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针灸在治未病中的先导作用
王华
湖北中医药大学
摘要:治未病,反映出中医学本质特征,定位于中医学最高境界,激励着中医人永恒追求。针灸治未病是治未病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自身鲜明的特色和突出的优势。中医药在治未病中发挥着主导作用。针灸,因其以人的正气为本,充分调动人自身的抗病能力,且无毒副作用,在治未病中起先导作用。
关键词:针灸;治未病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到2030年,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如何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这是广大中医药工作者面临的重要问题。针灸治未病是治未病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具有自身鲜明的特色和突出的优势。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针灸即为先驱者在治未病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现代条件下,作为针灸工作者,应为始终保持针灸在治未病中起先导作用做出努力。
一、《黄帝内经》首推针灸治未病
针灸医学创立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时代。在《内经》时代之前,我国就有用砭石、灸火治病疗疾的历史,也有一定的针灸理论雏形。作为一门系统的学科,针灸学理论体系创立于《内经》。针灸学的创立,丰富了中医学内涵,完善了中医学体系,有力地推动了中医学发展。《内经》创立了治未病思想,并指导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实践。《内经》不仅创立了针灸医学,而且高度重视针灸治未病。
1.《内经》首载“治未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记载:“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是中医学对“治未病”最早、也是最经典的记载。《内经》的这段经典论述,创造性地提出了治未病思想,从宏观上、整体上、原则上确立了治未病的地位、价值和意义。
2.《内经》首推针刺治未病: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在治未病思想指导下,中医学方法、手段用于治未病实践。在治未病方法、手段的具体应用上,据《内经》明确记载,首推针刺。《灵枢·逆顺》载:“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其次,刺其已衰者也。”《素问·刺热篇》亦载:“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病有未生者,有未发者,有未盛者,有已衰者,均可用针刺防治。针刺在治未病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针刺治未病是整个中医治未病体系中最具特色的组成部分。
3.《内经》首论针刺治未病: 针刺是治未病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在治未病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针刺治未病的机理如何?《内经》阐述了针刺治未病的机理。《灵枢·逆顺》曰:“方其盛也,勿敢毁伤;刺其已衰,事必大昌。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灵枢·官能》:“是故上工之取气,乃救其萌芽,下工守其已成,因败其形。是故工之用针也,知气之所在,而守其门户,明于调气。”《内经》从正邪盛衰、气机变化、病症状态、针刺时机等多方面、多层面论述了针刺治未病的机理。
中医学不仅提出了治未病思想和学说,而且创立了治未病方法和手段。从《内经》记载可以看出:针灸,以其鲜明的特色和突出的优势,走在治未病之前列。
二、研究针灸治未病问题
针灸治未病古老而充满生机。针灸治未病值得研究、需要研究。
1. 针灸治未病理论内涵:针灸治未病是在针灸治未病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活动。针灸治未病理论是以中医针灸基本理论为基础,以中医针灸治未病基本概念为主干,与中医针灸养生、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等基本知识融为一体,用以指导针灸治未病实践的知识体系。
中医学生命观、健康观、养生观、预防观、发病观、传变观、治疗观、康复观等,为针灸治未病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认识基础;“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学术内涵构成了针灸治未病理论的基本范畴;针灸保健医学、针灸临床医学、针灸康复医学支撑着针灸治未病理论的体系架构;未病贯穿“三期”(欲病期、已病期、瘥后期)、认识聚焦“三微”(积微成着、见微知著、防微杜渐)、诊治确立“三防”(未病先防、即病防变、瘥后防复)、运用抓住“三纲”(以人为本、以治为防、以早为要)、宏观把握“三性”(前瞻性、整体性、全程性),是针灸治未病理论的核心内容;注重健康、早期防范、固护正气、治病求本,具有针灸治未病理论的学术特色。
相对而言,针灸是一种独特的治疗方法和手段,作用于人体特殊的部位,对人体功能的调节具有独到的作用。针灸学是中医学重要组成部分,并形成自身的理论体系。针灸学理论体系包括中医学基本理论和与针灸学融为一体的经络学说、腧穴理论、刺灸方法以及针灸防病治病理论。
2. 针灸治未病需要研究的重点问题:针灸治未病需要研究的重点问题可以归纳如下:
中医针灸早期诊断方法和技术的创新。“以早为要”是中医针灸治未病的三大纲领之一,治未病就是要治在发病、传变、复发之前。首先需要解决好早期诊断问题。利用经络、腧穴适时反映人体生理、病理变化的特性,发挥现代科学技术的优势,研制具有中医针灸特色和优势的经络、腧穴诊断仪,为早期诊断服务。
