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示踪技术用于针灸形态学研究的应用进展
佘 琛,王 佳,哈丽娟,崔晶晶,徐东升,白万柱
(1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 北京 100700; 2 长春中医药大学, 长春 130117)
摘要: 研究目的:分析神经示踪技术在针灸形态学研究中的应用状况及特点,揭示该技术在针灸形态学研究中的作用,为针灸形态学研究方案的优化提供神经解剖学依据。研究方法:通过中国知网(CNKI, 1979-2017)、万方数据库( Wan-Fang Data,1990-2017) 、维普数据库(VIP Date,1990-2017)和 PUBMED(1989-2017)检索神经示踪技术用于针灸研究方面的文献,并从腧穴/经络、腧穴-脏腑相关以及腧穴相关化学特征等多个方面总结和分析神经示踪技术用于针灸研究的现状。研究结果:通过电子检索,本文共收入中英文文献 92 篇,跨度长达 34 年(1983-2017 年),其主要研究的内容包括腧穴/经络相关的神经支配特征,腧穴-脏腑之间的神经解剖学联系,腧穴化学特征以及其它 4 个方面。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家兔、猫和大鼠等,其中使用最多的为 SD 大鼠,占 54.3%(50/92);应用的神经示踪剂以辣根过氧化物酶(HRP)和霍乱毒素亚单位 B (CTB)为主, 分别占 55.4% (51/92)、 18.5% (17/92);注射部位以外周腧穴为多,占 53.3%(49/92),而在所包含的 63 个腧穴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为足三里穴,占 17.5%(11/63);动物存活时间从 1 天到 12 周不等;使用最多的固定液为 4%多聚甲醛,占 43.5%(40/92);示踪技术所标记的神经成分包括神经元和神经纤维。研究结论:三十多年来,神经示踪技术在针灸形态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它帮助我们更加明确了腧穴/经络相关的神经支配特征,以及腧穴-脏腑相关的神经解剖学联系,并从神经环路及其
化学特征等不同角度更加深入地了解针灸的作用途径,不仅促进了针灸形态学的发展,而且为针灸临床治疗的靶向选穴提供了神经解剖学依据。
关键词:针灸学;神经示踪技术;形态学;神经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