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

中国大陆针灸现状

作者:刘保延 来源:世界针联秘书处 点击:10226次 更新:1554393600

  

一、中国大陆

针灸学是中医学宝库中一颗璀璨明珠,数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大力关怀下,针灸学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针灸学在中医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中已成为发展最快的学科,展示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发展历史与现状

1.针灸教育

针灸教育发展迅速,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针灸人才。中国针灸教育的准确开始年代已不可考。不过秦汉以前,民间医学多师徒相传,如扁鹊、仓公的师徒授受情形已可概见。由官方举办针灸教育,至六朝始露端倪。《唐六典》[[[](唐)李林甫等撰, 陈仲夫点校. 唐六典[M]. 北京:中华书局, 1992.]]载:“宋元嘉二十年(公元443年),太医令秦承祖奏置医学以广教授。”这较之公元884年国外建立最早的意大利“萨勒诺医科大学”要早400多年。隋、唐以后,政府成立“太医署”专门培养针灸人才,但规模十分有限,大量针灸人才主要靠民间师承方式培养。1956年经国务院批准,在成都、北京、上海、广州各办了一所中医学院,其后各地中医学院纷纷成立。至1994年底,全国已有中医药高等院校30所,中等中医药学校51所。从1960年成都中医学院首先设置针灸专业以来,各地中医院校均先后设置了针灸本科专业,学制一般为5年。1992年经国家教委批准,北京、上海、成都等中医学院开设针灸7年制教育,现设置7年制教育的院校已达13所。针灸专科教育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举办,学制3年。目前,中国针灸教育层次已有中专、大专、本科、七年制、双学位、硕士、博士、博士后等。50多年来,中医院校共培养了大中专毕业生12万余人,硕士、博士研究生5000多人。

2.针灸医疗、科研机构

建设了一大批针灸的医疗、科研机构。针灸机构的独立发展肇始于隋唐,自1949年以来得以迅速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0年底,全国中医医院已达3000多所,病房床位已达38.5万张。在中国大陆各级中医医院中大多设置有针灸科(理疗科),其中以针灸医疗为主体的医院(或针灸临床所)30多所,针灸临床从业人员约9万多人。目前,中国已形成一个结构比较健全,布局比较合理,设备比较配套,技术队伍素质较好的针灸临床网络。

开展针灸科研工作,是继承发扬祖国医学遗产,发展针灸学的关键措施。根据中央的指示,1955年卫生部在北京成立了针灸研究所,从中国选调了一批针灸专家和一批西医骨干,开始了有组织、有计划的针灸研究工作。其他一些省市也相继建立了针灸研究机构,不少中医院校和中医医院,也根据自身条件,开展了针灸经络研究工作。目前,天津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科、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李科等已再次成为国家级重点学科,不少院校的针灸学科或实验室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或各省市级重点学科、重点研究室、重点实验室。[[[]梁繁荣, 唐勇. 中国针灸发展现状与展望[J]. 中国针灸, 2008, S1:69-71.]]

3.针灸国际交流

针灸国际交流,促进了中医药国际化的发展。针灸国际交流始于6世纪,20世纪70年代世界上掀起了第一个针灸热潮,20世纪90年代再次掀起高潮。在WHO的积极推动和指导下,一些国家开设了针灸培训中心,WHO还支持建立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公布了43种针灸适应证,制定了《经络穴位名称的国际标准》及《针灸临床研究规范》等。目前,全世界已有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针灸医疗,从事针灸的人数约12千万人。一些国家和地区还开展了针灸教育和针灸研究工作。从针灸的国际化发展趋势来看,目前针灸正处于良好的发展势态,表现为外籍针灸学术访问学者增多,外籍进修针灸人员增多,外籍留学生增多,国外针灸诊所增多,针灸的国外远程教育已开始起步。[[[]中国针灸学会. 针灸中医药国际发展现状[EB/OL]. (2007-01-12) [2013-08-28] http://www.caam.cn/baodao/hybd/200701/43.html.]]

