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氏针灸埋线治疗肠易激综合征 学术思想探析
张孟内
北京京煤集团总医院中医科 北京市 门头沟区
摘要:任晓艳教授关注肠易激综合症的针灸埋线治疗多年,认为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病机关键是“心神失调,肠腑失用”,提出了“通络调神,疏肝健脾”的治疗原则,并逐渐在临床实践中形成“调神健脾针灸埋线法”。本研究通过对任氏针灸埋线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学术思想进行探讨,从而为治疗该疾病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关键词:肠易激综合症;任晓艳;针灸埋线疗法;学术思想
1、肠易激综合症(IBS)的概述
肠易激综合症(IBS)是一种临床较为多见的慢性非器质性胃肠功能紊乱性疾病,临床表现以腹痛、腹泻、排便习惯改变为主。其中,腹泻型是肠易激综合症的一个主要临床亚型,约占所有肠易激综合症的40 % [1]。国内消化科门诊中IBS病人就诊的比例可高达20%-50%[2]。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症具有发病率高,病程长、治疗效果不佳等特点,导致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降低,给患者带来较重的心理及经济负担[3],肠易激综合症目前无特效的治疗方法,仍缺乏科学的、全面的、系统的、权威的证候标准[4]。任教授结合多年临床经验,研究发现针灸埋线能有效降低患者腹痛、腹泻、腹胀等症状的发作程度和频率,明显缓解患者伴随的排便不尽感,使患者生活质量方面明显的提高。
2、对肠易激综合征病因病机的认识
任教授多年临床发现,肠易激综合征与情志关系密切。明确指出IBS病为在心、脾、肝、大肠。其基本病机是心神失调,肠腑失用。
《灵枢·本神》所谓:“所以任物者谓之心”,随后才有意、思、虑、智,即言其必受外物刺激之影响而成。强调了心神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素问·宣明五气篇》:“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因此人的情志活动正常与否与五脏盛衰有密切关系。广义的“神”指一切生命活动的主宰及其外在表现,而狭义的“神”指人的精神意识活动[5] 。IBS基本病机“心神失调,肠腑失用”中的“神”指的是广义的“神”。心神失调,气机升降失常,大肠传导糟粕机能失常,遂致本病。
脾胃居于中焦,脾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主肌肉、四肢,胃与脾同属中焦,主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与脾相表里,共有“后天之本”之称,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赖以所养。脾胃的病理表现主要是受纳、运化、升降、统摄等功能的异常。若脾失健运,致使水液代谢异常,水谷俱下而发为腹泻;亦或脾虚湿聚,发为泄泻。
脾胃与肝脏的关系最为密切。肝木疏土,助其运化,脾土营木,利其疏泄,肝郁气滞易犯脾胃。
大肠为“传导之官”,主传化糟粕和主津。现代研究发现IBS患者普遍存在结肠敏感性增强、肠动力异常及肠道菌群紊乱,从而引发腹痛、腹泻等一系列躯体不适症状[6]。
3、针灸埋线穴位组成与操作
基于对IBS发病机理的深刻认识,任教授提出“通络调神,疏肝健脾”的治疗原则。
3.1、取穴
百会、脾俞、至阳、足三里、上巨虚、腹泻、肝俞、天枢、左太冲、三阴交
3.2、方义
百会,在人体至高正中之处,百脉百骸皆仰望朝会。《文选,左思<吴都赋>》:“百川派别,归海而会。” 会,有会合之意。百会穴处人身最上,四围各穴罗布有序,大有百脉朝宗之势,犹地理学之世界屋脊,在人身则总摄阳经之汇也。具有振奋元阳、升阳止泻的作用。并通过调节脑的功能起到宁心调神的作用。
脾俞,内应脾脏,是脾气转输、输注之所,治脾要穴。故脾俞穴是治疗脾胃疾病的要穴,除可用于治疗背痛等局部病证外,还善于治疗脾胃疾患如腹胀、腹泻、痢疾、呕吐、纳呆、水肿等。
至阳,至有极的含义。穴属督脉,位于背部,当七椎之下,考督脉为阳经,背亦属阳,七乃阳数,三阳为极,因名至阳。现代研究报道,针刺至阳、神道可使食管蠕动减弱,且明显提高其黏膜皱襞的显影效果。
足三里,《内经·海论》:“胃者水谷之海,其输在气街,下至三里。”
上巨虚,《灵枢·邪客》:“……凡此八虚者,皆机关之室,其气之所过,血络之所游,邪气恶血,固不得住留,住留则伤筋络骨节,机关不得屈伸,故病挛也。”因大肠合于上巨虚,主治大肠疾患、气上冲胸诸症。