疾病发生及其传变规律的科学把握。在一般情况下,疾病的发生、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中医学在认识疾病产生、传变和转归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总结出一定的规律。如在发病学方面,中医学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在疾病的传变规律方面,探索出“五行传变”、“六经传变”、 “卫气营血传变”、 “三焦传变”等规律。这些规律如何科学把握,还需进一步研究。随着疾病谱、死亡谱的变化,中医学对疾病的传变规律的把握也需要新的探索。
强壮要穴具有保健作用的科学依据。治未病就是要鼓舞人体正气,充分调动人体自身的抗病能力.在人体362个经穴中,有一部分经穴具有强壮作用,如足三里、关元、膻中、三阴交、涌泉等。 “若要安,三里常不干”,讲的就是足三里的保健强身作用。腧穴具有强壮作用的科学依据是什么?如何发现更多具有保健作用的穴位?还有大量研究工作要做。
腧穴配伍增效作用及其效应机制。减少发病率、提高治愈率、降低复发率是中医针灸治未病的目的。如何达到这样的目的?腧穴配伍的目的是增效,在针灸治未病上具有重要意义。面对复杂的健康和疾病问题,单穴的作用有限。如何发挥腧穴配伍协同增效的作用?如何防止疾病的传变?这是针灸治未病研究的重点问题。常规的腧穴配伍方法如何具体运用?腧穴配伍中的协同与拮抗问题如何科学把握?新的腧穴配伍方法如何创立?等等,都是针灸治未病研究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针灸最佳介入时机的的确定和选择。“早遏其路”是中医学防治疾病的重要原则,早期介入是针灸治未病的关键。《内经》对医者提出“上守机”的高标准,要求掌握人体气机变化规律,把握有效治疗时机。后世医家提出“逆针灸”,如明代高武《针灸聚英》载:“无病而先针灸曰逆。逆,未至而迎之也”,要求在发病前施以治疗手段。现代针灸研究者提出“针刺预处理”,也是为了解决针灸最有效时机问题。
针灸方法的正确选用和传承创新。古代创立的针灸方法较多,包括针刺、艾灸、拔罐、刮痧、贴敷、药熏等,其中针刺和艾灸是针灸最常用方法。在治未病中,这些方法如何正确选用、如何最大限度发挥这些方法的作用,这是需要不断总结和深入研究的问题。现代科技相当发达,如何利用现代科技创新针灸方法、手段,解决好少疼痛、无烟雾、防感染等问题。这是针灸治未病的当务之急。
三、充分发挥针灸治未病的特色和优势
1.顾护人的本能,顺应人的本性:卡斯蒂廖尼在《医学史》中指出:“医学起源于人的本能,正如痛苦最初的表现也来自本能一样。” 自我保护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和天性。维持自身生存、避免疾病伤害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人类激励理论》(1943年)中,将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马斯洛认为,整个有机体是一个追求安全的机制。人的本能是医学产生之源。无论医学怎样进步、发展,其本质是为了人的健康。这是医学的本位。治未病,从最基本层面来看,顾护人的本能,顺应人的本性,以满足人对健康的需求。针灸治未病以其独特的方法、手段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立足本位,从本论治。
2.作用经络腧穴,激发人体潜能:经络腧穴,人体与生俱来的重要组成部分,运行气血、维持生命的重要通道,中医针灸学对人体独到的认识。经络学说、腧穴理论是针灸学理论体系最基础、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针灸学理论框架最关键、最核心的主干柱梁,在针灸实践中发挥着最直接、最不可或缺的指导作用。针灸治未病,采用针灸方法、手段作用于人体经络腧穴,充分发挥人体经络腧穴的作用,鼓舞正气,激发人体潜能,调动人的积极性,通过提高人体自身的抗病能力以维护健康、防治疾病。
3.双向良性调节,防治作用独到:针灸学的创立,是中医学的一大进步。在利用药物和砭石治病的基础上,古代医家创造性提出“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灵枢·九针十二原》),将经络、腧穴、血气融为一体,“令各有形,先立针经”(《灵枢·九针十二原》),创立了针灸学。这是中医学的创新发展。在中医治疗体系中,汤药荡其内,砭石治其外,针灸调其中,各自发挥优势,共同维护健康、防治疾病。针灸既不同于药物直接作用于内脏,也不同于砭石直接作用于皮肉,而是通过针灸刺激经络腧穴而调节脏腑功能。针灸的作用具有自身的特殊性。经络腧穴既可接受刺激又可反映病候,针灸手法既可补虚又可泻实,因此,针灸具有双向良性调节作用。双向良性调节是针灸作用的显著特点。针灸治未病,充分利用方法独特、作用独到的优势,注重整体调节、全方位防治疾病的作用。
4.应用手段多样,操作方法简便:针灸,包括针刺、艾灸两大类。针刺,古有“九针”之谓。堪为古代针灸医书精粹的《灵枢经》,亦名《针经》,合计八十一篇,其首篇即以《九针十二原》名之,并明言“虚实之要,九针最妙。” 《灵枢·九针十二原》具体介绍了九针之名和九针之形,并寓九针之义。九之义有三,多、极、变也。可以认为:九针之义,即创造多种治疗方法,利用多种治疗手段,最大限度、最佳效果医治多种疾病。艾灸,故称灸焫。《素问·异法方宜论篇》曰:“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唐·王冰注:“火艾烧灼,谓之灸焫。”艾,一种药草,施灸最常用材料。针灸,手段多样,操作简便,应用灵活,易于运用。针灸治未病,利用针灸的优势,无论是病前、病中、病后,还是防病、治病、康复,均可早期、及时、适时应用。
5.无毒副作用,终身受益无穷:针灸,是中医外治法的代表。在实际应用的正常情况下,当针刺刺入皮肤时,受术者可能产生一定的疼痛感,但这种疼痛感是很微弱的,也是极短暂的。正常情况下,针刺产生的疼痛感不属于针刺的副作用。针刺取效的关键是得气。得气,又称气至,也称针感。《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针刺得气感是一种很复杂的感觉。就受术者而言,得气的感觉主要包括酸麻胀痛重5种。针刺产生的痛感,属得气范围。艾灸,既有温热刺激,也有药物作用。无论是温热刺激的热力,还是艾绒药物的药力,对受术者均无副作用,均属安全范围。至于有的特殊灸法,如瘢痕灸,是针对特殊情况、为了取得更好效果而合理施用的。针灸更无毒性作用。针灸安全可靠,无毒副作用,受限使用因素少,可全方位、全生命周期施用,很适合治未病。针灸治未病具有养生、保健、预防、治疗、康复等多种功能,可全方位为受术者服务,可使受术者终生受益。
整理和完善针灸治未病理论,充分发挥针灸治未病优势,在针灸治未病实践中坚持传承与创新并重,科学与人文相融,才能发挥好针灸在治未病中的先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