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内针治疗面肌痉挛20例的临床观察
裴 莹1,海 英1
(1.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科 辽宁沈阳 110032)
摘要:研究目的:观察皮内针和常规体针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疗效,比较其疗效差异。研究方法: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患者中收集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面肌痉挛患者4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20例,分别采用皮内针和常规体针治疗,皮内针法隔日1次,体针法每日1次,10天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治疗结束分别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痉挛强度分级评分及临床总体疗效作以评估,并统计分析。研究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后,面肌痉挛强度分级评分及总体疗效均有所改善,且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间比较则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结论:皮内针治疗面肌痉挛有明显疗效,操作简单,疼痛轻微,作用时间长,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皮内针;面肌痉挛;针灸
面肌痉挛为阵发性半侧面肌的不自主抽动,表现为面神经支配的一侧面部肌肉反复发作性不随意收缩,症状由中度抽搐到严重损毁面容的严重痉挛,紧张、情绪激动、失眠、精神疲劳等因素本病诱发或加重[1],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痛苦。本临床研究运用皮内针这种操作简单,无创痛的方法来治疗面肌痉挛,取得了满意的疗效,减轻了患者的痛苦,从而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40例病例均来源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患者,其中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最小43岁,最大70岁,平均年龄(59.6±6.21)岁;病程1个月~3年,平均病程为(16.6±5.63)月。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情严重程度等一般资料分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诊断标准
符合2010年出版《神经病学》[2]制定的标准:阵发性、快速不规律的面肌抽动限于一侧,起病从眼轮匝肌的轻微抽动开始,逐渐向口角、整个面肌扩展,重者眼轮匝肌抽动致使睁眼困难;每次抽动数秒至数分钟,精神紧张、疲劳、自主运动时加重,睡眠时消失,不伴有疼痛;神经系统检查除面肌阵发性抽动外,无其他阳性体征。
1.3 纳入及排除标准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年龄18~80岁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者均可纳入本研究。
年龄80岁以上的老年人;妊娠或哺乳期妇女;由脑桥小脑角区的肉芽肿、肿瘤和炎症,脑干脑炎,而神经膜瘤,外伤等所致的继发性面肌痉挛;舞蹈病及脑瘫引起的手足徐动症伴面肌抽搐;合并有心血管、脑血管、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患者;精神病患者;偶因睡眠不足、情绪波动、精神刺激偶然发生的眼睑部位及面肌抽动者;或未按规定治疗,或无法判断其疗效者均不纳入。
2 治疗方法
2.1分组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按就诊顺序编号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20例,男女不限。
2.2治疗方案
2.2.1治疗组
本组患者采用皮内针治疗。选穴:面部穴位:患侧阳白、颧髎、颊车、四白;耳穴:肝,神门,皮质下。每次选4穴。操作:选用规格为0.2mm×0.3mm的新型皮内针,穴位局部皮肤消毒后,取出针(剥除针体上的胶布)贴压在所选穴位,按压1min至有胀感及能耐受为度。平日嘱患者多次按压。2日后自行取下。隔日1次,10日为1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2.2.2对照组
本组患者采用常规体针治疗。选穴:患侧阳白、丝竹空、四白、颧髎、颊车、迎香、人迎、地仓、水沟、鱼腰、合谷等,每次选4穴。操作:选用0.25mmx 40mm一次性毫针,作常规针刺治疗,留针30min,每日1次,10日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3 疗效评定标准
3.1分级标准:
面肌痉挛的强度按Cohen和Albert标准[3-4]分级评分:0级,无痉挛;1级,外部刺激引起轻度痉挛,记1分;2级,轻度痉挛,可见面部肌肉颤动,无功能障碍,记2分;3级,中度痉挛,而肌痉挛明显,有轻微功能障碍,记3分;4级,重度痉挛,严重痉挛和功能障碍,影响工作和生活,记4分。
3.2疗效评价标准:
