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香港针灸现状
作者:刘保延 来源:世界针联秘书处 点击:11896次 更新:1554393600
三、中国香港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针灸在香港处于濒临灭绝的状态,以针灸行医者仅有曾天治、郑师道、陈钟示等数人。1930年5月,承淡安在无锡创办中国针灸学研究社,这是中国第一所针灸学术团体,在海内外征集社员,当时香港的卢觉非、卢觉愚、曾天治和谢永光等加人该社。日本侵华战争爆发之后,不少大陆针灸医生,如陈崇常、周仲房、马其芬等赴港避难,开业行医。香港现有人口713.63万,开业针灸师约3千余人。[[[]陈汉平, 黄雅各. 香港针灸业的过去和现在[J]. 上海中医药杂志, 1997, 06:2-4.]]
香港最早建立的针灸教育机构,有承淡安门人曾天治主办的科学针灸医学院和卢觉愚主持的实用针灸学社。上述两机构均创立于三十年代末期。实际上,曾氏所谓的“科学针灸”,仅不过是针灸西医化,将针灸的实践套上西医理论或病名而已;卢氏主持的针灸讲座则主张中西医并重。香港在二战前虽已开设讲习班、研究班、国医学社等进行中医教育,其实这些教育机构尚不具备学校的规模,其教学方式仅比师徒授受稍进一步。香港的中医学院或针灸学院均不属港英政府教育部门管辖,不受教育法规约束,只需领取商业登记证即可开办。战后办得较好且稍具规模的有中国国医学院和芳华中医学院。近年有人开办香港中医专业学院等,但均属短期培训性质。西医学院中有志于学习针灸者,均系自费聘请针灸导师进行研习。
香港中医针灸研究院院长卢觉愚对香港中医,尤其是针灸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1926年,他就任香港东华医院首任中医长,1941年任香港中华国医学会(中国师公会前身)会长,并创立第一届医师研究所、医学讲演会,主办针灸讲座,开香港中医集体讲学之先声。卢氏著有《针灸问答》、(实用针灸学讲义)和(临床针灸要诀)等,为应用现代医学知识解说针灸的作用作艰苦、积极的探索。1934年,卢氏制成并发表《关于针灸学术之经穴神经表解》,对经穴与神经系统的关系进行分析,在半个多世纪之前就已为经穴的研究作出重要的贡献。卢氏中、英文俱精,学贯中西,倡导沟通中、西医学说。1934年,他在江苏(针灸杂志)发表(突眼性甲状腺肿病针效之研究),这是香港针灸界公开发表的第一篇学术论文。
1954年,陈存仁在香港创办中国针灸学院,培养了不少针灸人才。后来,以该院历届毕业生为基础组织了香港中国针灸学会。而最早的香港针灸学术团体是成立于1935年的中国针灸学研究社香港分社,社长为卢觉愚。在苏州的中国针灸学研究社总社于1954年停办之后,卢氏于七十年代初在香港重组中国针灸学研究社,并任名誉社长,该社为中国针灸协会的前身。香港中国针灸学会于1956年成立,主要任务是出版针灸杂志,组织针灸实验所和举办学术讲演会。陈存仁、梁觉玄、许密甫等被推选为首届理事会理事。目前,香港的针灸学术团体有香港中国针灸协会、香港中国针灸学会、香港针灸协会。这些团体领导人多为承淡安的门人或他的再传弟子。可以认为,承淡安的精神和学术,一直对香港针灸的教育、医疗和研究起着重要的积极的影响。此外,张公让主办的(中国新医药)杂志曾出版一期《针灸专号》,香港中国针灸学会也曾出版几期《针灸文摘》。
香港的针灸学术同中国大陆大陆的联系很密切,香港针灸界的命运同大陆也十分相似。在二战前的香港,针灸几乎被社会遗忘,针灸学术领域几成荒芜之地。而五十年代以前的大陆,由于满清和国民党政府采取错误的政策,致使中医药针灸事业停滞不前乃至逐步衰落。近四十多年来,由于受大陆针灸事业蓬勃发展和国际“针灸热”的影响和推动,香港中医界出现了学习和应用针灸的热潮,教育、医疗和研究也得到逐步发展,同世界针灸界的交流明显活跃。如五十年代中期,日本针灸名家中谷义雄率团抵港讲学,为港日两地针灸学术交流奠定了基础;1979年,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应邀到港讲学,以针灸为题在理工学院作专题演讲。与此同时,香港针灸界也不断组团到有关国家或地区进行学术交流。1953年,曾天治弟子梁铁生赴法、德等国讲学,为宣扬中国针灸医学起了促进作用。
