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勋章”获得者丨辛育龄——新中国胸外科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2021年6月29日上午,党内最高荣誉“七一勋章”首次颁授,29位获得者中有4位与党同龄的百岁老人,其中就有我国胸外科事业的奠基人辛育龄,“七一勋章”的颁授辞中这样介绍这位老人:新中国胸外科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战争时期,曾与白求恩并肩战斗,多次冲上前线救治伤员。和平年代,长期致力于我国胸外科创建和发展,是中国人体肺移植手术第一人,在胸外科领域多个方面取得“从0到1”的突破。
刚刚过完百岁生日的辛育龄是在中日友好医院的病床上收到这一份荣誉的,由于听力有一些退化,辛育龄的女儿辛晓梅在父亲的耳畔一次又一次地把这份荣誉告诉父亲,每一次诉说后,辛育龄的目光都会突然亮起来,并使劲地握着他们的手,使劲的点头,用他自己的方式诉说着那一份激动。
这位百岁老人的一生有太多的角色,他是我国胸外科事业的奠基人、是中国人体肺移植手术第一人、是“全国劳动模范”、是“全国先进工作者”、是第四届国之名医特别致敬获得者,他还是一位丈夫、一位父亲、一位医者、一位82岁党龄的老党员。今天,我们试图从辛育龄的女儿、和他众多学生的口中走进这位百岁老人,试图去铭记这位党内最高荣誉获得者的百年峥嵘岁月。
为父亲:父亲说的每一句话我都视若珍宝
“小时候,每到夏天,父亲只要有时间就会带着我和邻居家的几个小孩一起去什刹海游泳,印象中,那个时候高大的父亲会一只手拿着我们游泳要用的东西,一只手拿着很多给我们准备的零食,我们游泳的时候,父亲还会一直给我们拍照,等我们游累了,就会跑到岸边去跟父亲讨要零食吃。”辛晓梅告诉记者,现在回忆跟父亲在一起的点点滴滴,这些镜头会时不时的在她的脑海里浮现,因为那是她为数不多的与父亲一起玩耍的经历。
每次2个小时的游泳时间,都让辛晓梅和其他小朋友们觉得时间太短,到时间后,都会嚷着跟辛育龄撒娇,“再多游一会嘛。”而辛育龄也总是不厌其烦地说,“这次咱们先回家,等之后有时间我再带你们来玩。”而辛晓梅告诉记者,“父亲的有时间真的太不容易了,我们每年夏天能和父亲去游泳的机会屈指可数,有时候可能一年只能去一次。”
“父亲太忙了,我们好像已经习惯了他繁忙的样子,父亲在家的时候,肯定是我们最开心的时光,但他也经常说走就走了,而这一走就是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辛晓梅说到,但是每当父亲回到家后,他就还是那个普通又慈爱的父亲,从小到大,父亲从来没有说教过我们,但他的言行举止又无时无刻的影响着我们,“父亲对我最大的影响就是他作为医者的慈善和包容。”辛晓梅说,我的待人接物的方式都是从父亲那里耳濡目染学来的。
在辛晓梅的眼里,父亲爱运动、爱摄影,虽然父亲很忙,但只要他休息,他们全家就一定会出去,夏天游泳、冬天滑冰。除了这些,辛晓梅眼里的父亲永远都精神饱满,“从小到大,我都感觉听父亲说话就是一种享受,他跟我们说的每一句话都非常有耐心,对我们问的每一个问题都能很好的解答。”辛晓梅停顿了一下说道,到现在为止,父亲说的每一句话都让我视若珍宝。
晚年的辛育龄没有办法再带着辛晓梅他们去游泳和滑冰了,他们之间的互动变成了无声的理解和日复一日的等待,“父亲因为身体原因不能出门诊后,仍然很难在家休息,仍然坚持每天早上自己推着轮椅出门,去自己的办公室搞科研。”辛晓梅说到,我们家和父亲在医院的办公室仅一条马路之隔,因为没有视线的遮挡,家里的阳台能看到他办公室的窗户,每次我们打电话告诉父亲该回家吃饭了,就开始看着那个窗户,等那个窗户灯灭了之后,我们就出门,去马路对面迎着他回家。
为医者:辛老永远是我们胸外科的一面旗帜
如果说在家里的辛育龄是一个平凡的父亲,那在他热爱的医学事业上辛育龄绝对是一个不平凡的伟人。他的医学事业始于1939年,那一年,辛育龄被派往战争前线,担任白求恩医疗队的司药,并跟随白求恩医疗队在前线救死扶伤,辛育龄的医学事业便从这里开始了。
“父亲现在虽然说话不太方便,但他还是会时不时的提起自己跟随白求恩在前线的那段日子,虽然只有短短的4个月。”辛晓梅说,父亲经常跟她讲和白求恩的故事,一次,医疗队遭遇敌机轰炸,父亲负责的马匹驮的药品撒落一地,白求恩见药品损失,非常气愤,但父亲说虽然因为挨骂感到委屈,却理解白求恩大夫的心情,这药材损失是涉及到人命关天的大事,所以他一边哭一边收拾起洒在地上的药材。在这次敌机轰炸中,辛育龄左臂被划伤,白求恩为他缝合了伤口,这个伤口瘢痕至今仍然留在左臂,也见证了白求恩对辛育龄一生的影响。
1951年,辛育龄被国家选派赴苏联留学,成为新中国成立后首批赴国外深造的研究生。1956年学成回国,主动要求分配到原卫生部中央结核病研究所工作并组建胸外科,将自己在国外所学运用到临床实践,发明了支气管黏膜外缝合法、支气管袖状切除吻合法、食管癌切除纵隔内吻合法,提高了肺外科手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1970年,辛育龄主刀首例针刺麻醉下的肺切除手术,此后用针刺麻醉做了1400多例肺切除,成功率高达98%,为中国针灸疗法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1979年1月,他完成了我国首例人体肺移植,开创中国肺移植的先河。
“辛老对于我而言就是神一样的存在,他可以说是中国胸外科人的一面旗帜。”1993年就跟随辛育龄学习的中日友好医院胸外科、肺移植科副主任梁朝阳告诉记者, “我喊辛老一声师爷都有些不敬了。”而这位神一样的前辈留给梁朝阳印象最深的就是他年过八十还坚持每周出两次门诊,直到89岁,一次结束了一天门诊后无法自主站立,那是他最后一次出门诊;还有他90岁高龄后依然每天亮到晚上9点左右的办公室的灯光。
梁朝阳回忆,“我还记得20多年前,辛老给一个天津来的血管瘤的小女孩儿看病,女孩家里条件非常不好并且病情危急手术风险很高,好多人都劝辛老,要不别给她做手术了,但是辛老还是坚持为小女孩完成了手术,因为女孩家庭困难,他还会每天给孩子熬粥熬汤,细心的照顾女孩。”在梁朝阳的印象中,辛老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病人对我们是非常信任的,要不然怎么会让我们把他的胸腔打开,这是何等的信任啊!”
