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

针灸的安全性之意外和不良反应

作者:admin 来源:本站 点击:28466次 更新:2011-06-01
  

3. 意外和不良反应

3.1 针具质量

    目前针具大多以不锈钢为原料。每一根针在使用前都要认真检查。如果发现弯针、针体锈蚀、针尖带钩或钝针,应及时剔除不用。

    建议国家卫生权威机构监控针灸针的生产质量。

3.2 患者体位

    在针灸治疗前,患者应采取舒适的体位,在针刺过程中保持体位不变,不得突然变换体位。

3. 3晕针

    在针灸治疗过程中,病人可能出现晕针。应在治疗开始之前将针刺的程序和由此产生的感觉向病人认真解释。对于第一次接受针灸治疗的病人,最好选择卧位,并用轻手法。密切观察病人的面色和脉搏以及早发现任何不良反应。尤其在针刺能引起低血压的穴位时应特别注意,如太冲穴。

    晕针的先期症状包括感觉不适、头晕眼花、视物旋转、精神疲惫。可出现胸闷、心悸、恶心,有时呕吐,面色苍白,脉象虚弱。严重者,可出现四肢厥冷、冷汗、血压下降、神志不清。这些反应通常是由于病人紧张、饥饿、疲劳、极度体虚,不适的体位以及过强的手法引起。

    一旦出现先兆症状,应立刻起针,让病人平卧,头低脚高,饮温糖水。由于症状是由于短暂的脑供血不足引起,一般在短暂的休息后可缓解,严重者要给予急救措施,在病人病情稳定时,可用以下几种治疗方法:

     指压水沟穴或针刺水沟、中冲、素髎、内关和足三里;或者

     艾灸百会、气海、关元。

    采取以上措施后一般患者都能很快有所反应,但如果症状持续进行,则需采取必要的急救措施。

3.4 惊厥

    对所有接受针灸治疗的患者都必须询问是否有惊厥病史。对确实有此病史者在针刺治疗过程中应密切注意观察。一旦发生惊厥,立即将针全部取出,采取急救措施。若病情没有立即得到控制或持续惊厥,应将患者及时转送急救中心。

3.5 疼痛

    (1)进针过程中

    进针过程中产生的疼痛通常是由于操作者进针手法不熟练,或针尖钝、带钩,或针体过粗所致,有时也发生于过度敏感的患者。对大多数患者来说,熟练而快速的透皮进针是无痛的。正确的操作技能和适宜的进针力度必须通过反复实践才能获得,一些装置可使进针容易而快捷,例如管针套管(将针固定于穴位上,轻拍入穴),以及“轻弹”技巧(一种进针方法,用一只手的食指和中指轻持针柄,另一手的中指或食指轻弹针柄上端,使针尖轻触皮肤)。酸、麻、重的“针感”表明得气,要与痛反应相区别。

    (2)进针后

    针进入深部组织后发生的疼痛是由于触及了神经纤维的痛觉感受器,出现这种情况需将针提至皮下,改变针刺方向后重新进针。

    当针在大幅度的提插捻转时产生疼痛,通常是由于纤维组织缠绕针身所致。应轻柔地前后捻转针使缠绕的纤维松解而缓解疼痛。

    留针时产生的疼痛通常是由于病人移动体位造成弯针所导致,需恢复原先体位使之缓解。

    (3)出针后

    出针后的疼痛是由于行针手法不熟练当或过强的刺激所致。疼痛较轻时可按压局部;较重时除按压外可施以灸法。

3.6 滞针

    滞针是指进针后医者感觉针下涩滞,捻转、提插、出针均感困难或无法进行。产生滞针的原因是肌肉收缩、大幅度的捻转行针或向单一方向捻针,以致肌肉组织缠绕针体,也可发生于病人体位的改变。

    一旦发生滞针,要求病人放松。若因向单一方向捻针太过而致者,可向相反方向将针捻回,即可消除滞针;若局部肌肉过度收缩造成滞针,可稍延长留针时间,然后捻转出针,或于滞针穴位附近进行循按,或在附近再刺一针以分散病人的注意力;若由病人体位改变所致,应恢复原来体位,将针缓缓起出。

3.7 断针

    产生断针的原因是针具质量欠佳,针体与针柄间损伤剥蚀,肌肉强烈的收缩痉挛,患者突然改变体位,或弯针、滞针时不正确的起针以及长时间的电刺激。

    如果在进针过程中发现弯针,应立即出针并重新换一根针。避免过强的行针,特别是在提插时。针柄与针体的结合部是比较容易断的部位,因此进针时应留1/4~1/3的针身在体外。

    一旦发生断针,嘱患者保持平静,切勿活动,以防断针向组织深部陷入。若残断部分针身仍显露于体外时,可用镊子将针起出。若断端与皮肤相平时,可轻轻按压针孔周围,使断针暴露体外,持镊子将针起出。若断针完全深入皮下,应使患者恢复原来体位,一般断端可暴露体外。若没有成功,则需外科手术取出。

3.8 局部感染

    忽视严格的无菌操作是导致局部感染的原因,特别在耳穴疗法中。一旦发现感染,应立即采取适当的处理,或指导病人进行药物治疗。

    淋巴水肿部位不宜针刺。

3. 9 艾灸灼伤

    在间接灸过程中应防止皮肤烫伤。尽管瘢痕灸是通过烫伤皮肤引起无菌性化脓症而完成的,但是在应用这一技术时,应事先征得患者的同意,并且对此技术要有充分了解。这是一种仅仅用在特殊穴位的特殊治疗技术。面部穴、肌腱及大血管部位的穴位不宜用直接灸。因为关节的活动不利于伤口的愈合,因此在关节部位不宜施行无菌性化脓灸。患者如伴有意识不清,感觉障碍,精神错乱,化脓性皮炎或局部循环障碍,施灸时应特别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