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

穴位敷贴 隔药灸治——田从豁临证经验

作者:田从豁 来源:当代中国针灸临证精要 点击:29851次 更新:2019-10-18
  

  田从豁,男,辽宁锦州人,生于1927年。1951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1952年到卫生部针灸疗法实验所拜朱琏、高风桐为师。1953年在武汉中南针灸师资培训班兼职任教。三十余年来一直从事针灸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临床注重针灸、中药、按摩等多种方法并用。田氏与同道一起研制的“冬病夏治哮喘取得了部级科研成果奖。共发表各种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有数篇在国外发表。著有《针灸医学经验集》和《中国灸法集粹》等书。现任中国中医研究院笫二临床研究所研究员,中国针灸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被聘为西班牙针灸学会名誉会员,波兰针灸学会名誉会员。



  一、学术特点和医疗专长 


  1.倡穴位贴敷

  穴位贴敷是在经络理论的指导下,对人体穴位给予外用药物刺激的治疗方法。为历代医界所重。田氏通过近三十年的临床实践和研究,摸索出一定规律。

  (1)穴位敷贴用药的特点:①必具辛窜开窍、通经活络之性,如冰片、 廯香、丁香、薄荷、细辛、花椒、白芥子、皂角、姜、葱、韭、蒜等。②多用味厚力猛、有毒之物,且多生用,如生南星、生半夏、乌头、甘遂、巴豆、斑蝥、轻粉等。③补药多用血肉之品,如羊肝、猪肾、鲫鱼等。

  田氏体会,热性药作用大,效果好,凉性药次之;攻药容易生效,补药次之。

  (2)穴位贴敷的选穴原则及常用穴位:其选穴与针灸选穴原则基本一致。田氏根据古代“上用嚏、中用填、下用坐”的外用药原则,提出:①上焦病多取膻中、心俞、劳宫等穴;中焦病多取神阙、中脘、章门、期门等;下焦病多取关元、命门、肾俞、浦泉等穴。②五脏六腑之病证,多取与其相应脏腑的俞募穴。③神志病或气虚下陷的病证,多取百会、大椎、膻中、气海等穴。④局部炎证、扭挫伤、风湿痹证、痞块、积聚等证多在局部或邻近部位取阿是穴。总之,穴位贴敷取穴较少,每次只取1〜2穴,常用穴位约40多个,且以胸腹部和腰背部的穴位最为常用。

  (3)穴位贴敷的药物剂型:有泥剂、浸剂、膏剂、散剂、糊剂、丸剂、药饼、药锭等八种。根据病情、病位,因人因时而选用。如用蒜泥贴涌泉穴治疗咯血、衄血;用斑蟊浸出液,涂肺俞、膻中六处治疗哮喘;还有定喘膏、腰痛散、调经糊、疟疾饼、痰饮锭等。

  (4)穴位贴敷的应用范围:此法可用于临床各科的八十余种病证,常用的约三十种疾病,如关节炎、腱鞘炎、乳腺炎、过敏性鼻炎、疟疾、支气管炎、哮喘、咯血、溃疡病、慢性肠炎、慢性痢疾、高血压、冠心病、痛经、遗尿等。

  (5)穴位贴敷的注意事项:①贴药持续的时间要严格掌握。刺激性强, 毒性大的药物,所贴面积应小,时间不宜超过4〜6小时,以免发泡面积大或药物中毒,对儿童更应慎用。②出现药物过敏的患者,应立即停敷,必要时给予脫敏治疗。③孕妇更应慎用刺激性强、毒性大的药物。④所用药物不可放置过久,以免失效。需要调敷的药物,应用多少调制多少,现用现配。⑤面部一般不用发泡药物,以防出现色素沉着。

  田氏用穴位贴敷疗法治疗过多种疾病,其中对哮喘病的研治颇有心得。哮喘、支气管炎是一种多发病,但长期以来缺少有效的防治方法。取远期疗效尤为不易。田氏用贴敷疗法对数千例病人进行临床观察,在古方基础上几易其药和穴位,研制成了 “冬病夏治消喘膏”,取得了稳定的疗效,尤其是远期疗效较好,有预防复发的根治作用。