根据2013年发布的《面肌痉挛的中西医结合评定及疗效标准》[5]来评定。治愈:患侧面部无牵拉抽动,随访3个月无复发;显效:治疗后症状缓解,眼睑或面部不再抽动,或1、2级经过治疗维持疗效。至少3个月以上;有效:治疗后症状缓解,抽动次数减少,或3级患者面部强直抽搐得到缓解,形态不引起面容的改变;无效:各种治疗对各级患者均不能阻止发作,症状体征无改变。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两样本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P<0.05为有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5 结果
5.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面肌痉挛强度分级评分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面肌痉挛强度分级评分比较 (±S) (分)
*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治疗组比较,P>0.05
由表1可见,两组患者经治疗后面肌痉挛都得到了明显的缓解,治疗前后两组患者面肌痉挛强度分级评分显示,治疗组和对照组均能改善面肌痉挛的强度分级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O5)。
5.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总体疗效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总体疗效评估比较 例(%)
由表2可见,所有患者均经2个疗程的治疗,治疗组的20例患者中,痊愈7例占30%,显效6例占30%,有效4例占20%;无效3例占15%,总有效率达85%;对照组的20例患者中,痊愈6例占30%,显效6例占30%,有效5例占25%;无效3例占15%,总有效率达85%;治疗过程中所有患者均无不良反应。虽然两组间临床总体疗效比较无明显差异,但治疗组中治愈的患者居多。
6 讨论
面肌痉挛是临床常见且难治的疾病。西医治疗方法主要有口服安定、卡马西平、神经营养药物等,口服药长时间服用有很大副作用;若疗效不佳者可以行肉毒素注射及神经外科微创手术,但仍有很高的复发率,且手术也有一定的并发症,创伤较大[6]。中医治疗本病的方法很多,长期的临床实践与大量的文献报道均认为以针灸为主的非药物疗法对本病的治疗有明显的疗效优势[7-10],且绿色、无不良作用。但因该病大多数患者治疗时间、疗程较长,病位又在面部,部分患者需要长期针刺治疗,易出现惧针情况,故探讨一种无痛、有效的治疗方法是很有必要的。
中医学认为,面肌痉挛是由于素体阴亏或体弱气虚引起阴虚、血少、筋脉失养或风寒上扰于面部而致,病位在面部阳经与肝、脾、肾、胆、胃等脏腑相关;病性或虚或实,属中医“风痉”、“筋急”、“筋惕肉”范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善治者,治皮毛”。 皮内针则具有安全性高、操作简单、疼痛轻微、作用时间长等特点,它正是在十二皮部理论指导下,通过治皮毛而起到抗病防病之功,通过十二皮部,激发十二经脉及脏腑的功能,改善并协调面部生理功能,使经气通畅,筋脉舒缓,而使面部肌肉不自主痉挛得以恢复如常。
本研究是将皮内针与常规体针在面肌痉挛治疗效果上加以比较,结果表明,采用皮内针治疗该病与常规体针比较,均能显著降低面肌痉挛患者的痉挛强度分级评分。在治疗过程中正是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降低了患者针刺初期的疼痛强度,延长了针刺作用的持续时间。皮内针操作方便,患者易于接受,可以降低患者的治疗痛苦,对于面肌痉挛有其独特的治疗优势,因此具有较好的临床推广前景。
参考文献
[1]李铁铮.面肌痉挛综述[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05,5 (5) :403-404.
[2]贾建平.神经病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337.
[3]Cohen DA,Savino PJ,Stern MB, et al.Botulinum injection therapy for blepharospasm: A review and report of 75 patients[J].Clin Neuropharmacol, 1986, 9(5):415-429
[4]Albert W, Kim BS. Therapy of botulinum toxin[M].New York: Marcel Dekker, 1994:353-359
[5]杨万章,张敏,吴芳,等.面肌痉挛的中西医结合评定及疗效标准(草案)[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1(01):41.
[6]吴承远,刘玉光.临床神经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713
[7]张丽丽,赵磊,白颖.不同疗法治疗面肌痉挛疗效对比观察[J].中国针灸,2017,37(01):35-38.
[8]吕海庆,邹伟,孙晓伟.毛刺法治疗面肌痉挛33例[J].上海针灸杂志,2015,34(07):669-670.
[9]孙钰,张文.齐刺、扬刺治疗面肌痉挛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5,34(03):205-207.
[10]毛亮,张威,张明波.眼针配合芍药甘草汤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观察[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4,32(09):2085-2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