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

会员登录

甘肃:郑氏针法学术流派

2025/06/21 12:00
中国中医药报
506

郑魁山 郑氏针法学术流派创始人

郑氏针法源起于《黄帝内经》《难经》,肇始于河北安国郑云祥、郑老勋家传,奠基于郑毓琳(1896~1967),确立于郑魁山(1918~2010),发展于郑俊江(1950~2015)。历经百年,五世传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针法流派。

如今,起于燕赵,扎根陇原的郑氏针法,因其鲜明的学术特色,精湛的针法绝技,独特的临床疗效,享誉海内外,是针法界一朵奇葩,也是针灸学术宝库中的瑰宝,为中国针灸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继承传统,创新针法

郑氏针法流派奠基者郑毓琳传承烧山火、透天凉精髓,由烧山火精炼出热补法,由透天凉简化为凉泻法,其术式由捻针补泻、提插补泻、三五助补泻与开阖补泻等手法组成。其中捻针补泻和三五助补泻为郑氏首倡。同时公布“二龙戏珠”“喜鹊登梅”“老驴拉磨”“金钩钓鱼”“金鸡啄米”“白蛇吐信”“怪蟒翻身”“鼠爪刺”家传八法。

郑魁山传承家学,总结出针法细节:准揣穴、重押手、行候气、慎守气等。编著《针灸集锦》《针灸补泻手法》《郑氏针法全集》等著作,形成独特的针法体系,以穿胛热、过眼热、温通法、关闭法等创新手法为代表,如穿胛热手法针刺天宗穴时,可根据需要使热感传到前胸或上肢,治疗漏肩风等疗效卓著。

注重辨证,创立“八法”

郑魁山以中医八纲辨证、治病八法为指导,创立汗、吐、下、和、温、清、消、补的针刺治病“八法”。汗法,是利用腧穴和手法开宣腠理,驱邪外出;吐法,是穴位配合针法导吐有害之物;下法,是经穴配合针法以泻热通便;和法,主要是调和阴阳,扶正祛邪;温法,主要用于散寒温阳;清法,是通过凉泻法或特定穴刺激,以清热解毒、生津止渴;消法,利用腧穴和针法以消肿散结,化瘀止痛;补法,是借助腧穴和针法以补虚扶正。

郑魁山在针灸领域的开创性成就,使其成为当代针灸手法领域的杰出代表,被人们誉为“西北针王”。

创新简化“子午流注”与“灵龟八法”择时取穴法

郑魁山在传承“子午流注”、“灵龟八法”择时取穴基础上,将纳甲法、纳子法、“子午流注”“灵龟八法”及“六十花甲子”融合一体,研制袖珍式“子午流注”与“灵龟八法”应用盘。

该盘兼具纳子法、纳甲法、“灵龟八法”3种取穴法,无需推算可快捷查找60年花甲子和当日当时开穴,以及10个闭穴时辰开穴,称为郑氏补穴法,应用方便,提供了简便准确的取穴工具。

目前,郑氏针法学术流派在甘肃中医药大学构建起郑氏针法传承团队,总结出“疏肝调神”“益智调神”“调气通睛”“通督调筋”等特色针法,创新穴位埋线技术,近年来获甘肃省科技奖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专利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为传承和弘扬郑氏针法作出了积极贡献。(严兴科 马翠 叶钰娟 甘肃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