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

针灸在治疗小儿脑瘫坐位功能障碍中的应用及机理探讨

作者:孙梦晓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1178次 更新:2018-07-19
  

朱朝玺,梁繁荣*

(1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四川省成都市 610075)

摘要:本文对近10年来文献中有关针刺治疗小儿脑瘫坐位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进行了总结,并分别从中医、西医及中西医结合运动医学三个角度进行了机理分析。针刺督脉经穴和腰部背俞穴、夹脊穴对改善脑瘫患儿坐位功能疗效显著。但目前有关针刺治疗小儿脑瘫坐位功能的RCT研究证据仍然不充足,且高质量的研究较少。针灸治疗小儿脑瘫有着极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潜力,宜开展多中心、前瞻性强、样本量大、设计科学和高质量的随机对照研究,探索出疗效确切、可行性强、易于推广的针灸治疗方案, 建立以针灸为中心的、具中国特色的脑瘫康复治疗体系。

关键词:小儿脑瘫;坐位功能;针刺;腰背部;核心肌群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recent ten years in the literature about clinical research of acupuncture treatment of infantile cerebral palsy seat dysfunction are summarized, and we has carried on the mechanism analysis of sports medicine respectively from three angles ,includ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estern medicine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combined with sports medicine. We conclude that acupuncturing  acupoints on Du channel,Back-shu Points and EX-B2 has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function of sitting unabled in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However, there is still insufficient evidence of RCT research on acupuncture treatment of cerebral palsy, and there are few studies on high quality.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treatment of cerebral palsy children has a great potential for social and economic benefits.The scholar should be strong to carry out multicenter, prospective, a large sample size to design the science, and high quality randomized controlled research,and explore the curative effect and easy to promote acupuncture therapy, so that we can set up acupuncture centered, cerebral palsy rehabilitation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Keywords: cerebral palsy, sitting function, acupuncture, Lower Back, core muscles

       小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CP)是出生前到出生后 1 个月内由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 , 以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1],它是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症候群,这种症候群是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所致。脑性瘫痪的运动障碍常伴有感觉、知觉、认知、交流和行为障碍,以及癫痫及继发性肌肉骨骼问题[2]。属于中医学“五迟”、“五软”范畴。国际上脑瘫的发病率为 1‰~5‰,而我国小儿脑瘫患病率为 1.8‰~4.0‰,并逐年增加。由于其功能障碍情况复杂,影响到患儿的诸多方面,还给其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心理等负担,所以提高患儿的自我活动能力至关重要。而坐位功能和正常步行能力是患儿日常生活的基础,稳定的坐位姿势是双上肢进行一切活动的前提,也是人类运动发育的关键环节,而完成独立坐立的年龄又与脑瘫患儿是否能获步行能力密切相关,故治疗小儿脑瘫坐位功能障碍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针灸作为中国传统医学有着简便价廉、副作用小等特点,对于治疗小儿脑瘫具有明显优势。一些报道表明,针灸可以有效改善小儿脑瘫坐位功能障碍,现将近年来的资料综述如下:

