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

百年中医变迁的历史反思

作者:世界针联信息中心 来源:刘晋 点击:2143次 更新:2018-05-11
  

  作为一名学者,围猎新鲜书味是我的爱好。一次偶然机缘,《病痛河南:近代河南的医生、医疗与百姓》(郗万富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12月版)吸引了我的眼球,勾起我对家乡的思念。我以最快速度通读了这部著作,并有想说点儿什么的冲动。


  由儒士到儒医的乡土情怀


  著作近25万字分7章21节,勾画了近代中国社会转型背景下中西医在河南的碰撞、冲突及各自的发展脉络。在以往一些学者的研究中,中西医冲突似乎就是一个结果:中医没落、西医被群众接受。但在这里,作者把它变成一个过程:透过大量地方史志材料,再现了近代中医在乡村百姓中间的存在样态、在政府卫生政策中的地位与挣扎。


  这部著作呈现出三个较为突出的特点。其一,把中医处境放在清末科举制度废除的背景下进行研究,再现了制度兴替给社会、生存者个体带来的冲击与改变,让人们看到了乡土中国多数知识分子在社会变革面前寻求自我价值的路径。由儒士转儒医的身份变化中,不变的是他们的乡土情怀,由此多数儒医能够遵循济世救人的医道,以及“穷人吃药富人拿钱”的规则,在熟人社会中与乡邻和睦相处。其二,将视角放到河南,考察政策在地方落实的具体情况。在对公办省立医院和县立医院创建和发展艰难情状的研究中,思考政策制定者脱离民情实际给地方执行者带来的困窘。这项研究意在提醒人们:当政策制定者不能寻找适宜之策以缓解政策执行中的困境时,执行者往往采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应付态度,最终结局是挤压百姓就医空间与实际利益,造成民心工程最终失去民心的结局。其三,阐述了传教士带动的西医东渐给河南带来的医学文化变迁,突出了私立医院作为卫生服务市场最灵动的因素的作用,它与公立医院所形成的平等、竞争格局,对医疗卫生技术的进步大有裨益,但政府的规范和引导必须挺在前面。


  医学社会史值得关注


  站在医学发展的历史长廊里,透过河南一隅,审视近代中国医学文化变迁,作者发出了自己的心声:第一,百年中医之殇是近代中国社会急剧转型的缩影,但眼光一味朝外、缺乏文化自信的制度规划对民族文化、百姓生活造成的影响,不能用与变革等同的时间段补救。第二,在关系百姓健康与生死这项民生工程面前,如果政府不作为或作为不力,其他势力就会去替代。第三,在社会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期,稳定的社会环境尤为重要。


  该著最大的贡献,是将近代河南医疗史研究资料初步系统化。从大到省会城市,小到区县卫生志,甚至还有地方医院的院志,大量地方文史资料、卫生志资料的应用,对还原那段错综复杂的历史大有裨益,也打开了近代河南医疗卫生史研究的大门,尽管还有许多史料尚未挖掘和充分利用,但在有限时间内爬梳如此多的资料,并呈现于读者面前已非常难得。


  作者还提供了许多可供继续挖掘的信息:如传统社会的医患关系、西医在民间传播的现实阻力、政府卫生政策在地方落地实施的具体效果与影响因素、私立医院的发展特点、中西医竞争背景下私立医院与百姓的关系、私立医院医生群体与教会医院的关系、社会转型期经济多元化对公立私立医院与中西医的影响等,都有待有兴趣者进一步深入挖掘。希望该著能起到抛砖引玉之效,吸引更多优秀学者走进医学社会史研究领域。


  当前,我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公立医院改革攻坚、私立医院补充完善,都是健康中国建设必须做好的事、迈过去的槛。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了新时代我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百姓健康状况是其幸福指数的重要指标,如何完成健康中国的任务?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什么、警惕什么?史为今鉴,作者将近代历史时空中的类似问题呈现于我们面前的同时,也为我们剖析了根源,指出了症结。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作者简介

姓名:左玉河 工作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