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

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中医针灸‍

作者:世界针联 来源:信息部 点击:5960次 更新:2019-06-17
  

  入选时间: 2010 年

  申报地区: 亚太地区  

  国      别: 中国 

  中医针灸是中国人以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为基础,以经络腧穴理论为指导,运用针具与艾叶等主要工具和材料,通过刺入或薰灼身体特定部位,以调节人体平衡状态而达到保健和治疗的传统知识与实践。作为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的独特文化表现形式,中医针灸稳定的实践频率以及历代延续的完整知识体系,为保障相关群体的生命健康发挥着重要作用,并成为其持有人文化认同的重要符号。

1537966946785A85C0ECA5BE9BED118236229877B2349.jpg

  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把生命个体视为宇宙体系组成部分,以阴阳平衡理论来关照生命现象,认为如果人体内部的阴阳失衡或人与宇宙间的平衡被破坏就会发生疾病。中医针灸将生命个体看成一个小宇宙,经脉络脉是联系人体内外上下的通路,经长期实践,人们发现了人体经络的特定穴位,总结为经络腧穴理论。其中12经脉对应于12个月,365个针灸穴位对应于365天;它的上、中、下三部诊法以及浅、中、深三部刺法,体现了天、地、人之间的有机联系。其上病下取、左病右取的选穴原则是中医整体观的具体现。img/ueditor/153796682265349AA74001AF2F5C29645AC6A6AFCA658.jpg

  针灸的实践活动包括针刺法和灸法。针刺是根据人体的不同状态选择适宜的针具刺激特定的穴位,采用“提”“插”“捻”“转”或不同组合的复式手法来疏通经络,防治疾病。约成书于公元前2-3世纪《针经》就载有九种不同形状的针具和数十种不同的刺法。针具由特定石质及铜、铁、金、银等金属制成,当代主要使用不锈钢针具。

  灸法主要分为直接灸与间接灸两种,前者用艾炷接触穴位灸灼,后者用细长的艾条并与体表保持一定距离热薰穴位,以调节阴阳获得人体的健康或平衡。艾炷和艾条由艾叶晒干碾碎成绒制成,具有易燃性、恒温性、燃烧持久性等特性。艾是具有特殊香味的植物,生长在中国大部分地区,自古以来就被中国人视为具有驱除病邪的功效,一直被作为灸法的主要材料而使用。

1537966946906CC7FF0BDED615B36702B0AE3414F23CD.jpg

  该遗产在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产生了具有地域、群体或个人特色的不同流派。程莘农(1921- )改良的“三才进针法”、贺普仁(1926- )总结的“针刺三通法”,对提高遗产的存续能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面口合谷收,腰背委中求”;“学医不知经络,开口动手便错”等大量口诀,直观地说明了中医针灸是知识与实践高度融合的文化表现形式。因此,要想成为一名被公认的遗产持有人,需长期的知识积累和实践体验。针灸以言传身教为主要传承方式,以师徒和族亲关系构成传承谱系。该遗产持有人以黄帝、伏羲崇拜为身份认同。

1537966984533A4A829F2FD9BC0FF1F70AAAB4CDC1B18.jpg

  作为该遗产世代传承的见证,创制于宋代(公元1026年)铜质针灸穴位人体模型,成书公元3世纪的《针灸甲乙经》和公元17世纪的《针灸大成》等古籍,是传承习得中医针灸的重要参考,至今仍然为该遗产的存续与再创造发挥着重要作用。

  民间广泛流传着“一根针,一把草,保你健康活到老”“端午门前挂艾草,一年医生不要找”等谚语,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医针灸对民众生活所产生的深刻影响,体现出它相应的可见度和认知度。

  中医针灸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其完整知识体系和稳定的实践频率,为保障相关群体的生命健康发挥着重要作用。

(感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协调提供相关材料)

责任编辑:刘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