1.针灸对小儿脑瘫坐位功能障碍的治疗

       周君[3]等通过针刺胸 1夹脊穴~腰5夹脊穴缓解腰部痉挛,有效提高痉挛型脑瘫GFMF评分和WeeFM评分。宋雄[4]等采用 “靳三针”及快针针刺风池 、完骨 、天柱和华佗夹脊穴,结合核心稳定性训练,疗效显著。赵勇[5]等发现针刺督脉腧穴疗法效果优于针刺足三里、三阴交穴。张红运[6]等于2013年采用电针针刺膀胱经的双肾俞、双脾俞,毫针针刺督脉的命门、脊中,结合坐位训练治疗小儿脑瘫坐位障碍,疗效优于单纯坐位训练,且发现痉挛型和肌张力低下型的患儿进步幅度明显高于其它类型,而肌张力低下型又优于痉挛型。由于存在样本量小等诸多问题,该团队于2015年[7]采用“补脾益肾、强健督脉”的针刺方案( 脾俞、肾俞、命门、脊中) ,专门针对坐位发育异常脑瘫儿进行了样本量120的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利用表面肌电图的评价手段,证实了基于坐位发育阶段的针刺方案的有效性和优越性,与之前的研究结果一致。刘振寰[8]团队通过对比针刺L1-L5夹脊穴和针刺双侧肾俞、足三里、三阴交、阳陵泉治疗痉挛性脑瘫,发现刺华佗夹脊穴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立直坐位平衡有很大帮助,与局部注射肉毒毒素相结合,能较完美地解决痉挛型脑瘫患儿坐位发育落后的问题。赵玉霞[9]运用电针(主穴取百会、“靳三针”、四神聪、肝俞、大椎、肾俞)结合运动疗法(Bobath、Vojta、上田法)对照单纯运动疗法亦取得显著疗效,总有效率达92.19%。马桂芳[10]对80例患儿进行随机对照试验,针刺腰段夹脊(双侧L2-L5)联合Bobath疗法有效提高了痉挛型脑瘫患儿的坐位能力。赵勇、刘振寰[11]等基于中医“治病必求于本”的理论,运用“健脾益肾通督”配穴针刺疗法结合现代康复疗法治疗痉挛型小儿脑瘫120例(治疗组、对照组各60例)疗效确切。此外,还有学者运用穴位注射的方法,比如师晓敏[12]等采用穴位(腰段夹脊穴、双肾俞)注射维生素B12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小儿脑瘫腰肌无力以改善坐位功能总有效率达94.55%。

2.机理探讨

       虽然康复疗法是治疗小儿脑瘫临床最常用的手段,但通过以上文献回顾,我们可以看出,目前针刺已经逐渐成为治疗小儿脑瘫坐位功能障碍的主流手段,在痉挛性脑瘫和肌张力低下型脑瘫方面疗效确切,得到医生们的广泛认可。尤其以针刺督脉及腰部背俞穴、夹脊穴治疗效果最佳,综合分析其机理有以下几个方面:

2.1从中医理论考虑:

      《针灸大成》:“以人之脉络,周流于诸阳之分,譬犹水也,而督脉为之督纲,故名曰海焉”。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一身之阳气,又与循行于脊柱两侧的膀胱经相交,故督脉可统领和调节头项腰背、从上到下的气血。而《难经·二十八难》曰: “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督脉又与脑密切相连,故针刺督脉有健脑益智之功。脑瘫属于中医的“五迟”“五软”“五硬”的范畴,由于先天禀赋不足、精血亏损,不能充养脑髓致使脑髓损伤所致,且此类患儿往往脾胃之气虚弱,后天营养缺乏,致脾肾亏虚,发育迟滞。“腰为肾之府”,肾主骨生髓,又因为腰背部的脾俞、肾俞、命门等穴具有健脾益肾升阳等作用,故针刺腰背部腧穴可以起固肾强腰膝之功。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充盛,腰背之力增强,躯干控制力得到改善,从而改善脑瘫患儿的坐位功能。

2.2从西医角度考虑:

       夹脊穴恰好是脊神经所在之处, 针刺夹脊穴,针灸刺激通过感觉神经不断向上传入大脑皮层, 促进相关神经细胞轴突的再生,以实现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重组, 同时抑制异常的低位中枢控制的运动, 从而缓解患者的痉挛状态, 以达改善其功能的目的[13]。

2.3从中西医结合运动医学角度考虑:

      对于脑瘫儿不能完成坐位的主要是原因[14]不是非腹侧肌力过强而是背侧主动肌力不足而,在坐位完成过程中背阔肌最先收缩,然后竖脊肌收缩,腹直肌则逐渐放松。腰背部腧穴主要位于核心肌群(躯干、骨盆相关肌肉)上,对于肌张力低下型脑瘫患儿使用电针针刺腰背部腧穴,电针通电之后会带动核心肌群,促使其收缩,对于增加其肌力、增强其骨盆及躯干控制能力、加快恢复其运动平衡协调能力具有良好效果。同时,头针、体针从不同层面刺激大脑皮层,传导至中枢,调动中枢活性,促进下行传导束传出。腧穴又有双向调节作用,既可解痉又可束肌,即对肌张力低下引起的坐位功能障碍疗效显著,又对肌张力过高引起的不能立坐起到良好调节作用。中医的手段、现代医学的理论,环环紧扣,中西合璧,疗效确切。

