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

�������www.a.a.odk������sdf�����

作者:孙梦晓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1205次 更新:2018-07-19
  

周玉梅,梁繁荣

(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四川成都,610075)

      患者,女,56岁,于2017年8月10日就诊。主诉:双下肢肿胀疼痛10年余。现病史:患者因职业原因长期站立工作,于10年前开始出现双下肢胫骨前浅静脉突起弯曲,病情进行性加重,逐渐出现双下肢静脉迂曲隆起,疼痛、肿胀,小腿远端皮肤颜色变暗,时出现绿豆大小溃疡,结痂后长期难愈,且右下肢为甚,4年前由于疼痛肿胀难忍,于医院先后行左右大隐静脉高位剥脱激光腔内术,术后疼痛、肿胀减轻。但术后1年半病情复发,逐渐出现双下肢静脉迂曲突起,疼痛肿胀,以远端为甚,同时伴有皮肤色素沉着,溃疡频发,遂自行寻求西药、输液、中药等中西医治疗。虽症状有所控制,但疼痛肿胀无明显改善,经朋友介绍来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科诊治。现症见:双下肢肤色晦暗瘀紫,尤以远端颜色更深,静脉迂曲隆起,右侧外踝、胫骨下端内侧及左侧胫骨下端内侧出现多处蚯蚓团状静脉突起,皮肤皮损增厚,多处结痂处呈现出硬结块,轻触诊即感觉疼痛,同时伴双下肢疼痛、肿胀,右侧为甚,每日晨起病轻,下午加重。故诊断为淤滞性静脉炎。治疗方法:主要采用体针结合梅花针叩刺放血及悬灸的方法治疗。嘱患者采取仰卧位。双手自然靠拢躯干并露出双下肢,取双侧三阴交、足三里、太冲、合谷、地机,穴位处皮肤以75%医用乙醇常规消毒,选用0.25ⅹ40mm一次性无菌针灸针,足三里、三阴交、地机、合谷指切进针,太冲单手进针,后施以小幅度提插捻转手法,至患者出现酸麻胀重及得气感觉时停止行针,TDP烤灯照射双下肢,留针25min。取针后,用梅花针叩刺双下肢皮损,尤以皮肤硬块及疼痛最严重的地方重叩,约叩刺8分钟左右后,点燃两根灸条,灸叩刺皮损,约30min(重灸)。取罐后,碘伏消毒,嘱患者24小时内叩刺皮肤局部不接触水。体针隔天一次,每周三次,梅花针叩刺放血一周1次。2周治疗后患者自觉双下肢沉胀感略减轻,8周治疗后,患者足部皮损沉着色素明显淡化,长出少许新皮肤,腿部淤滞结节变小,硬度较之前软,疼痛肿胀明显减轻。

        按语:淤滞性静脉炎中医学称之为“筋瘤”,明代《外科真宗》描述为“筋瘤着,坚而色紫,垒垒青筋,盘曲甚者,结若蚯蚓”[1]。该患者长期从事站立工作,患静脉曲张多年病程长,劳伤筋脉,耗伤气血,气血运行不畅,日久而成“筋瘤”,笔者从久病入络,久病必虚,久病必瘀几个方面思考,辨证论治,加以治疗,笔者将其治疗思想分析如下:

1.针刺:

       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左足病变区属足厥阴肝经与足太阴脾经循行所过处,所以取三阴交穴,三阴交系足三阴经交会穴,可治疗足三阴经所主治之病症。足三里为胃经之合穴,脾胃为后天之本,不仅可以通经活络,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还可以补虚扶正,增强机体的抗邪能力。阳陵泉属于胆经之合穴,又为八会穴之筋会,主治一切筋病,此病“筋瘤”取之,有舒筋、壮筋之功效。局部用TDP神灯照射,可以加强腧穴通经活络作用,并有消炎镇痛之功。

2.刺络:

      叶天士认为“久病气血推行不利,血络中必有瘀凝”,提出“久病入络”,也有学者[2]指出其共同病机为“滞、虚、毒、瘀”,总之,“瘀阻”是共同病机。《灵枢.小针解》云:“菀陈则除之者,去血脉也。”“菀”通“宛”,王冰注“菀,积也;陈,久也;除,去也。言络脉之中血积而久着,针刺而除之也”[3]。故采用刺络之法,通过放出人体少量血液,使致病邪气随之而解,达到活血化瘀,消肿止痛,通经活络的作用。另外,从古代文献看,刺络亦有补虚的的特点,《素问.血气形志》云:“凡治病先去其血……然后泻有余补不足”。张从正在《儒门事亲.卷一.目疾头风出血最急说》中谓:“出血者, 乃所以养血也。”所谓“瘀血不去新血难生”,刺络法以出血养血,革故鼎新,有效地改善血液循环。

3.回旋灸:

      艾灸疗法是中医学瑰宝之一,有“灸治百病”、“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之说。因此,研究表明[4],艾灸运用到慢性病中,其温热作用可以引起局部皮肤和肌肉层等不同组织的温度变化,艾灸的热效应和艾叶焦油的化学成分等对经穴的刺激能激活血管的自律运动,改善局部微循环。悬灸法正是利用艾灸的这些性能,与刺络法结合,温经散寒,行气活血,消肿散结,使“通则不痛”,通则气血得以循环再生。

总结与体会:

       在治疗过程中,采用先刺络放血,后在施术部位进行灸治的方法,主要抓住“久、络、虚、瘀”的病机特点,注意补虚泻实并重,分别从整体和局部出发,针对病机施以治疗。“久病入络”则刺其局部络脉,放其败血以驱邪,通其经络,以达到通则和。“虚”则补之,一方面刺三阴交、足三里、阳陵泉并以神灯照射,调节整体气血,补正扶虚以固本;另一方面,长时间、重刺激(同时燃两根灸条)回旋灸患部,达到温通的效果。通过这些治疗方法,经脉通畅,气血调达,“瘀”岂有不祛之理?

综上,悬灸结合刺血的疗法,既通络活血化瘀,又补虚固本,使得补泻结合,达到补虚泻实的良好双向调节作用,对于临床上许多病属于久病、慢病虚实夹杂者都可以进行治疗。笔者将追踪患者后期病情变化,进一步明确疗效。

参考文献

[1]刘云霞,蔡仲逊.腹针为主治愈下肢静脉曲张淤积性皮炎1 例[J].中国民间疗法,2008,8:9

[2]雷燕. 络病理论探微[ 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8, 21 ( 2 ) : 18- 23

[3]杨华森, 吴洪文, 钟枢才. 简明中医字典[M ] . 贵阳: 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317

[4]范志勇,陈立国.久病入络为瘀的刺灸思路[J].针灸临床杂志,2009,26(04):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