“当之无愧,辛老是我国胸外科的开创者和奠基人。”曾无数次跟随辛育龄学习的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市人民医院陈静瑜教授也告诉健康时报记者,2002年,我从国外学习肺移植技术回来,在中国临床肺移植停滞5年后又开展了肺移植手术,手术成功后,江苏省召开了一个肺移植成果论证会,当时也请辛老过来了,会上受到了辛老极大的鞭策和鼓励。为我之后的肺移植事业开展、逐渐走向世界做了非常重要的铺垫。
回到北京后,辛育龄亲手为陈静瑜写了一首诗,“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振臂挥刀除病魔,移植花开无锡城。”“我当时只是一个小医生,辛老对于我而言是一个一直敬仰的前辈,所以辛老能给我写这样一首诗,对我而言是一个非常大的推动,促使我在肺移植领域不断的钻研进取。”陈静瑜表示。
为党员:从不铺张浪费,心里时刻想着他的患者
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那一年,辛育龄出生于河北省高阳县。1937,年仅16岁的辛育龄参加了冀中人民自卫军,走上了他为之奋斗一生的革命道路;1938年,辛育龄正式参加八路军,成为冀中卫生部后方医院的卫生员。1939年,辛育龄加入中国共产党,如今已经整整82年。
“党让我去学习科学技术,我将一辈子安心于科学技术工作,并一辈子为党的科学技术事业奋斗终身。”这句话是1984年辛育龄辞去中日友好医院院长时说的,1982年,辛育龄被国务院任命为中日友好医院首任院长,主持建院工作。而就当医院各项工作步入正轨后,他当着全体职工的面,主动表示将辞去院长职务回到他热爱的胸外科工作直到90岁高龄。
国家卫生健康委主任马晓伟在辛育龄行医85周年座谈会上这样评价,“辛育龄同志是我党培养的卫生干部的一面红旗!”梁朝阳说,“我这一生如果能学到辛老在医学或者为人上的一点皮毛就已经足够。辛老对于患者的那份爱心、责任心和包容心将是我一生学习的榜样”
“那一定是一个十分十分称职的大夫。”谈起父亲,辛晓梅反复强调着,在她的记忆里,辛育龄接手的家里困难或者身边没有亲人的患者都吃过辛育龄带给他们的“营养餐”,“这样的事情特别多,父亲回家经常跟我们说,让我们准备一些营养餐,有患者需要补充营养。”
1992年来到中日医院胸外科跟随辛育龄学习29年的中日友好医院原大外科主任、胸外科主任刘德若回忆,“辛老手术有一个习惯,开胸后总会要把手套洗一下,要让手很滑,在触摸病人的肺时,动作极其轻柔。他经常跟我们说,虽然病人在全麻状态,但是我们要像病人清醒时一样对待他。他还说,现在胸腔镜手术,用卵圆钳夹肺的时候要轻柔,能不夹最好不夹,避免不必要的损伤。直到今天,我们科室一直保持这些好传统。”
2010年,辛育龄用2年的时间完成的以画册的形式展示他一生行医经历的图书《辛育龄行医之路》出版。辛育龄将自己的一生概括为投笔从戎,奋起抗战、国家选派,赴苏深造;治病救人与医院建设等阶段。书籍出版后,辛育龄告诉辛晓梅,“我今生没有任何遗憾了,该做的事情我都做完了,今生无憾。”
如今,父亲年纪大了,反而越来越回归于孩童,“前不久在医院的病床上听说自己的宝贝孙子成为了预备党员,露出了多年以来最开心的笑容,并反复说着高兴啊。”辛晓梅告诉记者,“在父亲100年的岁月中,有80多年一直在工作,他每天睁眼的第一件事也是想到他的工作。所以在父亲的心里,一定是党员角色大于医者角色,医者角色大于丈夫或者父亲这一角色。”
这个顺序是辛晓梅眼中父亲的选择,我们不知道是否准确,但是想借此告诉辛老,您的勋章,我们会永远记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