  消喘膏的药物制备及其用法:炙白芥子;元胡21g,甘遂、细辛各12g,将上药共研细末。为一人一年用量。每年夏三伏天使用。每次用1/3药面,加生姜汁调成稠膏状(每次用鲜生姜二两,洗净浸泡后搞碎,挤出姜汁,分别摊在6块直径5cm的细纸或塑料布上,贴在背部肺俞、心俞、膈俞6个穴位上,然后用橡皮膏固定)。一般贴4〜6小时。如果局部有烧灼感或疼痛,可以提前取下。如贴后局部有发痒、发热舒适感,可多贴几小时待干燥后再揭下。每隔十天貼1 次,即初伏、二伏、三伏各1次,共贴3次。无论缓解期病人或有现症的病人均可应 用,一般连续贴治三年。本法对身冷背寒,经常吐白稀痰等阳虚偏寒的患者效果 较好;若怕热,经常吐黄粘痰等热象明显者效果较差;若肺部感染有发热,合并支气管扩张,经常咯血病人不宜贴治。注意:宜在晴天中午前后贴治为佳,阴雨天贴治效较差。贴药未取下前,不宜活动太多,以免药物移动脱落。曾在1976和1977年夏季随访用本法治疗的1074例患者,其中喘息型支气管炎785例,有效率79%,显效率为46%;支气管哮喘289例,有效率83.7%,显效率83.1%,其中有59例3〜6年未复发,治愈率为23.1%。在临床实A、G的含量和淋巴细胞转化率等检查表明,贴药后能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免疫能力;贴药后血中嗜酸性细胞明显减少,说明贴药可降低机体过敏状态;贴药后血浆皮质醇显著提髙,说明贴药能使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功能得到改善,从而起到了“冬病夏治”的预防性治疗作用。此外穴位贴药还可能通过剌激穴位,以及药物的吸收、代谢,对肺部有关的物理、化学感受器产生影响,直接地和反射性地调整了大脑皮质和植物神经 系统的功能,改善了机体的反应性,增强抗病能力,从而达到了防治目的。

  2.妙用灸法

  (1)太乙神针、灸治癃闭:田氏曾于1984年10月在某医院会诊一位63岁的女性癃闭患者。患者视网膜术后,出现尿闭,点滴不出。留置导尿管十二天,已有感染征象。经中西药以及针灸等多方治疗而不效。田氏认为此乃术后血气闭阻于下,三焦气机不畅,水道不通所致,故选用古法中温通,散疲的太乙神针为之治疗。第一次选六气海、水分、神阙、天枢(双)用6层白布包裹点燃的太乙神针的一端,分别啄雀各个穴位。3次点燃施灸后,患者即有尿意,扶坐便盆,继续灸治,随即小便可点滴而下,自觉腹部松动。第二天继用上法灸治关元、水 道、神阙,仍作三次点燃灸治,灸治后能较顺利排尿。只是始排时比较费力,并有排不尽感。继第三天治疗后,即可顺利排尿,连续治五天,再未出现排尿障碍。太乙神针是在雷火针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动药物处方发展的。韩贻丰《太乙神针心法》是最早问世的太乙神针专著。它由辛香、散寒、走窜、开窍的药物和艾绒卷制而成。具有温通散寒、开窍通关、疏经止痛之效。田氏常将其用于那些顽固的风寒湿痹、瘘证、腹痛、尿闭等。此法操作比较特殊,一种方法是在所灸的穴位上覆盖10层棉纸或5〜7层棉布,再将艾火隔纸或布紧按在穴位上,稍留1〜 2秒即可。若火熄灭,可重新点燃,如此反复施灸,每穴按灸10次左右。另一种是将点燃的一端,以7层棉布包裹,紧桉在穴位上,如病人感觉太烫,可将“针”略提起,等热减再灸,如此反复。如火熄,冷却,则重新点燃灸之,每穴可按灸 5〜7次。

