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

郑氏温通针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84例

作者:孙梦晓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999次 更新:2018-07-18
  

李民兰1,刘建玉

(张掖市中医医院针灸科 甘肃  张掖  734000  )

摘要:目的:运用郑氏温通针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方法:将门诊、住院确诊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84例患者,采用温通针法,取患处经穴为主,每日一次,7日一疗程。结果:治疗两疗程后,痊愈50例,好转18例,无效16例,有效率80.9%。结论:郑氏温通针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能缓解疼痛,改善睡眠,缩短病程。

关键词: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温通针法;郑氏针法

      郑氏温通针法,是甘肃中医药大学郑魁山教授秉承四代家传,结合自身针灸教育和临床60余载工作经验总结的宝贵针法之一。郑氏温通针法是在传统烧山火手法和热补针法基础上化裁而成,此针法的重点是通过推努守气从而运行经气,使气至病所,达到温经、通络、行气活血的作用。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指患者在皮损完全消退后,所累部位仍遗留有神经疼痛。其可为锐痛,灼痛等,此种疼痛可持续数月,有个别患者疼痛几年不愈。一般多发于带状疱疹结痂后4-8周,临床中,年龄越大,疼痛越明显,病情越重,发生后遗神经痛的比例越大。

       本病在疼痛科、皮肤科、针灸科较常见,属于难治病,临床诊断较易,但治疗效果不确定,神经痛导致患者睡眠质量下降。笔者近年来运用郑氏温通针法治疗84例患者,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84例病例为2014年7月至2017年3月我科门诊及住院患者,有带状疱疹病史,疱疹结痂后疼痛无缓解,病史最短2月,最长24月,其中男46例,女38例,年龄23岁-78岁。

1.2诊断标准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主要依靠病史和疼痛特点确诊[1,2]。符合1994年国际疼痛学会(IASP)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诊断标准:(1)有明确的带状疱疹病史;(2)疱疹愈合后皮损区域遗留有明显的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病程超过3个月;(3)在瘢痕部位的皮下长期存在的疼痛;(4)该疼痛为一种异常性的疼痛,表现为在日常生活中一些非疼痛刺激,如触、冷、热刺激即可引起皮肤或皮下剧烈的疼痛。

1.3排除标准:严重心肝肾疾患;不能接受针灸治疗,治疗中断者,需细致检查排除其他可能的疼痛病因。

2.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使用华成牌一次性无菌针灸针,依据所取穴位的不同,选取直径0.25mm,长25-40mm毫针,备用。穴位皮肤用2%碘伏常规消毒。取穴:头面部痛取风池穴,上肢痛取天宗穴,胸背部、腰腹部、骶尾部痛取相应华佗夹脊穴,下肢痛取秩边穴。均为患侧。针刺方法:使用“热补”法操作。进针时,术者左手食指或拇指紧按针穴(揣穴),右手将针刺入穴内,候其气至(得气后),左手加重压力,右手拇指向前连续捻按3-5次,候针下沉紧,连续重插轻提3一5次;拇指再向前连续捻按3-5次,针尖顶着产生感觉的部位守气,使针下继续沉紧,产生热感。留针30一40 min,缓慢将针拔出,急按针穴。每天一次,连续7天为一疗程,共治疗1-2个疗程。治疗结束后观察疗效。

3.治疗结果     疼痛采用视觉模拟尺度评分法。

治愈:疼痛消失或明显减轻,睡眠恢复到病前状态,疼痛指数在9-10以内,计50例。

好转:疼痛减轻或部分消失,疼痛发作频率降到治疗前的一半及以下,夜间睡眠良好或偶有痛醒,每晚不超过1次,疼痛指数在6-8以内,计18 例。

无效:治疗后痛势缓解或发作次数较前减轻1/3,夜间睡眠中痛醒次数3次以上,疼痛指数在6以内,计16例。

4.体会

      郑氏针法是我国著名的针灸学家郑魁山教授,在家传手法的基础上,结合60余年针灸临床、科研、教学工作所整理和完善的家传针刺手法。郑氏针法是甘肃郑氏针法传承流派工作室特色针刺手法之一,传承流派工作室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3年首次批准在全国成立,共11家。本工作室下设7个二级工作站。郑氏针刺手法临床中以治疗疑难杂症著称,“温通针法”是其多种针刺手法之一。该手法补泻兼施,能激发经气并通过推弩守气,推动气血运行,使气至病所,具有温经通络、涤化痰浊、祛风散寒、行气活血、扶正驱邪的作用。临证治疗各种疑难病症力专而效宏。郑魁山教授在其论著《郑氏针灸全集》中指出:“热补”手法比“烧山火”“进火补”简便,刺激量介于两者之间,此种刺法重视左手(押手)的作用,押手在定穴、候气、气至病所、施行手法等方面非常重要,针刺前揣摩穴位处的肌肉薄厚、孔隙大小,分拨妨碍进针的肌键、血管等,针刺时可帮助右手(刺手)确定进针的方向和深浅,协助右手进针,缓解患者刺痛感。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的病人的疼痛有两个明显不同的表现类型。一是在疼痛区域仅有很轻微的感觉缺失,而异常疼痛非常严重,属于“刺激性伤害感受器”(irritable nociceptor)型神经病理性疼痛。另一种是病变部位有不同程度的异常疼痛,疼痛的最大区域超出了疤痕范围,并有明显的感觉缺失,属于“传入神经阻滞”(deafferentation)型神经病理性疼痛。常规传统治疗方法,尽管积极治疗急性带状疱疹,并极力预防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但仍然有10-70%的病人发生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随年龄增高发病率增加,患者年龄越大,后遗神经痛发病率越高。祖国传统医学对后遗痛的辨证,属于痰瘀血滞,寒凝络阻之候,运用温通针法意在痰得温而化、血得温而行、寒得温而消,气得温而散,经络得温而通畅,血脉得温而通达。

参考文献

[1] 王建峰,张晓,傅志俭。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治疗与预防。中国老年学杂志,2007,2(27):388-390

[2] 杜冬萍。带状疱疹和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上海医学,2009;32(6):473-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