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

【火针精华】内科疾病的火针治疗——哮喘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1906次 更新:2015-08-18
  

作者简介:刘保延,男,汉族,1955年5月生,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党委委员、常委、常务副院长,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主席,中国针灸学会会长。


  哮喘是一种反复发作性疾患,哮为喉中鸣响,喘为呼吸困难。《医学正传》言“哮以声响名,喘以气息言,夫喘促喉间如水鸡声者谓之哮,气促而连续不能以息者谓之喘”。两者每多同时并见,病因病机亦相近似,故合而并叙。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发作性呼吸急促,喉间哮鸣,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
  哮喘可包括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以及阻塞性肺气肿等疾病。
  【适应证】
  哮喘因痰而作,小儿每因反复感染时邪引起,成人多由久病咳嗽而成,证属正虚邪实,内有伏痰,遇感而发,痰气搏结,壅于气道,肺气升降失调,发为痰鸣喘咳。临床可分为发作期与缓解期。发作期以邪实为主,缓解期以正虚为主。邪实者有寒热之别,正虚者有肺、脾、肾之偏重。火针疗法可祛邪固本,故无论对何种类型的哮喘,都有一定作用。其即时定喘作用,没有毫针快捷,但对于以正虚为主的病证,效果优于其他疗法,尤其对小儿喘证,效果最明显。若在暑天治疗,还有“冬病夏治”之效。小儿哮喘病情不重者,可单用火针取效;成人哮喘火针常做辅助疗法,并主要用于缓解期,以预防复发。
  【证治】
  (一)小儿哮喘证
  1. 主症:急性发作,胸膈满闷,呼吸气促,喉中哮鸣,甚则面色苍白,口唇发绀,汗出频频,喘不得卧,指纹青紫。
寒哮者,遇冷感寒发作,喘促咳嗽痰多,痰色白清稀呈泡沫状,鼻流清涕,身寒怕冷,苔薄白或白清,脉紧或弦滑。
热哮者,痰黄粘稠或脓绿色,咯痰不爽,身热烦躁,尿黄便干,舌红苔黄,脉滑数。
  2. 治则:宣肺平喘。
  3. 取穴:肺俞、心俞、大椎、风市。
  4. 刺法:用细火针,快速点刺,刺深以透肤为度,不得超过0.5寸,隔日行针1次。
  5. 加滅:伴咳嗽咯痰者,加火针点刺或毫针中强度刺激丰隆、尺泽;伴咽痛者加三棱针点刺商阳、少商、大椎出血;伴发热者加毫针强刺激合谷、曲池。
  (二)成人哮喘证
  1. 主证:发作期见气急、哮鸣、呼气困难,被迫端坐呼吸,额有冷汗,痛苦面容。查两肺布满哮鸣音,甚则唇、指紫绀,并因感邪和体质的不同,有寒热之别。缓解期见气息短促,语言无力,动则汗出,神疲肢冷,舌质淡或微红,脉细数或沉细。
  2. 治则:益肺化痰、止咳平喘。
  3. 取穴:第一组:孔最和肺俞、大杼、风门、心俞、膻中、尺泽。      第二组:主穴定喘,风门透肺俞。外感风寒配合谷、列缺;喘促配天突、孔最;痰多配足三里、丰隆;气短配关元、膻中;咳嗽配尺泽、太渊。
  4. 刺法:
  (1)急性发作期可先用2寸毫针单刺第一组的孔最穴,待其缓解后,选用中号火针,快速点刺,其余穴位,每次可选用3~5穴,隔日一次。
  (2)应用第二组穴,主穴采用一般毫针,用提插捻转,平补平泻手法,留针20分钟。哮喘发作时每日治疗一次,听诊哮鸣音消失后,改为隔日一次,6次为一疗程,休息3~5天,继续下一疗程。
  辅助治疗:风寒、痰火型哮喘,针后在大椎、风门、肺俞等穴交替拔罐。根据病人体质和病情,可酌情配用小量穴位注射,常用醋酸强的松加普鲁卡因混合液,喘定注射液,核酪注射液等。主要取天突、内关、膻中、魄户等穴。每次选取1~2穴。
  【验案】
  案1:舍弟登山,为雨所持,一夕气闷而不救,见昆季必泣,有欲别之意,予疑其心悲,为刺百会不效,按其肺愈,云其痛如锥刺,以火针微刺之,即愈,因此与人治疗哮喘只缪肺愈,不缪他穴。(摘自王执中《针灸资生经》)
  案2:张×,女32岁,工人。1983年12月18日初诊。患者于1980年冬感冒后咳嗽、哮喘,近因受凉发病,入院后予抗菌素、止咳祛痰药治疗8天,症状稍缓,未能控制。哮喘昼轻夜重,倚息难卧,体温36.8℃,气急,咳嗽,吐白痰,听诊两肺满布哮鸣音,呼气延长,胸透两肺纹理增粗,脉浮滑,舌苔薄滑润,诊为哮喘性支气管炎。治以热针仪,每日一次一穴,交替使用,主穴定喘、风门透肺愈,配穴合谷、列缺、尺泽、太渊,配合小剂量强的松加普鲁卡因注射液混合注射,每次天突1ml,内关0.5ml,针后在大椎、肺愈穴拔罐10~15分钟,3次后哮喘停止,4次后听诊哮鸣音消失,诸症悉平。观察6个月,无哮喘发作。后为巩固疗效,于1984年7月间日一次热针治疗,共10次。1986年2月随诊,未再复发。(摘自管遵惠。《针灸临证指南》P128)
  【资料】
  火针治疗小儿咳喘100例:其中男53例,女47例,发病年龄2~12个月37例,1~3岁32例,3~6岁12例,6岁以上19例;住院、门诊各50例。经胸透、化验、体查确诊为喘息型肺炎31例, 支气管肺炎38例,上呼吸道感染20例,百日咳11例。
  治疗方法:深浅可控火针,取大椎、定喘,或风门、肺愈、心愈,划上标记,局部消毒后在酒精灯上将火针烧红迅速刺入,立即出针,深0.3~0.6cm,只针一次,少数百日咳或有哮喘史者5至7天后可刺第二次。
  辅助治疗:咽喉红肿者点刺少商、商阳出血;发热者,毫针刺曲池、合谷;腹泻者毫针刺足三里,点刺隐白、厉兑出血2~3滴;便秘者梅花针叩刺骨空穴、百咳穴;小儿疳积者,点刺四缝穴后,挤出粘液或血;2日后仍有咳喘或肺部罗音者在背部颈椎6~7、胸椎1~6,督脉线上避开火针刺激点,叩梅花针,继而用手捏挤或拔火罐至微出血,隔日一次,至愈为止。
  疗效分析:100例无其他治疗。各类疗效无显著差异。(摘自李悦更等。《中国针灸》1987,(6)5)。
  【按语】
  小儿哮喘火针疗法效果甚佳,且不易留根。但因小儿年龄、体质的特殊性,行针时更应注意其安全性。运用此法,首先向病儿家长交待清楚,取得家长的理解与支持,行针时,因小儿不知配合,应有助手帮助固定小儿身体,以免其乱动引起烧烫伤,必要时可令家长回避。小儿皮肤稚嫩,火针进针宜快,且不宜过深,恐伤及小儿筋骨。另外,哮喘病证治疗中特有的“冬病夏治”方法,可预防哮喘的发作,增强病人体质,不失为一种有效、合理的治疗方法,值得大力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