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

������www.cl.com��������

作者:孙梦晓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1712次 更新:2018-07-18
  

赵  惠1, 孙  波1, 仲济法1, 张  沙2, 韩学鹏3, 张  彦3, 关慧鑫3, 国  强3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2.湖南省湘潭市中心医院,湖南省 湘潭市 411413 3.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摘要:目的:观察电针双侧感觉区治疗脑卒中后偏身肢体麻木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石氏醒脑开窍针刺法加体针治疗法,治疗组采用电针焦氏头皮针双侧感觉区加体针治疗,体针取穴同对照组,留针30min。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6天,中间休息1天,一天2次,14天为1个疗程,经治疗2个疗程后进行评定疗效。结果:两组在治疗脑卒中后偏身肢体麻木的研究中均取得疗效,在治疗前后患者麻木感在Fugl-Meyer感觉功能评分有显著差异(P<0.05);电针双侧感觉区治疗脑卒中后偏身肢体麻木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电针组,两组疗效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电针双侧感觉区治疗脑卒中后偏身肢体麻木临床疗效确切,优于普通针刺组。

关键词:针灸学;电针;感觉区;中风;偏身肢体麻木

      偏身肢体麻木作为脑卒中常见的后遗症之一,主要的临床表现是患者在意识清楚的情况下对任何强度的刺激表现出异常的感知,或迟钝,或灵敏,或性质相反等,使患侧肢体的康复治疗受到很大影响,导致患者的恢复期延长,加重患者及家庭的经济负担及心理压力,造成日常生活上很大的困扰。 

       本课题通过对脑卒中后偏身肢体麻木患者的临床观察,采用电针焦氏头皮针双侧感觉区的方法,并与常规针刺法相比较,对患者麻木感的恢复效果进行评价,从而改进并完善针刺对中风病患者的治疗方案,并将其推广,为更多的病人的日常生活带来光明和希望。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均来源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针灸科病房的脑卒中患者,并严格按照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选取病例共60例。将60例诊断为脑卒中后偏身肢体麻木的患者,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

1.2诊断标准

      中医参照199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所制定《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1]中的中医中风病后偏身肢体麻木的诊断标准执行;西医参照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2]进行诊断。 

1.3纳入标准

(1)符合中医诊断中风病和西医诊断脑梗死或脑出血标准者;

(2)经头颅CT或MRI确诊为缺血性脑梗死或脑出血者;

(3)年龄在30-75岁之间,性别不限,患者病情已过急性期(14天)及进展期,病程在半年之内;

(4)要求神志清楚,检查合作,具有较好的表达能力者;

(5)肢体麻木为偏身肢体型(发病前均无肢体麻木),肢体感觉评测积分在15~35分之间;

1.4.排除标准:

(1)有其他已知可能导致周围神经功能障碍的疾病,如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等;

(2)由外伤引起的中枢损害所致的感觉障碍;

(3)肢体感觉评测积分为小于15分或大于35分;

(4)有严重的心脑血管、肝、肾、内分泌系统和造血系统等疾病;

(5)有认知障碍、言语障碍、痴呆及精神病患者;

2.研究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把符合纳入标准的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组患者均30例。

2.1治疗方法

      基础治疗:两组入选患者住院期间均按黑龙江省中医药大学附属二医院针灸科室中风病临床路径处理及欧洲卒中协会制定的脑出血指南[3]处理:血压、血糖、血脂管理,气道管理,颅压、电解质、心律管理,西药抗血小板聚集(脑梗死),改善脑细胞代谢,辨证予中成药或中药汤剂,并配合康复、理疗治疗等。

