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

镌刻历史荣光,续写传承新篇——第四届国医大师和第二届全国名中医表彰大会侧记

作者:李娜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点击:1186次 更新:2022-07-21
  

这是中医药人殷切期盼的一天——

这是中医药人翘首以盼的一刻——

7月20日,第四届国医大师和第二届全国名中医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

30名国医大师和101名全国名中医受到中医药领域的最高褒奖,大师们齐聚一堂,犹如漫天星斗,熠熠生辉,光耀着中医药事业更加光明的未来。

这是属于全体中医药人的荣光

盛夏,绿意盎然的北京,处处涌动着生命的活力。

国二招东楼3楼主会场内,主席台上明黄色的背景,红色的横幅,典雅而庄重。

座席桌上,红色的绶带及精装印刷《国医大师风采》早已摆放整齐,静静地等待着。

此次会议在京设主会场,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设分会场,线上线下同步进行。

早上10点,主会场已经热闹起来,在京受表彰的国医大师和全国名中医陆续前来。

一声声问候,温暖人心。

一张张笑脸,充满期待。

在全国各族人民喜迎党的二十大、信心百倍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关键时刻,对中医药行业领军人才进行隆重表彰,传递出党和国家对中医药事业、对中医药人才高度重视和关怀的信号。

作为一名从事中医药工作六十多年的医者,85岁的国医大师翁维良深受鼓舞,“我们这一代中医人是党中医药政策的亲历者、见证者,我深刻感受到中医药的政策越来越好,中医药发展的社会氛围越来越好,我很高兴看到,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成果已惠及千家万户,并走向了世界。”

“能在耄耋之年荣获国医大师的殊荣,我非常高兴,这离不开同仁们的信任与支持,更离不开我们所处的伟大的新时代。”身着水蓝色唐装的国医大师肖承悰精神矍铄,倍感振奋。

伟大时代造就人才,伟大事业呼唤人才。

“我深刻地体会到中医药发展所取得的成就,源于党对中医药事业的正确领导,也是一代又一代中医药人发皇古义、融会新知、敢为人先、努力坚守、积极突破所换来的。”远在上海的国医大师严世芸对大会的召开感慨万分。

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岐黄学者、青年岐黄学者等不同层次中医药人才脱颖而出,一批批富有朝气的创新团队、交叉团队等高层级人才梯队建设取得进展;一支支结构清晰、素质优良、作用突出的人才队伍正加速集结,他们汇聚起振兴发展中医药的磅礴力量。

“这份荣誉沉甸甸,凝聚着党和政府对中医药事业的关心与支持,对中医药工作者是极大的鼓舞与鞭策,这份荣誉属于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全体中医药人。”全国名中医张忠德说。

这是对中医药事业的充分肯定

下午15时,大会隆重召开。

随着表彰决定的宣布,受表彰的在京国医大师和全国名中医分三批佩戴绶带,走上主席台,接过证书、奖牌。

相机快门按下,记录下这无比珍贵的历史瞬间。

会场内热烈的掌声此起彼伏,经久不息。向他们表示衷心祝贺、致以崇高敬意。

掌声是对他们数十年如一日坚守的致敬——

那是国医大师丁樱,带领河南中医儿科犹如一匹黑马,奋勇当先跻身国内第一学术方阵,没人知道,最难的时候,坚强如她也会掉眼泪。

那是扎根于基层,却“敢于挑战急危重症和疑难杂症,摘掉中医慢郎中的帽子”的国医大师陈绍宏,80多岁仍一周出四次门诊,构建起中医急诊高端人才培养体系,引领和推动全国中医急诊学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那是一生只做一件事,专注投身中医药事业的全国名中医周超凡,用23年时间研究中药药理学,用24年时间研究中医基础理论,在无数个挑灯夜读的黑夜,坐科研的“冷板凳”,不断突破,成长为中医治则学旗手型人物。

“一路走来到今天,我经历了诸多艰辛和曲折,也品尝了亲历中医药事业改革、创新、发展的成就和喜悦。”谈及成长成才路,国医大师李文瑞感慨道。

掌声是对他们敢于探索、不断创新的鼓励——

为推进气血理论的创新发展,翁维良经过六十余年努力,在全面传承郭士魁、赵锡武活血化瘀临床经验基础上,积极应用现代医学技术,取得了血瘀证研究的创新性成果,并在西苑医院建立了中医首家临床药理研究所,为我国中药临床药理基地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保护少数民族医药,四十余年的时光里,全国名中医杭盖巴特尔潜心继承和学习老一辈蒙医药专家的学术思想、 临床经验和用药方法,发挥蒙医药优势解决疑难杂症,成为草原人民健康的守护者。