  (2)隔药饼灸耳会,治疗脏器下垂:田氏曾用五倍子与蓖麻籽等量,先将五倍子研细末,再加入蓖麻仁捣成饼,做成直径此瓜,厚约0.3〜0.5cm的药饼 (每个约重10g)置于百会穴上,用中号艾柱,灸10〜20壮,治疗子宫下垂或胃下垂,每天1次,5〜6次为一疗程。田氏用此法治疗子宫下垂30例,胃下垂10例,均获良效。对于子宫下垂,疗效更佳。五倍子与蓖麻仁均具有收敛固脱之性,常用于脏器下垂;百会属督脉穴,有升提阳气,固脫之效。用灸法温补督脉,增强药灸升提之功,故治疗脏器下垂收效颇著。本法在操作时,多取坐位。让病人坐立椅子上,头稍低。施灸时患者往往有一种似晕非晕的灸疗感觉,脑热,身柱热以致全身热,下焦有上提之感。如已有身热之感即可停灸,不可拘泥于20壮之数。

  (3)线香灸治气管炎、咽痒咳嗽:对于急性支气管炎,咽痒咳嗽的患者,田氏常用线香灸天突、风门、肺俞等穴。1〜2次即可收效。用线香点燃后,快速按在穴位上进行焠烫的方法。点灸时听到皮肤表面发出一声微响声即可。每穴1次。操作时要求取穴准确、快速按提、点到即离,不要用力太大。如李XX,女,51岁。感冒后引起咳嗽,每闻异味,或气温变化即先咽痒而后咳嗽不止。病已十天,屡服药物而不效。田氏根据其咽痒即咳之症状,选用线香灸,第一次灸天突、风门,隔日1次,第二次又点灸大椎、肺俞而治愈。经随访未见复发。田氏用此法除治咽痒咳嗽外,也用治哮喘、胃脘痛等证。尤其适宜于体虚、老年患者。

  3.大椎深刺治疗破伤风

  1951年抗美援朝期间,田氏用针灸试治了11例破伤风,治愈9人。

  方法:用26号粗针,深刺大椎穴。选好穴后,先直刺破皮进针少许,即卧针40°左右,针尖斜向上方,沿胸第一椎棘突上缘,斜向上缓缓进针2〜2.5寸,进针达硬脊膜外面,但不要穿透硬膜,当针下有抵触感时即停针。刺入后小幅度捻转(不超过90°),次数大约200〜500次,留针一小时或更长,直至抽搐症状至角弓反张得以缓解。留针期间每隔5分钟行针1次。每次发作都可重复用此法刺之。一般2〜3次可获效。有的一次即效,最多针5次。

  4.选穴配方效仿君臣佐使

  田氏体会针灸治疗,应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掌握好理、法、方、穴、术五个环节。其中配方选穴是重要一环。配穴选穴应根据经络脏腑的关系,穴位的性质、功能,结合辨证求经配穴,随证灵活选用。每次选穴不在于多,而在于精。要做到一穴多用,配穴要严谨得当。一组穴位之间也要体现君臣佐使配伍原则。如治月经不调取关元调冲任,安血室谓之君;三阴交补脾胃,资血源谓之臣;血热者用血海,施泻法活血调经谓之佐;配支沟用泻法,清中焦谓之使;血虚者加阴陵泉用补法,健脾胃、益气血,谓之佐;配曲池,用补法,调血中之气谓之使。

  还有一些少而精的配穴,其作用相辅相成临床应用效果颇佳。如肩髃配曲池治一切郁热气结,脘闷操烦,呃逆纳差等证;通里配足三里治失眠;隐白配三阴交治疗崩漏等等。

  要处理好配方选穴的君臣佐使,首先要掌握好辨证求本之法和穴位功能,尤其要注意同类穴位间的细微差异。如同是醒脑开窍之穴,十宣清热开窍;人中清心回阳而开窍;百会调督益气而开窍;承浆从阴引阳通关而开窍;劳宫清心醒神而开窍;行间清泻肝火而开窍;神门清心通关开窍;合谷清心醒脑,通关而开窍;内关、三阴交清阴火,安心神而开窍。掌握穴位特性,才能配方选穴,如同遣方用药,分清主次轻重。

  5.灸身柱穴治阳虚背寒肢冷

  身柱穴主治痛证,历代诸书记载多为腰脊强痛、虚劳、喘咳、瘛疚、癲狂、小儿惊痫等证。亦有记载可治身热者。但鲜有用于治疗“阳虚背寒肢冷”者。田氏自1982年以来,曾先后遇到5例非常明显的背发凉,冷彻心腹,四肢不温久治不愈的患者,皆用隔姜灸身柱穴,每次10〜20壮,每日灸1〜2次。均灸身柱穴 1〜2周而获痊愈。如患者严某,女性,50岁,科技干部。四年来脊背发凉如敷冰。心中寒战,四肢发凉并伴有失眠、自汗、纳呆等证,经各种方法治疗,效果不佳,特从云南来京求治,于1983年11月收住院,单纯用上法灸身柱穴1次后,背凉减轻,已无寒战,5次后背凉消失,共治疗10次,诸证亦逐渐好转,两周后痊愈出院。