3.小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虽然康复疗法是目前治疗小儿脑瘫临床最常用的手段,但目前针刺已经逐渐成为治疗小儿脑瘫坐位功能障碍的主流手段之一[15],在痉挛型脑瘫和肌张力低下型脑瘫方面疗效确切。但目前有关针刺治疗小儿脑瘫坐位功能的RCT研究仍然证据不充分,且高质量的研究较少。研究都局限于痉挛性脑瘫,部分涉及肌张力低下型脑瘫,对其他型脑瘫的研究报道较少,对于针刺治疗其他型脑瘫坐位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有待探讨。针灸治疗小儿脑瘫有着极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潜力,宜开展多中心、前瞻性强、样本量大、设计科学和高质量的随机对照研究,探索出疗效确切、可行性强、易于推广的针灸治疗方案, 建立以针灸为中心的、具中国特色的脑瘫康复治疗体系。

       运用中西医结合运动医学的治疗思路,选取督脉经穴和局部背俞穴、夹脊穴进行针刺,思路简洁明了,效果立竿见影,为今后小儿脑性瘫痪的治疗乃至其他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今后可以尝试推广在治疗功能障碍疾病时运用现代医学(如解剖学、生物力学等)理论结合中医传统疗法的新思路。这也给疾病治疗方法方面提供了新路径,思维不能固化,中医与现代医学应相互包容,在遇到瓶颈时另辟蹊径,取舍百家长短,寻求新方法、探索新思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治病救人服务,这将成为学术界的一种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林庆 .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 诊断条件及分型 .中华儿科杂志, 1989, 27(3):163

[2]李晓捷, 唐久来, 马丙祥,等. 脑性瘫痪的定义、诊断标准及临床分型[J].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14, 29(19):1520-1520.

[3]周君, 刘红英, 邓晖,等. 针刺夹脊穴治疗痉挛型脑瘫临床研究[J]. 辽宁中医杂志, 2009, 17(5):22-26.

[4]宋雄, 林小苗, 邹林霞. 针刺配合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脑性瘫痪[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1, 17(1):68-69.

[5]赵勇, 谭晓如, 符文杰,等. 针刺督脉经穴结合Bobath疗法对痉挛型脑瘫患儿坐位能力影响的临床研究[J]. 中医儿科杂志, 2011, 07(4):47-50.

[6]张红运, 杜菲. 针刺结合坐位训练治疗脑瘫患儿坐位功能异常的临床研究[J]. 针刺研究, 2013, 38(5):403-406.

[7]张红运, 孙群英, 杨昆鹏,等. 针刺治疗早期脑瘫儿坐姿异常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 35(2):151-156.

[8]符文杰, 赵勇, 刘振寰. 针刺夹脊穴配合肉毒毒素注射对痉挛型脑瘫坐位能力的影响[J]. 上海针灸杂志, 2015(5):400-402.

[9]赵玉霞. 电针联合运动疗法治疗脑瘫患儿坐位功能异常的临床研究[D]. 新乡医学院, 2016.

[10]马桂芳, 王丹. 针刺腰段夹脊穴配合康复训练提高痉挛型脑瘫患儿坐位能力的临床观察[J]. 青海医药杂志, 2016(12):68-69.

[11]赵勇, 刘振寰, 金炳旭. “健脾益肾通督”配穴针刺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 中国针灸, 2017, 37(1):45-48.

[12]师晓敏, 张正兰. 穴位注射治疗小儿脑瘫腰肌无力55例[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8, 11(2):144-145.

[13]周君, 刘红英, 邓晖,等. 针刺夹脊穴治疗痉挛型脑瘫临床研究[J]. 辽宁中医杂志, 2009,17(5):22-26.

[14]张红运, 孙群英, 杨昆鹏,等. 针刺治疗早期脑瘫儿坐姿异常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 35(2):151-156.

[15]金炳旭, 刘振寰, 赵勇,等. 针刺辅助治疗对不同类型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疗效相关因素分析——附520例回顾性分析[J]. 中国针灸, 2016, 36(7):709-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