“中医药历经数千年而长盛不衰、生机盎然,不断适应实践、守正创新是根本动力。”肖承悰说,激扬“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中医药事业发展就有“盼头”。

掌声是对他们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褒奖——

他曾感染“非典”,也是一名抗疫的“老兵”,如今张忠德的脚步已走过邢台、瑞丽、西安、香港等多个地区参加疫情防控,他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和价值作用,以银针妙草传天使之爱,成为抗疫中国方案中医篇章的书写者之一。

他是能挽危澜的名医,也是深耕杏林的师者,为推进高等中医药教育的教学改革,严世芸在三十余载光阴中默默耕耘,让学生形成具有个性特点的知识结构,参与构建更加包容、开放、多元的现代中医药教育体系。

“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我们要发挥余热,秉持大医精诚、救死扶伤的高尚品德,以大爱无疆的真情担当,认认真真为人民服务。”国医大师张伯礼说。

这是开启中医药人才传承的新篇

作为国医大师陈绍宏的弟子,金伟对自己的恩师充满了敬仰与敬佩,“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是他与恩师相处中最深刻的感受。

“老师总能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简单问题精细化,直接指出问题的要害。”空余的时间,陈绍宏喜欢思考,比如,中医药的未来如何发展,对比西医中医药的优势在哪里,并喜欢和学生们一起探讨。

“跟着陈老师,会觉得进步特别快,他会把中医西医巧妙结合起来,仿佛简单转了个弯,就通了。他不仅教怎么治病,还会教我们如何做人。”金伟说,“做人踏实,做事认真”是陈老的人生信条,在中医药的路途中,金伟和更多的人,沿着老师的脚印,脚踏实地坚定地走下去。

济济多士,乃成大业;人才蔚起,国运方兴。

此次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评选打破“以年龄论英雄”的质疑,激发起中医药人才一波又一波的澎湃热情。

还不到60岁的张洪春,作为中日友好医院的栋梁之才,此次获评全国名中医,他有忐忑、有压力,更有振奋、有动力。作为国医大师晁恩祥的学生,他有着要把中医肺病研究做大、做强的夙愿。

“传承晁老的经验是未来工作重中之重,我想在老师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一些新观点、新认识,把晁老的思想做得更清楚,更规范。”

像张洪春一样,当前不断优化的人才梯队建设,让越来越多年轻的中医人“大有可为”,形成百舸争流、千帆竞发、万马奔腾的大好局面,让中医药行业成为人才创新创造、大有作为的热土。

作为高层次人才,国医大师和全国名中医也是引领带动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排头兵。

“表彰不仅是一项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我们要继续做好中医药传承创新工作。”赤子其人,丹心如铁,新晋国医大师和全国名中医将以赤子丹心培养更多人才。

“在人才培养中发挥识才、育才、用才的导师作用,以历史的责任感,做到甘为人梯、提掖后学、倾囊相授,使中医药事业人才辈出、后继有人。”张伯礼如是说。

“青出于蓝胜于蓝,我鼓励学生超越我。”全国名中医阎小萍说,“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虽然我们很多人都年逾古稀,但我们不服老,不懈怠,还将努力为中医药学术精华薪火相继贡献绵薄之力。”

如今,86岁高龄的周超凡还是笔耕不辍,拥有孩子般“水晶”透明心的他,将当前工作的一部分重点转向青少年儿童科普。由他主编的《精彩视图话中药》《精彩视图话方剂》已出版多次。

但他却对此乐此不疲,“中医药传承要从娃娃抓起。”他的用心,正由文字化作甘甜的雨水,滋养着孩子们的心田。

涓涓细流,汇成大海;点点星光,照亮银河。

大会落下帷幕,但中医药界“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开启了新篇。

征程万里阔,奋楫扬帆正当时。看,广袤的沃野上,一株株悉心孕育的中医药人才青苗,正欣欣向荣,茁壮成长,郁郁葱葱,只待日后成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