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

针药结合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研究

作者:孙梦晓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1229次 更新:2018-07-18
  

袁 江1, 杨军雄

(1、铜仁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医院针灸科,铜仁 554300 )

摘要:目的: 探讨针药结合治疗PCI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60例PCI性眩晕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综合针药组30例,药物组30例;针药组行“三焦针法”配合长春西汀注射液综合治疗,药物组行长春西汀注射液治疗,2组均治疗20天后,行症状评分、TCD观察VA、BA的RI指数及Vm进行综合疗效评定。结果: 针药组在症状评分、平均血流速度的改善、血管阻力的改善及愈显率等方面均优于药物组(P<0.05)。结论: 针药组在改善VA、BA 的平均血流速度、降低血流阻力指数以及综合临床疗效优于药物组。

关键词:后循环缺血;眩晕;三焦针法;长春西汀注射;气街

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是常见的中老年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约占缺血性卒中的五分之一,眩晕是PCI的特征表现,常伴耳聋、耳鸣、恶心、呕吐、睡眠障碍、麻木等,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为大脑后循环血流减少而引起短暂发作的眩晕症状。由于人们工作环境、生活方式的改变,该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1-3]。目前针对该病主要有药物、血管内治疗和手术治疗等,但缺乏疗效肯定的临床治疗方案[4-6]。针灸疗法以其疗效高,无毒副作用的独特优势越来越受到重视,“三焦针法”是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西医结合神经内科主任医师韩景献教授创立的,临床用于治疗多种脑源性疾病均获显著疗效,尤其对痴呆患者疗效肯定[7-8]。课题组采用“三焦针法”结合长春西汀注射液治疗PCI性眩晕30例,并设单纯长春西汀注射液治疗30例,行临床疗效对比观察,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系铜仁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2011年1月以来就诊的60例PCI性眩晕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针药组30例,药物组30例。两组患者基性资料比较,具有可比性(P>0.05),详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QQ截图20180718154557.png

1、2诊断、纳入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9]、《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10]的PCI性眩晕诊断、纳入标准综合执行:①以典型头晕、眩晕为主症状,自身有旋转或晃动感或目眩,或视景物有旋转感或自觉头晕,昏沉或晕胀不适。②可伴有复视、视觉障碍、头痛、呕吐、头面部麻木、肢体无力和等。③体征主要为眼球运动障碍、视野缺损、肢体瘫痪、感觉异常、步态、肢体共济失调、构音、吞咽障碍综合征等,具有一侧脑神经损害和另一侧运动感觉损害的交叉性表现。④符合TCD、CT、MRI影像征。⑤可有反复发作史。符合以上诊断标准;⑤年龄在45-71岁,性别不限,72h内就诊;⑥一月内未接受过其他相应治疗,自愿加入本试验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

1、3排除标准

       ①严重心、肺疾患;②严重肝、肾功能损害;③孕妇及哺乳期患者;④骨关节结核、肿瘤患者等;⑤出血倾向患者;⑥有精神症状无法合作者;⑦试验过程中证候出现明显变证者; 患者依从性差,影响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者;发生严重不良事件不宜继续接受试验者; 未按规定治疗自行退出者。

2 治疗方法  

2.1针药组  

2.1.1针刺疗法  

       ⑴取穴: “三焦针法”取膻中、中脘、气海、足三里、血海和外关辅以百会、四神聪、风池、完骨、天柱;⑵刺法:暴露治疗部位,穴位常规消毒,取直径0.25 mm相应长短的华佗牌一次性无菌针灸针(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医者两手常规消毒,拇食指持针,采用注射式快速针刺入穴,针刺由上到下进行,膻中穴针尖顺任脉循行方向斜刺0.5-1寸,余穴位直刺0.5-1寸。膻中、中脘、气海、足三里每穴施捻转补法1min,血海施捻转泻法1min,太阳、四神聪直刺,风池、天柱、完骨每穴施捻转手法1min;针感以扩散或传导为佳,留针30min,针刺得气后加用英迪牌KWD-808-I型脉冲针灸治疗仪(常州英迪电子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每次电针接2-4组,上下交替进行,选用疏密波,电流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宜,每天1次,10次1疗程。

2.1.2 药物疗法

      长春西汀注射液30mg加入5%葡萄糖液200ml或0.9%生理盐水200ml静点,1日1次,10天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每天1次,10次1疗程。

2.2药物组

药物选择、用法及疗程同针药组。2组均治疗2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价;2组病例酌情给予常规控血糖、血压、血脂及改善心肌供血等治疗之上给予对比研究。

3、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①采用TCD于治疗前和治疗2 个疗程后,检测患者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血流阻力指数(RI)。②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7]症状评分法对患者症状体征进行观察。