2.1.1对照组:采用石氏醒脑开窍针刺法加体针治疗法

取穴:主穴:水沟、尺泽、极泉、内关(双)、委中、三阴交

配穴: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足三里、阳陵泉、环跳、解溪、太冲

操作:水沟用雀啄法,以眼球湿润为佳;内关用捻转泻法;刺极泉时,在原穴位置下1寸心经上取穴,避开腋毛,直刺进针,用提插泻法,以患者上肢有麻胀和抽动感为度;委中直刺,用提插泻法使肢体有抽动感;三阴交用提插补法。每次治疗留针30min,每周连续治疗6天,中间休息1天,一天2次,再继续治疗,28天为1个疗程,经治疗1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2.1.2

治疗组:采用电针焦氏头皮针双侧感觉区加体针治疗法

头针:取双侧焦氏头皮针的感觉区(即运动区向后平移1.5cm的直线,相当于大脑皮层中央后回相应的头皮投射区,从上到下划分为五等分,上1/5为下肢、躯干感觉区,中2/5为上肢感觉区,下2/5为面部感觉区)上1/5区、中2/5区。

体针:主要穴位及操作方法同对照组。

        操作:头针:患者取仰卧位,局部常规消毒,选用华佗牌0.35X40mm的毫针,针尖与皮肤呈30°角从上到下顺次在感觉区上1/5处、中2/5处向感觉区下部方向快速进针,留针30min。电针:针刺得气后,头针分别取同侧感觉区上1/5区与中2/5区互相连接电针,正极在上,负极在下,然后使用G一6805型电针仪,正、负电极输出线分别夹在主穴上的毫针针柄上,选用连续疏密波,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每次治疗留针30min,每周连续治疗6天,中间休息1天,一天2次,再继续治疗,28天为1个疗程,经治疗1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3疗效观察

3.1观察指标:感觉障碍评分:

     根据简式Fugl-Meyer感觉功能评定[4]来评测两组患者肢体感觉功能,以感觉障碍评定积分为主要指标。

3.1.2疗效评价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02年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的患者麻木感觉记录。

    具体判断标准如下:

    临床痊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   

    临床显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

    临床有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

临床无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不足30%。

4治疗结果

4.1感觉障碍评分:

      对两组患者的治疗前后采用简式Fugl-Meyer感觉功能评定积分进行比较,详见表1:

表1两组患者FMMS的比较(±S)

QQ截图20180718152353.png

如表3示:两组治疗均可提高FMMS量表中感觉功能和运动功能的各项积分,且在治疗后两组在感觉功能积分上有显著差异(P<0.05),提示治疗组在改善偏身肢体感觉功能上疗效更优于对照组。

 4.2患者临床疗效评价的比较: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麻木症状情况,比较结果如表4所示:

                                                          表4两组患者麻木感的比较(±S)

QQ截图20180718152437.png

       如表4显示,治疗组临床有效率为93. 33%,对照组临床有效率为86. 67%,经Ridit分析,P=0. 041<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显示治疗组和对照组之间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治疗组的临床疗效较优于对照组。

5.讨论

     《灵枢·海论篇》曰:“脑为髓之海”,焦顺发教授[6]认为脑在脊骨上空处与髓相连,因髓为经脉汇集之处,为经络之督脉,故脑应为经络之大海及总督,可见脑在经络系统中的重要性。人体经络系统已经有两千五百年的悠久历史,经络呈网络状遍布于全身,运行全身气血和调节机体功能,由此看来,作为经络之首的脑对人体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而脑的功能也应存在着经脉系统的功能。