  身柱属督脉之穴,位居第三胸椎棘突下,居两肺俞之间。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统诸阳;肺俞为肺气转输之所。肺主治节,气为血帅。身柱为督阳出入之门户,督阳可以助肺气,振奋心阳。“阳虚则生内寒”,灸身柱故可振奋督阳,鼓动肺气,推动血脉,气充血盈,肢冷可消;能补督脉之病,则诸脉之气皆充。阳盛则阴消,背寒肢冷可愈。



  二、医案选


  例1 :咳喘(喘息性支气管炎、肺气肿)

  马XX,女,65岁,农民,1978年7月14日初诊。

  咳嗽气喘30年,患者每到10月至次年4月,咳嗽气喘发作頻繁,以冬季尤甚。近10年病情加重,曾经中西药治疗,病情时轻时重,未能根治。患者身体消瘦,神疲,语言低微,咳嗽轻微,咯白色泡沫稀痰,量中等,动则气喘,呼多吸少,畏寒肢冷,心悸,多汗,纳差乏力,极易感冒。现病情稳定,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证属肺肾两虚。治以补益肺肾,纳气平喘。

  处方:“冬病夏治消喘膏”穴位贴敷。

  治疗经过:依照常法(见前)治疗后,第二年七月随访咳喘等证均减轻,食欲增加,感冒次数减少,咳喘冬季发作较往年好转2/3以上,继续给以穴位貼治。第三年夏季再次随访,咳嗽,咳痰消失。气喘明显减轻。体力增加,可进行一般体力劳动。第三年仍用前法治疗。在1984年8月即开始治疗后第六年随访,咳喘已不发作,能做一般家务劳动,唯劳累后仍气短,未再服任何药物治疗。

  【按】此证为肺肾两虚的哮喘证。治疗关键在于培补肾肺之气,增强机体御病之力。用消喘膏在三伏天“冬病夏治”培补肺肾之气,疏散伏邪。在夏季阳气易失之时,补益了阳气,则冬季阳气衰弱时,机体阳气不亏,而抗病力增强,感冒减少,咳喘发作次数减少。

  例2 :慢性泄泻

  李XX,男,47岁,工人,1982年5月10日初诊。

  平素不节饮食,饥饱不均,恣食生冷。于1974年前后渐感腹痛并泄泻,时轻时重。常腹痛隐隐,按之痛减,吃冷食则疼簿加重。每日大便3〜6次。时有白色泡沫肤样便,一般为溏便,有下坠感。面色萎黄不华。近三年来诸证加重,不能进冷食,大便每日4〜7次,五更溏泻,饮食后时有腹痛,以脐周为甚,有时甚为剧烈,痛即有便意。腹胀,时自汗,四肢乏力,体重减轻。舌质淡,舌体胖有齿痕。苔白微厚,脉沉细。曾经大便常规检査,无异常发现。用多种抗生素治疗效不显。证属脾胃阳虚,治以温中健脾,升阳止泻。

  处方:①天枢、神阙、关元、足三里。②脾俞、肾俞、大肠俞、命门。

  治疗经过:除足三里穴用针上加灸外,其余诸穴用中号艾柱隔姜灸,每穴每次5壮,每日治疗1次,10天为一疗程,疗程间隔5天。每次交替使用其中一组穴位。

  经上法治疗两疗程,诸症消失而愈。随访一年未见复发。

  【按】腹痛泄泻八年不愈,脾肾两虚,元阳亏损,火不暖土,脾失健运,病属难治。选用艾柱隔姜灸关元、命门二穴,温补元阳之根,则肾阳得充;补益足三里、天枢则脾阳得振,阳升湿化寒散,水湿健运,而腹痛除,泄泻得止。温阳除痼冷,实为灸法之长。



(刘保延、王寅、许培昌、章珍珍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