3、2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疗标准与方剂选用》[11]、《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9]相关标准进行疗效判定,治愈:TCD示椎-基底动脉血流基本正常,眩晕等临床症状消失,评分达到18-20分,恢复发病前的工作、学习、生活等能力;显效:TCD示椎-基底动脉血流改善,眩晕等临床症状明显减轻,无反复发作,评分达10-17分,生活质量和工作、学习能力得到明显提高;有效:TCD示椎-基底动脉血流改善,眩晕等临床症状有一定程度改善,劳累后偶有眩晕加重现象,评分达1-9分,生活质量和工作、学习能力得到改善;无效:TCD示椎-基底动脉血流无改善,眩晕等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严重影响工作、学习和生活。

3、3 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自身对照采用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数据均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3、4 治疗结果

3、4、1 临床综合疗效比较         

QQ截图20180718154909.png

QQ截图20180718155044.png

4、讨论

       现代研究表明 [12],后循环缺血是常见于中老年人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具有临床症状多,体征少和早期诊断困难的特点;发病机制与血管内外的因素及后循环动脉粥样硬化有关,血粘度增高、血流缓慢、血管弹性降低、层流紊乱和血流动力学改变等血流变学改变而引起后循环血栓形成诱发眩晕,对于后循环缺血的治疗应从改善血液循环、预防血管痉挛和降低血液高凝状态为治疗方向。研究证实 [13],PCI性眩晕患者血流峰速度明显低于正常人,其血管的搏动指数、阻力指数均明显高于正常人, TCD能够直接对椎-基底动脉系统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是研究PCI性眩晕的一种有效手段;因此本研究采用Vm、血流阻力指数(RI)作为主要分析指标。祖国医学认为其病因与情志、饮食、体虚等有关;其病性有虚实两端;病机为肝肾阴亏、脾胃虚弱,气血亏虚,清窍失养,或脾失健运、痰浊中阻,上扰清空;或肾精亏虚、髓海失充、而致眩晕。本病病位在脑窍,与肝脾肾相关,以肝肾亏虚为本,脑髓失养为标。

      长春西汀广泛应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预防和治疗,能够松弛血管平滑肌,改善循环,增加大脑的血流量,降低血液的黏稠度,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脑代谢,改善缺血半暗带的微循环,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对于控制眩晕症状疗效确切,但长期服用其不良反应常常使患者依从性下降[14-15]。

       课题组处方:以膻中、中脘和气海调上中下三焦之气;以中脘、足三里和血海调益脾胃,补先天后天,扶本培元;以血海健脾理血,活血化瘀;以外关通调三焦之气;辅以百会、四神聪、风池、完骨、天柱行局部气血。诸穴合用,共奏扶本培元、调理脏腑、宣畅气血,精血得以上注于头,清窍得以濡养。该针法从整体观的角度出发,切中病机,标本同治。

      本研究结果已突显以下特点①、遵循“经脉所过,主治所及", "气至而有效,气速至而效速”的思想,以三焦辨证为基础, 以气街干预为径,重在固本开窍; ②、督脉沿脊柱上行项后入颅内、络脑,督脉之别名膀胱。督脉、膀胱是脏腑器官与头部联系的通道。“阳气阴精入脑的途径是督脉”,“督脉者又脑髓神经之根也”[16]。气街靶向干预能更好地调节脑部阴阳的功能; ③、针药结合决定了其在治疗方面的优势。从表2-表3可见,针药组在临床疗效、症状评分、平均血流速度、血管阻力等方面的改善优于药物(P<0.05)。课题组纳入样本量少,有待在今后的临床中做大样本研究,进一步阐明其作用机制,为临床提供疗效肯定的优选方案。

参考文献

[1]戚秀杰,王顺.头穴透刺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J].中国针灸,2011, 31(6):503-505.

[2]熊学琼,毕旭伟.针刺结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120例[J].针灸临床杂志,2009,25(10):27-28.

[3]于峰.氟桂利嗪联合银杏达莫治疗老年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6):1172-1173.

[4]姜伟,赵晓峰,孟智宏.后循环缺血的名称演变及治疗进展[J].中国卒中杂志,2013,8(6):496-499.

[5]刘学源.后循环缺血研究进展[J].上海医学,2010,33(12):1110-1112.

[6]张重礼,张杰敏.后循环缺血研究进展[J].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07,15(11):854-857.

[7]赵英侠.韩景献“三焦针法”及其临床应用概况[J].辽宁中医杂志,2012,40(3):446-448.

[8]张鑫,罗本华,蔡攀,等.“三焦”针法与“益气调血,扶本培元”[J].天津中医药,2013,30(6):325-327.

[9]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证诊断疗效标准[S] .第1版第1次.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84-85.

[10]中国后循环缺血专家共识组,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J].中华内科杂志,2006, 45(9):786-787.

[11]戴填,薛建国,岳沛平,等.中医病证诊疗标准与方剂选用[M] .第1版第1次.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937-942.

[12]于 峰.氟桂利嗪联合银杏达莫治疗老年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3):1172-1175.

[13]杨翠娈.TCD在颅内后循环缺血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21(6):89-92.

[14]郭岩林.丁苯酞胶囊联合长春西汀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13,15(10):52-53.

[15]程红亮,胡培佳,张闻东,等.通督调神针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临床研究[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3,25(3):208-210.

[16]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M] .第1版第1次.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72:521-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