        焦氏根据大脑皮层机能定位提出,其中将大脑皮质中央后回在头皮上的投影部位称为感觉区,即运动区向后移1.5厘米的平行线上,并将其划分为5份:上l/5是头、躯干、下肢感觉区,中2/5是上肢感觉区,下2/5是面感觉区,分别支配着相应区域的感觉。本课题主要研究的是偏身感觉障碍,故选取脑部感觉区域的上l/5区和中2/5区。从解剖结构来看,大脑由两个半球组成,故感觉区分为双侧,各自支配着对侧的肢体感觉,因此,临床上多选用体征对侧的感觉区作为主要的治疗区域,如龚玉林[7]在研究头电针结合体电针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观察中,选取患肢对侧头运动区和感觉区的上15/区、中2/5区和下2/5区,经过1个疗程的治疗后,治疗组的神经功能缺失程度及临床症状均优于对照组,疗效较好。纵观古今,在临床上头针疗法的取穴多侧重于选取针刺病侧,对非病灶侧的应用甚少,可见对于病侧、健侧取穴的差异性尚无得到更多的重视。然而,也有少数医学者发现左、右侧取穴在一些临床症状与体征的对比研究中并无差异。为此,陈新勇等人[8]做了关于头针针刺病灶侧和非病灶侧对中风患者脑血流影响的课题研究,通过对30 例中风病患者治疗前后之间的差异比较,结果显示两组均可提高中风患者脑血流,改善脑供血,其临床改善情况并无明显差异。另外,也有研究者发现针刺双侧组的临床疗效更优于针刺单侧组,如沈特立等[9]在研究百会穴透太阳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观察中,通过对经颅多普勒的改善情况分析得出,针刺双侧头穴组要优于针刺病侧头穴组,指出针刺双侧头穴在临床应用的有效性,值得被推广。

       其实,在古文献中就有对此相关言论的描述,也组成了中医医学的精髓部分,即:“左病治右、右病治左”的重要思想,简称“左病治右”法 。在中医名著《黄帝内经》中,就有很多关于“左病右取”的论述和具体的治疗方法,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左治右,以右治左”;《素问.离合真邪论》曰“气血盛衰,左右倾斜,以上治下,以左治右”等等,可见该观点已经成为了一种很重要的针灸治疗原则。具体言之,“左病治右”针刺法在《内经》中主要体现为“巨刺”法和“缪刺”法。随着《针灸甲乙经》的流传,“左病治右”法应用在近十种疾病的治疗中,还增加了灸法。自祖国医学传承至今,“左病治右”法的运用手段也日益增多,现代医学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有了更新的认识。“左病治右”法就是患病部位有明显的左右界定而在健侧体表穴位、皮肤以及九窍等处采用药物或非药物疗法治疗疾病的方法。现代医家已经将此类方法应用在痛症、偏瘫、软组织损伤等疾病的治疗当中,在“左病治右”法的原则指导下,大大提高了临床疗效,这些均总结在黄红发表的“左病治右”法临床运用概况的文献中[10]。其实许多医学研究者对它的临床有效性、治疗病种的广泛性及手段的多样性在各文献中均有体现,指出这种治则符合人体的生理结构,也是传统医家在临床实践中的经验总结,可以作为目前临床有效方法的指导。根据以上描述,本研究将“左病治右”法应用头部感觉区的取穴中,在选取病灶感觉区的同时,也选用健侧感觉区配合治疗,以取得最佳疗效的目的。

       综上所述:本课题将通过对电针双侧感觉区治疗脑卒中后偏身肢体麻木的临床疗效观察,评价其有效性,并与常规针法相比较,从而优化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偏身肢体麻木的方案,弘扬祖国传统医学的精粹文化的同时,提高脑卒中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5-56.

[2]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379-380.

[3]欧洲卒中协会(制定);王文娟,刘艳芳(编译).脑出血指南仁[J].中国卒中杂志,2006,1(12):888一899.

[4]周维金,孙启良.瘫痪康复评定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5]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5:87-110.

[6]焦顺发·关于经络系统和针刺治疗原理的再认识[J].中国针灸,1995,6(6):45-49.

[7]龚玉林.头电针结合体电针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研究[D],湖北中医学院,2006,4,23.

[8]陈新勇,吴富东.头针针刺病灶侧和非病灶侧对中风患者脑血流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11,9:586-588.

[9]沈特立,周冬梅,王兴.头针治疗急性脑梗塞70例临床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00,16(2):31 -33.

[10]黄红.“左病治右”法临床运用概况[J].中医外治杂志.2006,10,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