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

【火针精华】如何操作火针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1919次 更新:2015-08-18
  

作者简介:刘保延,男,汉族,1955年5月生,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党委委员、常委、常务副院长,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主席,中国针灸学会会长。


  火针疗法其针具有点刺火针、烙刺火针、散刺火针、割烙火针,以及电热针、电火针等。它们针形有异,用途不同,操作方法各不相同。概括之,火针操作可分为:术前准备、针体加热,以及各种针具的进针法、出针法及针后处理等。
  一、术前准备
  (一)定取刺烙的穴位或部位。根据选穴法,确定好针刺的部位或穴位,如果是针刺某一部位,或肿块囊肿等,要选择好进针点,充分暴露其处,固定体位,必要时要有助手帮助固定肿块等。如果是穴点,在针刺前最好用拇指指甲掐压“十”字型标志,其中点为穴点。对于动痛点,必须在助手帮助下,固定好体位,再标志。
  (二)消毒。针刺的部位或穴点,在选定后要用2.5%碘酒棉球消毒,然后,用75%酒精棉球脱碘,待酒精干后再刺。注意无菌消毒法,消毒后,避免再污染。溃疡等破损部消毒,可用无菌蒸馏水等擦试冲洗即可。
  (三)告慰患者。即行针前应给患者解释火针的感应,使患者消除畏惧心理。正如古人所云:“凡行火针,必先安慰病人,令勿惊心”,此言甚为重要。
  在做好以上的准备工作后,即可加热针体。
  二、加热针体(烧针)
  左手持灯火或酒精棉球之火于胸前,尽量接近要刺的部位;右手拇指、食指、中指微曲夹持针柄,针尖方向指向病变部位,置针于火焰的外上1/3处,先加热针体,再加热针尖,达到不同治疗目的所要求的通红并带白色或通红、微红等,加热温度已达到,即可施针于患者。以上各个环节均要特别注意,否则将会影响针效。
  三、进针
  (一)点刺火针进针法

  左手持火微向外移,右手持针入穴。注意不要左手火不动移右手针位,否则影响进针的准确度和针的温度。
  1. 快针法。快针法是进针达适合深度后迅速将针提起,整个过程只需十分之一秒。此法进针出针速度快,往往还未达到形成痛阈的时间,操作已结束,所以疼痛很轻或无痛。针后局部常有灼热感,有时还向远端波散,是火针温阳散寒、激发经气、行气活血常用的一种刺法。此法根据刺点不同,又可区分为单点刺法、密刺法、散刺法等。单点刺常刺经穴、奇穴或阿是穴,针刺深度根据病变情况及穴点位置而定。密刺法,是用中号火针密集刺激病灶局部的一种方法。其深度以针尖透过皮肤病变组织,而刚接触正常组织为宜。此法常可见针处出血,尤其是皮损角化过厚的部位,勿止,令恶血尽去而自止。常用治增生、角化性皮肤病,可祛风止痒。散刺法,是以火针疏散地点刺病灶局部的一种方法。一般每隔1.5厘米一针。多用细火针浅刺,治疗麻木、拘挛和某些痛证。
  2. 慢针法,是针刺入一定深度后,逗留一段时间,然后再出针。留针时间多在1~5分钟。在留针期间,可用捻转、提插等法加强针效。此法针感除局部灼热感外,常有胀麻酸感。具祛腐、化痰、散结作用,主要用于淋巴结核、肿瘤、囊肿等各种坏死组织和异常增生一类的疾病。
  (二)烙刺火针进针法
  烧针后,针体通红,左手持火微移,右手持平头火针或鍉针,慢、和缓、平稳而准确地将针头轻轻接触皮肤,进行烙熨,并根据皮损或烙熨组织的颜色变化,停留一定时间而提针。此法针头与皮肤接触的面积大,停留的时间长,所以病人疼痛较甚,必须时可以局麻下进行。此法要求烙熨时轻重要适当,时间长短要因病而别。过则常可伤及正常组织。
  (三)割切火针进针法
用火铍针或粗火针,烧针达微红或通红后,将火针刺入选定的囊腔低垂部,深度以穿透囊壁为度,出针时摇大针孔,出针后可按压囊肿,令脓液、瘀血、水液等尽出为度。如治疗某些皮肤赘生物等,常可将灯火放在一旁,用左手持镊子等夹持皮赘或疣等,烧针后,灼烙割切皮赘根部,以截断为度,注意动作不要太快,以免出血,一般一针即好。如伤口有渗血,可用火鍉针或平头火针烙熨止血。
  四、出针及其后处理
  火针出针,提离皮肤后,要用干棉球迅速按压针孔,以减轻疼痛。如针处出血,一般勿止,待其自止,点刺火针针孔局部不需特殊处理;烙刺者,局部可视部位、大小进行包扎,以防污染,1天后即可去除;火铍针刺后,囊性病变加压包扎,以免复发;截根者,局部一般包扎即可。
  火针治疗后,要告诉患者注意:(1)不要搔抓患处;(2)一天内不要洗澡;(3)不要污染局部;(4)如局部微红,高起皮肤为火针后正常反应;有时还会出现“经一宿,身上发热恶寒”的现象,大都“为中病,无害事也”,大多2天即可消失。(5)火针治疗期间禁房事、忌食生冷。
  五、火针疗程
  古人认为:“凡下火针,须隔日一报之”。即隔日针1次。验之临床,间日1次是其常,要视病情而定。如痒为主症者,火针后大都可止痒2~3日,痒发前再针为好;而缠腰火丹则在初期每日针之止痛、清热较适合,而后期隔3日1针巩固疗效较宜。急性病如3次针之无效者,换它法;慢性病针无定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