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

明清时期外科五官科医籍中针灸文献资料初探

作者:孙梦晓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1101次 更新:2018-07-18
  

杨峰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 )

       长期以来对于针灸理论的学习与研究,其范围大多限于针灸古籍以及少数重要经典医籍、综合性医籍。实际上,针灸作为临床常用的一种疗法,广泛运用于各科疾病诊疗之中,古代各科医籍中相关载述不乏其例。鉴于中医古籍数量庞大,其中涉及针灸的文献资料也颇为丰富,可以为针灸的学习与研究提供另一种视角。本文通过对明清时期有一定代表性的外科五官科医籍中相关针灸资料的初步考察,有以下若干认识。

1、新技法的发现

      清代《喉科指掌》载有“针头灸”,此法系在特制针具(针头凿有菜籽大缺口)上放置绿豆大艾丸以施灸,根据病症轻重,确定灸量的多少。针刺与艾灸结合治疗疾病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明医杂著》所载“温针”之法,其“香白芷作圆饼套针上,以艾针温之”,与“针头灸”之法也较大区别。

2、术语的新运用

     “血道”,首见于《内经》,《甲乙经》作“水道”。作为一般“脉、经脉”意义上的使用,始于《普济方·明堂灸经序》,后世运用较少。清代《外科心法真验指掌》:“属某某(阴阳名称)血道,一脉相通。”此处的“血道”已不是泛指意义上的“经脉”,而是直接与具体阴阳名称相结合,指称的是某一条具体经脉,属于原有针灸术语的新运用。

3、针灸疗法性质的认识

      (1)关于灸法的性质。《重楼玉钥》提出“内伤宜灸不宜针”,与王冰所谓“用针之道,常泻其多”、朱丹溪所谓“针法浑是泻而无补”、窦材所谓“大病宜灸”等学术论断颇为契合,集中体现了古代医家对于针刺与艾灸两种不同疗法其作用性质、临床适用范围的一种认识观点。

     (2)关于针刺在五官科疾病治疗中运用的性质。据《审视瑶函》《重楼玉钥》等可知,五官科疾病治疗中针刺方法与药物治疗多相结合,针刺疗法多先于药物治疗,意在发挥其起效迅疾的特点。

4、针灸理论在外科疾病辨治中的运用

       外科疾病的诊查中经脉、腧穴的诊查是重要内容,疾病的辨证中经络辨证是重要方法,病机论述中经脉理论是重要媒介,临床治疗多针刺取穴。概言之,针灸理论的知识和技法广泛运用于外科疾病的诊疗之中。

       通过对明清时期有代表性的外科五官科医籍中涉及针灸文献资料的初步考察,大致可以看出,针灸在非针灸医籍中有丰富的记载,反映出针灸疗法在古代临床中的运用极其广泛,针灸理论知识在临床实践中有新的认识和发展,值得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