香港针灸学术团体也经常组团回大陆或赴台湾省进行交流或参加有关学术会议。由于大陆积极推行对外开放政策,从八十年代起,香港中医针灸界同大陆的联系和交流显著增多。1984年,香港中医针灸界首次参加在北京举行的中国第二届针灸针麻学术研讨会。1987年,在参加世界针联第一届学术大会之后,谢永光应中华医学会、苏州医学院邀请作专题报告。1989年,中国针灸学会在江苏省江阴市召开“纪念承淡安先生诞辰90周年暨国际针灸学术研讨会”,谢永光被选为主席团成员,并与邱茂良联合主持学术会议。
由于信赖针灸治疗的香港居民日益增多,针灸疗效被越来越多的港人所认同。香港大学医学院、香港中文大学和一些西医师或医学科学工作者,也陆续地开展针灸研究,在针灸治疾眼疾、针刺戒毒和针刺镇痛原理研究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为适应社会学习针灸日益强烈的需求,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于1996年开办了针灸上海中医药杂志1997年第6期港澳台海外中医学进修文凭课程班,旨在为香港开业针灸师和中医师提供一个达到针灸医师水平的课程。黄雅各为该课程的统筹和导师,香港和沪京的中医针灸专家、教授受聘组成课程评审委员会和学术顾问委员会,由香港和上海的专家、教授进行课程讲授。除理论教学外,还安排学员在香港和上海等大陆医院进行临床见习和实习。该进修文凭课程班的开设,表明香港针灸高等教育的实践已经迈出了坚实有力的一步。陈汉平于1996年11月应邀为该班授课。通过授课实践以及同香港同行的接触交谈,对香港针灸界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尤其对他们因针灸师地位的不确定性所表现的困惑和某种不平,印象深刻。英国人统治香港后,港英政府曾表示保留华人有应用中国传统医疗方法行医的权利,只要这位中医或针灸师不利用足以使人相信他是应用现代科学行医之称号,或使用西医方法行医,政府即不加干预及禁止。所以,华人针灸师在香港用传统医术行医,当局并无立法管制,一般不需向医务卫生署办理注册及申领执照,通常只需办理商业登记即可开业,但针灸师却无认可的专业地位。同样,由于香港现行法律禁止非西医使用现代医疗仪器,从而使中西医结合医疗和研究均无法开展。1985年7月,世界卫生组织在香港召开“针灸穴名标准化”讨论会,参加会议的有包括中国在内的11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但是,作为东道主的香港,因港英当局只选派西医为代表出席会议,而对针灸学有专长的中医学者却被摒诸会外,这是一段令香港同行啼笑皆非、永难忘却的历史。
中医药在香港有良好的民众基础,丰富的文化资源与顽强的生命力与发展潜力,特别是香港回归后,中医药享有了合法地位,价值国际上对传统医药的需求增加,大陆强有力的支持,这些因素都使得中医药在香港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未来香港中医及针灸的发展,可从教育改制与拓展、科研继承与创新、产品开发、社会互动、简历国际的中医药品质认证中心、强调临床实践等方面取得进一步进展。[[[]陈新滋. 香港中医药的回顾与展望[R] (2011-08-11). 国际现代化中医药及健康产品展览会暨会议(中医药展), 中国香港.]]
香港中医药管理委员会是根据香港法例《中医药条例》于1999年9月13日成立的香港法定组织,负责实施各项中医中药的规管措施。其目标是规管中医药以保障公众健康和消费者权益,及透过业界实践自我规管确保香港中医中药行业的专业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