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

活血化瘀药穴位注射配合针灸治疗中风

作者:孙梦晓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1445次 更新:2018-08-30
  

—脑卒中后遗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沈 丽

(中国贵州省职工医院中医针灸治疗中心,贵阳,55025)

摘要:目的:观察穴位注射治疗中风——脑卒中后遗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96例中风病例采用复方当归注射液,川芎注射液、野木瓜注射液、香丹注射液在病变相对应的颈腰夹脊穴及上下肢主要俞穴进行穴位注射,与单纯针刺对照组进行疗效比较。结果与结论:治疗组总有效率91.7%,对照组总效率8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用穴位注射配合针刺治疗中风病总有效率高于单纯针刺治疗。

关键词:中风病——脑卒中后遗症;水针穴位注射,针刺,活血化瘀药穴位注射配合针灸治疗中风脑卒中后遗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脑卒中症后遗所致的以半身之遂,肢体瘫痪,舌强语蹇等为主症的疾病属于中医“中风”病的范畴。

       在我国,脑血管病乃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每年成活的600万—700万脑血管病中80%均留有中风——脑卒中后遗症,其发病人群大多为中老年人。

       中医认为,中风病,其病在脑,始于阴阳失调。“脑为元神之府”,“脑为髓海”以及“阴阳失调”对中风的发生起着重要作用,主要病机是由于气血失调,血脉不畅所致经络闭阻而致肢体运动障碍,舌强语蹇。

       近年来的临床实践表明,针灸及中医药疗法治疗脑卒中后遗症疗效确切。著名的心脑血管病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石学敏教授认为,脑血管病,急性期必要的支持疗法和急救治疗是不可短缺,一旦病情稳定,危急现象清除,针灸治疗则成为绝对的治疗优势。40余年的临床及研究,己经被国内外科学家所认同,其次心理疗法、药物治疗、康复治疗、饮食治疗均成为辅助疗法。

近年来,笔者在采用针灸治疗为主导的同时配合活血化瘀药为主进行穴位注射,其临床疗效比采用纯针灸治疗更加提高,得到了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现总结如下。

一、临床资料及诊断标准

       患者均来自我院 2010年1月至 2017年1月就诊的住院及门诊病人,入组96例。

       脑卒中诊断均符合全国第四屇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96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针药合用组与纯针灸治疗组,每组48例。

其中针刺组男28例,女20例。年龄最小40岁,最大76 岁。病程最短30天,最长50天。其中脑梗死28例,脑出血 20例。双侧5例。

       还有患者在就诊48天内运用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神经功线缺损评分量表(MESS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Barthel指数,BI)进行评分,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二、治疗方法 

1、针药合用组;

1)针刺常规取穴  

百会、风府、神庭、水沟、大椎、神道、至阳、筋缩、风池、天柱、命门、颈4-6夹脊穴、腰阳关、腰俞配穴及中医辩证分型:

肝气郁结型加曲泉、膻中、期门

气郁化火型加行间(健侧)、侠溪(健侧)、外关(健侧)

痰气郁结型加丰隆(健侧)、阴陵泉(健侧),天突、廉泉、太溪

心脾两虚型加心俞、脾俞、足三里(健侧)、三阴交(健侧)

肝肾亏虚型加太溪(健侧)、三阴交(健侧)肝俞、肾俞

       操作:患者取侧卧位,用75%乙醇棉球穴位常规消毒,主穴运用0.25mmX25mm一次性针灸针。水沟针刺方向钭向鼻中隔,行提插手法,百会、神庭向后平刺15~20mm,风府、大椎、神道直刺15~20mm,针刺后施以高频率,小幅度捻转手法,使患者产生酸麻账的感觉,起针时边捻边提,然后出针,仍使患者保留较强的针感。配穴按虚补实泻法操作,以上诸穴针刺得气后留针40分钟,20分钟时行针1次,隔日一次,4周为一疗程,治疗4周后末观察疗效。