腹泻,经外奇穴。定位:位于脐下5分处。主治:腹泻。
肝俞,内应肝脏,是肝气转输.输注之所,为治肝要穴。
天枢,天,天地,此指人之上下半身而言。枢,枢机,枢纽。此借喻为天地之枢机,与其外侧之大横,可以互观。
太冲,象阳春之虚静和谐。本穴系肝经之原穴,为肝经的通道所在,原气所居之处,有疏肝飓气、通络和血之功。
三阴交,该穴是足太阴、厥阴、少阴,三阴经交会之处。凡属肝脾肾三经症之关于血分者,统能治之,如药之当归也,有健脾益气、调补肝肾之功。
3.3、操作方法:
埋线
I.选择拟埋线穴位,用碘伏常规消毒局部皮肤,将针芯后拉约2厘米,镊取一段药物羊肠线,放置在埋线针针管的前端。或将针芯取出,将一段药物羊肠线放置在针尾处,再将针芯插入,把药物羊肠线推至针管的前端。
II.左手拇指绷紧或捏紧进针部位皮肤,右手持针,弹入到所需的深度,退出埋线针,将线体埋置在穴位皮下组织或肌肉层内,如局部有结节,可做局部剥离、松解。
III.当出现针感后,边推针芯,边退针管,将线体埋在穴位的皮下组织或肌内。
IV.用消毒棉球、小胶布保护针眼,2小时后即可揭去,1天后就可洗澡。
针灸
患者取仰卧位,持针与百会穴处皮肤呈15°,平直刺入0.5-0.8寸(15-20mm);在双侧天枢、腹泻穴处垂直刺入1-1.5寸(25-40mm),使施术局部产生酸、麻、重、胀和(或)向四周放电感为度;双侧足三里、上巨虚及三阴交均予垂直刺入1寸(25mm),使施术局部产生酸胀感;左侧太冲穴垂直刺入0.5寸(15mm),局部产生酸胀感为度。
诸穴得气后每隔10min行针1次,留针30min。太冲予以泻法,足三里及三阴交施以补法,余穴则平补平泻。
3.4、治疗时间
针灸隔天1次,10次为一疗程,取穴6-7个;埋线每两周1次,三次为一个疗程,取穴5-6个。
4、病案举隅
患者刘某,男,29岁,会计,2016年7月20日初诊。主诉:10年余,大便无形,一日多次;睡眠质量不好,有轻微神经衰弱,常噩梦。症见:时有腹胀感,大便稀塘,每日大便2-3次,大便前腹部经常疼痛,便后疼痛消失,情绪紧张时前症状加重。舌质淡红,边有齿痕,苔薄白,脉弦滑略细。胃镜检查:感染幽门螺旋杆菌,幽门位置有溃疡创面1.2cm*2.1cm;肠镜检查回示:未见明显器质性病变;大便常规未见明显异常。西医诊断: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断:泄泻。针灸埋线处方: 百会、脾俞、至阳、足三里、上巨虚、腹泻、肝俞、天枢、左太冲、三阴交
每2周1次,共进行埋线治疗3次;每周3次,针灸治疗18次。治疗结束后,大便每日1-2次,便前腹痛、腹胀症状减轻。治疗结束6周后反馈,患者腹泻基本未再加重,偶有饮食不慎或受凉后大便稍稀,调整饮食、局部保暖、腹部艾灸后可自行恢复。
5、小结
肠易激综合征易反复发作,可因饮食不节、情志不畅、感受外寒等因素而诱发或加重,因此还需要患者在生活上谨慎调摄,防治结合。IBS发病病位在心、脾、肝、大肠。心神失调,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气机逆乱,大肠传导失约。任晓艳教授通过临床实际,研究出以“通络调神,疏肝健脾”的针灸埋线治疗方法,其疗效确切、无副作用的特点,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卢丽霞,甘冰,张学弟.护理随访对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护理与康复,2015,14(8):779-781.
[2]褚娟红.参苓四逆汤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54例[J].浙江中医杂志,2016,51(8):574-575.
[3]张声生,李乾构,魏玮,等.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共识意见[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7):1062—1065
[4]李倩,王红梅,陈晓,等.中医特色护理干预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近期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12,21(11):1881-1883.
[5]关梓桐,徐雅.试述中医心、脑、神志相关性的研究进展[J].世界中医药,2014,9(9):1243-1246
[6]吴淑娟,潘建春.肠易激综合征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温州医科大学学报,2015,45(5):387-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