并根据病情判断预后,提出五不治……因此,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要熟读经典,善于学习与总结前人的经验,在吸取经典学术精华的同时,能创造性地与现代临床实践相结合,勇于创新,这样才能更好的传承和发展针灸,更好地服务于医学事业。
参考文献
[1] 张缙.针灸大成校释[M].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884-8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