4.针灸临床应用

针灸临床领域不断拓展。针灸治疗病种日益扩大。20世纪50年代,针灸治疗病种为200余种,到70年代,已达300种左右,90年代已近800种,其中30% -40%的病症疗效确切。特别是21世纪以来,针灸临床研究在治疗一般痛证的基础上,逐渐扩展到针刺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胆石症、胆绞痛、急性菌痢、急性黄疽型传染性肝炎等病症,且取得较好疗效。值得提及的是,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如脑血管意外、脊髓损伤等,以及免疫系统病症诸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的临床研究系统而深人,对亚健康状态的调整以及疾病过程中针灸作为替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临床系统研究也已逐步形成。

5.针灸麻醉与经络研究

针灸、针刺麻醉与经络研究成绩显著。针灸治病机制研究历来受到重视。经过多年来中国国家攀登计划、攻关项目、自然基金等各级研究的资助,针灸研究在针刺麻醉、针灸镇痛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已为临床广泛使用。以针刺麻醉和针灸镇痛为代表的实验研究结果成为中医针灸现代化的标志性成果。

针刺麻醉手术创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最初的报道是用针刺镇痛代替药物麻醉成功摘除13例扁桃体手术。1959年底,中国大陆12种公开发行的医学杂志报道了30篇针麻手术的文章。针麻手术涉及临床各科病症达90余种。自1967-1979年,针麻手术已达60余万例。自1980年以来,在对过去针麻手术认真总结的基础上,为了解决针刺麻醉手术镇痛不全的缺点,创建了针药复合麻醉方法,即以针刺镇痛为主,再辅以小剂量药物进行手术,从而提高了手术成功率。

1972-1978年,中国大陆有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30多个单位按着统一的标准和方法进行的循经感传现象调查结果发现,循经感传是客观存在的。在华北、东北、西北、华东、中南、西南6个地区调查的64,702人中,有13,123人出现循经感传现象,出现率为19.5%-20.6%,其中显著型206人,占0.3%-0.4%。

不少学者曾用各种方法研究经络实质,结果在经络穴位上并未见到特异组织结构,也未见到经络线上有独立于神经、血管、淋巴管以外的特异组织。

6.方法和技术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在毫针疗法的基础上还出现了许多新疗法,针灸方法和技术不断丰富和发展。主要有:电针疗法、穴位磁疗法、穴位激光照射疗法、穴位红外线辐射疗法、穴位微波针疗法、穴位低频声波输入疗法、穴位药物离子导入疗法、穴位注射疗法、穴位埋线疗法等。微针系统针灸如耳针疗法、头针疗法、眼针疗法、面针疗法、鼻针疗法、口针疗法、腕跺针疗法、手针疗法、足针疗法、浮针疗法、生物全息诊疗等亦得以广泛应用,针灸疗法得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7.针灸标准化

中国针灸学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已经于2006年成立。在国家标准化工作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针灸学会及众多标准制(修)订工作者的努力下,由中国针灸学会组织,北京中医药大学、安徽中医学院、长春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湖北中医学院、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解放军总医院等9家单位负责起草的《耳穴名称与定位》,艾灸、头针、耳针、三棱针、拔罐、穴位注射、皮肤针、皮内针、穴位贴敷、穴位埋线11项针灸技术操作规范国家标准经中国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批准,于2008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2014-03-13,国际标准化组织(简称ISO)中医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公布消息称,该组织在今年2月正式出版了《ISO17218:2014一次性使用无菌针灸针》标准,这是ISO在世界传统医药领域发布的首个国际标准。http://stock.stcn.com/common/finalpage/edNews/2014/20140313/448067586447.shtml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针灸临床疗效亟待提高。虽然针灸临床领域在不断扩展,临证病种在逐步扩大,但针灸临床疗效亟待提高,针灸临床的特色和优势还没有很好的发挥,针灸医疗水平还不能满足医疗市场和病人的要求。

针灸基础理论研究明显滞后。针灸基础研究滞后于临床,理论研究没有取得突破性的成果,从而制约了针灸学科的发展和针灸临床疗效的提高。

融入国际主流医学还有相当大的差距。针灸向国际输出还停留在国外开办针灸诊所,尚未融入国际主流医学领域,国际间学术交流水平也较肤浅。另外,针灸学科自身融汇国外医学思维模式、研究理念还相当不足。

针灸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建设有待加强。针灸技术的规范化研究,尤其是在经穴主治规律、针灸操作方法、针灸刺激量、针灸疗效评定标准、针灸技术评判标准等方面的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建设有待加强。

针灸诊疗技术的高新技术化程度较低。尽管针灸学科结合现代科技研制了一些诊疗仪器,但与其他学科相比较,针灸诊疗技术的高新技术程度仍然较低,从而较大地影响了针灸的现代化、国际化发展。


期刊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