2)药物穴位注射:

a、以活血化瘀药:复方当归注射液,盐酸川芎嗪注射液2ml,香丹注射液2ml,野木瓜注射液2ml,VB122ml混合后,选与病变相对应的颈腰夹脊穴,并配合上肢臂臑、手五里、曲池、手三里;下肢:环跳、风市、委中、三阴交、阳陵泉。

承山等进行穴位注射。每次5-8穴,每穴注射2ml,b、疗程:均每日一次,每周休息一天,注射二十次为一疗程,继续治疗两个疗程。

2、对照组:针刺治疗组,与常规针灸治疗程序相同,不作药物穴位注射。

3、疗效标准

QQ截图20180830134225.png

       参照《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基本恢复≥81%,6分以下,显著进步≥56%<81%,进步≥36%<56%;稍进步≥11%<36%,无变化<11%;恶化(包括死亡);负值。

3.2疗效标准

  基本痊愈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症状及体征消失,基本能独立生活。病残程度0级。

显著进步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症状及体征好转,基本生活能自理。病残程度1—3级。 

进步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症状及体征稍有好转,生活需要帮助。

未愈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加18%—45%以内,症状及体征无明显改变

 3.3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16.0软件,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服从正态分布的用t检验;不服从正分布的用u检验。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

3.4治疗结果

3.4.1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疗效比较

    从表3可见,针药组愈显率、总有效率明显主优于药物组(P<0.01)。结果表明,针药并用治疗急性期脑梗死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QQ截图20180830134301.png

3.4.2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积分降低值比校

表4 为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积分评价,从降低值看,针药组下降14.52分,较对照组高(P<0.05)。提示针药组改善神经功能优于对照组。

 

QQ截图20180830134332.png

3.4.3两组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组比较

       从表5可见,两组患者治疗前Barthel指数组间比较,t=0.416,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Barthel指数均有明显提高(P<0.05); 治疗后针药组Barthel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提示,针药组在改善脑梗死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方面优于对照组。

QQ截图20180830134405.png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产UP<0.05,与对照组比较UP<0.05. 4、疗效分析。

两组治疗结果见上表。两组治愈率和有效率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三、讨论

       中风病,在现代医学里,大都归属于“脑梗死后遗症”所致的以半身不遂,肢体瘫痪,舌强语蹇病状为主病的疾病。其发病人群大多为中老年人。

       针刺是目前治疗中风的常用方法。因其疗效确切,近年来得到国际康复学界的认可。

       脑卒中后所引起的痉挛性瘫痪属中医学“中风”范畴,在《灵枢.热病》;“偏枯,身偏不用而痛……巨针取之,益其不足,损其有余,乃可复也。”《素问:生气通天论》;“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驰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

       本病的治疗主要是从督脉及华佗夹脊穴上为主并与患侧上下肢穴位相配合 进行针药并用的综合治疗。

1、针刺督脉上穴位的意义;

       根据张道宗教授:“病变在脉,首取督脉”的学术思想,首选督脉上的主穴——百会,风府、神庭,水沟,大椎,神道。

这是因为“督脉者,为阳脉之海”具有调节全身阳经经气的作用。在循行分布上,督脉直接入络脑。《难经二十八难》云“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说明它与脑、脊髓和肾有密切关系。

       督脉通过一条主干,三条分支与诸阳经、阴经直接或间接相交会和相联糸。它是唯一一条入脑的经脉,对神经糸统疾病起着重要治疗作用。

        对于督脉的实质问题,现代医学认为;督脉在项背部与循行脊里的皮质脊髓束走行和控制身体运动的功能一致。

        总之 ,针刺和穴位注射督脉经穴,可以调理督脉经气,不仅使阴阳诸经经气通畅,还可补益肾气肾精,使元气充盛,以统血行血,利于瘀血消散。肾精充,而生髓,上注于脑,脑海充实,则元神得养,使其功能易于恢复。现代医学证实:针刺督脉经穴能减轻脑缺血时脑功能的损伤,可促进缺血后再灌注时脑功能恢复,并调节脑组织内血管活性物质的含量,扩张脑血管,改善神经症状,促进患者的恢复,提高其生活质量。

