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

会员登录

针灸流派越古今

2025/06/20 12:00
中国中医药报
651

  针灸,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千年发展,形成了众多流派。不同时期的针灸学术流派,在诊疗方法和学术思想上各具特色。古代针灸流派多由先贤经验与理论探索构成,而现代针灸流派则结合当代医学与科技成果,逐步发展壮大。

古代针灸流派

  针灸自春秋战国时期逐步积累,到秦汉时期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清末明初前,针灸一直在固有的学术轨迹中发展。期间,形成了多种具有独特学术思想的流派,体现了不同地域、文化背景和医学需求对针灸理论与实践的深刻影响。依据代表人物、地域特点以及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等,大致有以下几类。

  以代表性医家命名的流派。古代针灸多师承或家传,形成了以代表性医家命名的针灸流派,反映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如先秦的黄帝岐伯针派、扁鹊针派等,西汉的仓公针派、东汉的涪翁针派,南朝的徐氏针灸,南宋的席氏针灸,明代的凌氏针灸等。

  以地域划分流派。古代针灸流派还表现出鲜明的地域性特色。由于交通限制,各地根据当地的文化背景、地理环境和流行疾病,逐渐发展出不同的治疗方法。宋元以前西北、华北流派众多,如甘肃皇甫谧、陕西孙思邈、河北刘完素、张洁古、窦汉卿等为代表;金元以后,地域流派以江苏、浙江、江西为主,出现了高武、杨继洲、李学川等为代表的针灸流派。

  理论研究流派。部分流派注重针灸理论的整理与文献编纂。如皇甫谧编纂的《针灸甲乙经》是第一部针灸学专著,对针灸学的整理和规范化起到了重要作用;王惟一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统一了经络和穴位的标准,为后来的针灸教学和临床实践奠定了基础。二人分别代表了医经派、经穴考订派。

  临床实践与应用流派。数千年来,针灸医家在实践应用中逐渐形成了不同诊疗特色技术流派,如穴法派、手法派,重针派、重灸派、针药并重派;刺营出血派、炼脐派等。如南宋窦材重视灸法扶阳,是针灸界的“温补派”;金元张子和善用刺络放血,形成了“多用铍针”“针数多”“放血量多”的治疗特色。此外也形成了针灸诊治不同病症的流派,如急症、热病、外科、儿科、妇科、喉眼科、虚劳等分支流派。

  古代针灸流派的多样性源于不同历史时期、地域和医家的理论创新,这些流派不仅为针灸治疗提供了多种方法,也为后世针灸学术的传承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近现代针灸流派

  在近现代科技文化,尤其是中西汇通的影响下,针灸医学不断发展,在继承传统基础上,形成了多种近现代针灸的新流派。这些流派,不仅丰富了针灸诊疗技术和临床应用,也推动了针灸医学发展。

  按照施术部位,出现了多种微针系统流派。如头皮针、耳针、眼针、鼻针、面针、腹针、尺肤针、腕踝针、手针等流派,其中头皮针还有焦氏、方氏等不同支流。这些流派,注重在身体局部取穴,治疗全身疾病。此外,还有董氏奇穴、神经干刺激法等在特殊腧穴、组织施术的流派。

  按照针灸器具,出现了不同操作技术流派。如揿针与皮内针、金针、浮针、筋针、火针、拨针、电针、新九针、针刀等不同针具及其相应操作应用;穴位注射、穴位埋线、穴位植入等。

  此外还有综合性针灸学术流派。20世纪50年代后,诸多针灸流派在全国各地迅速崛起,形成了多元化、创新性的针灸学术体系。其中,澄江针灸学派、郑氏(郑魁山)针法学术流派、管氏特殊针法学术流派、广西黄氏壮医针灸流派、湖湘五经配伍针推流派、靳三针疗法流派、辽宁彭氏眼针学术流派、长白山通经调脏手法流派、河南邵氏针灸流派、四川李氏杵针流派等被纳入全国首批针灸相关流派工作室。此外,还有北京金针流派、山西吕氏针药对法流派、山西师氏新九针流派、长安方氏头针流派、上海海派针灸等,在继承传统针灸精髓的基础上,融合了各地的特色与创新方法,为针灸学的多元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这当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澄江针灸学派。该学派以承淡安为创始人。时任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南京中医药大学的前身)校长的承淡安,带领弟子们构建了现代针灸学科,确立经络、腧穴、刺灸法和治疗四大模块的学科知识框架,构建起院校制度下研读经典、注重临床的人才培养模式,医教研一体化发展,其学术共同体被称为澄江针灸学派,在学科建构、学术体系建设、国际化发展等方面皆是针灸流派发展的“排头兵”。

  近现代针灸流派大多通过设立学术机构、组织学术交流和出版相关著作,推动针灸教育和国际化进程。随着流派多元化和理论化发展,现代针灸学逐渐走向更加综合和成熟的学术体系,成为中医学科中的重要分支。

  纵观古今,从古代名医流派到现代创新学派,百花齐放的流派不仅丰富了针灸的治疗方法,也为针灸学的学术、教育以及全球传播发挥着重要作用。(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张建斌 孙 征)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