   2、穴位注射配合针刺治疗中风——脑梗死后遗症的意义

       穴位注射疗法是将针刺的机械性刺激作用,药物对于机体的药理作用,经穴的开阖与传导作用等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有传统中医学的治疗特点与作用途径,又具有现代医学的药理作用特点及治疗途径,充分发挥了穴位和药物的共同治疗作用。在此病中主要运用中药的活血化瘀药为主进行穴位注射——因当归具有抗血栓形成,以及抗血小板的释放和聚集,抗氧化,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缓解缺血细胞的凋亡,改善脑缺血组织中的血液供应等作用,能降低局部凝血酶,增加红细胞的变形性,使血液黏度降低,野木瓜祛风止痛,舒筋活络,丹参扩张血管;川芎活血化瘀,诸药合用,能改善脑缺血及缺氧状态,促进侧肢循环的建立。

       总之,穴位注射主要是运用药物对经穴的持续性刺激,取得“通其经脉,调其气血”的作用,从而排除病理因素,治愈疾病。

3、综述

       综合下来,针刺及穴位注射督脉上的颈项夹脊穴及上下肢部位的穴位,更能有效地提高治疗中风病脑卒中后遗症——对于瘫痪症病状的恢复正常的确具有很大的临床价值。

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刺激颈项夹脊及四肢上的主穴具有较高的临床医学价值。

       因为,颈夹脊穴深部有椎动脉,脊柱两侧有脊神经后支平行伴行,神经纤维所支配的范围覆盖了穴区部位,刺激颈夹脊穴能促进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液循环,改善脑血流速度。同时,颈夹脊穴对于脑血管的侧支循环的形成,病灶的修复,复活处于缺血缺氧麻痹状态的脑细胞,使其功能康复是非常有用的。而颈脊穴位注射能降低ET、升高CGRP含量,因为,两者具有生物拮抗作用,可对抗交感兴奋性,并有扩张血管作用,可改善脑梗死后脑缺血状态。

       治疗中,以督脉、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腧穴为主。百会穴醒脑利窍,风池穴为足少阳胆经在颈部的要穴,又为手足少阳与阳维脉的交会穴,一穴通多经,使气血循于脉道。通过针灸并配合穴位注射风池穴、天柱、神庭、大椎、神道、至阳、筋缩、命门、腰阳关、腰俞及颈夹脊穴等穴,可升发阳经之气血使之上注于脑。同时,现代医学解剖学认为,风池穴深层的重要结构主要是延髓和椎动脉,针刺风池穴针尖向同侧目内眦直刺时,其深面正对着同侧的椎动脉。夹脊穴内挟督脉,督脉为阳脉之海,主一身阳气,阳气充足,则经脉通畅,血液就自然上行滋养脑络。脊柱两侧有脊神经后支平行伴行,其神经纤维所支配的范围覆盖了穴区部位。颈夹脊穴促进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液循环改善脑血流速度。同时由于脑干静脉和动脉伴行,所以静脉回流也同时加速,因而也会减轻脑水回流受阻造成的脑积水、颅内压增高症等。由此可以看出,颈项夹脊穴对于脑血管的侧支循环的形成,病灶的修复,复活处于缺血缺氧麻痹状态的脑细胞,使其功能康复确实是非常有用的。而颈夹脊穴位注射降低ET,升高CGRP含量,两者具有生物拮抗作用,可对抗交感兴奋性,并有扩血管作用,可改善脑梗死后脑缺血状态。

       总之,穴位注射配合针刺疗法治疗中风——脑卒中后遗症,比单纯针灸治疗,其临床疗效综合来看,的确会提高许多,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吴江,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53.

2、杨志新 ,石学敏,醒脑开窃针刺法治疗中风疗效与安全性的系统评价[J]中国针灸,2007,27(8): 601—608

3、杨光福、卢智、魏风菊等,辩经论治治疗中风70例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1997.17(7):437—438

4、马玉琴、张建、金龙涛等,分期循经针刺配合运用疗法治疗中风偏瘫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 2008,27(9),3—5

5、方继良,捻针时真、假穴不同中枢激活效应的脑功能MRI[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4.38(12):128—1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