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

罗才贵主任医师针刺治疗“筋痹”经验

作者:孙梦晓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1628次 更新:2018-08-23
  

卢群文1,罗才贵2

(1.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四川成都610075; 2.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推拿科,四川成都610075)

摘要: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复习,结合临床操作特点,与名老中医罗才贵针刺治疗“筋痹 ”的特点结合,论述罗老针刺治疗“筋痹”的经验。

关键词:筋痹;罗才贵;针刺;推拿;名医经验

Literature Based Discussion on professor Luo caigui’s Experience Treating Jin-bi by Acupuncture

LU Qun-wen1,WANG Min-yu1,WAN Yi-wen1, LI Qing-bing1,CHEN Ke-xun1,LIU zhong-xing1, LUO JIan2,LUO Cai-gui2

(1.Acupuncture and Massage College,Chengdu University of TCM,Chengdu,Sichuan 610075,China;2. Affiliated Hospital of Chengdu University of TCM)

ABSTRACT: Through collection and study of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research,combine the clinical operating features and the famous doctor Luo caigui’speciality in treating jin-bi, this essay discusses professor Luo caigui experience.

KEY WORDS: Jin bi;LUO Cai-gui; Acupuncture;Famous Doctor's Experience

       罗才贵教授为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首届名中医,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指导老师,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峨眉伤科流派”代表性传承人,从事中医伤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40余年,对经筋病的治疗有着丰富的经验。

      经筋主要包括肌肉、韧带、肌腱、筋膜、关节囊以及部分神经、血管等结构[1],临床病候多以痛证为主,具体以“聚结”“筋挛”“筋结”等病态形征出现。与临床观察到的“疼痛部位的软组织张力和健康部位是存在差异的,即疼痛处的软组织张力是呈现增高状态,经治疗疼痛消失后,软组织的张力也随之下降”的现象相符合,相关学者的研究亦证明了这一点[2]。罗老采用针刺从肌间隙、“阳性点”,行搓针、捻针手法治疗“筋痹”疗效显著,现介绍如下。

1 病因

      《素问·长刺节论》载曰:“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换言之“筋痹”是以疼痛、紧张及活动障碍为表现的一类疾病。

      对其病因《灵枢·周痹》载曰:“风寒湿气,客于外分肉之间,迫切而为沫,沫得寒则聚,聚则排分肉而分裂也,分裂则痛……热则痛解……”;“寒留于分肉之间,聚沫则为痛”;“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其病位“内不在脏 ”“外未发于皮 ”而“独居分肉之间 ”。可预见受“寒”日久导致“血脉凝涩”(《灵枢·百病始生》)、“津液涩渗”(《灵枢·百病始生》)而为“瘀”为“痰”与再生之新“沫”胶结形成“筋结”“粘连”,表现为“横络”而卡压经脉[3],令局部经络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不通则不荣,“不荣则痛”。此谓“一经上实下虚而不通者,此必有横络盛加于大经,令之不通”(《灵枢·刺节真邪》)。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受压神经的脱髓鞘区是引起自发性疼痛的信息源,无感觉神经纤维的存在就无疼痛的表现,即感觉神经纤维或皮神经是疼痛存在的物质基础[4],以临床常见的颈肩腰腿痛为例:有研究者对臀上皮神经卡压导致腰臀疼痛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时发现疼痛局部皮神经在穿出筋膜层处受到痂囊或增厚筋膜的卡压[5];而颈肩腰背及四肢关节分布的感觉神经由浅部进入深部必须穿过筋膜及筋膜间隙[6],那么相关筋膜及其间隙的病变刺激相关神经脱髓鞘区也必然会引起疼痛。

2 治法 

       针刺之前先以手触按疼痛部位的紧张肌肉,分拨肌间隙,确定“阳性点”,并借以辨别病变所在范围、深浅,而确定针刺部位及深度。选取适宜长度的毫针在肌间隙、“阳性点”处进针,根据皮脉肉筋骨五体层次用针,使针至病变所在的层次,然后再施以单向搓捻行针。该法可视为“对症”针法,即是针对某一具体病症设置的针刺方法,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可广泛适用于全身各部多种慢性软组织损伤所致的疼痛。

2.1针刺部位

2.1.1 肌肉间隙

       临床上罗老观察到“‘筋痹’挛痛积聚者必有筋急,筋急则气血壅滞,痛而僵,转舒不利,其外有板结僵硬,内则必有筋络粘连”,而不恰当的刺激往往会引起肌肉的痉挛加重[7-8],故而从肌间隙进针:其一可避免直接刺激肌腹;其二可以松解肌肉之间的粘连。然针刺前必先捋顺紧张肌肉之间隙。

      《素问·调经论》谓“病在筋,调之筋”,《素问·长刺节论》以“刺筋上为故,刺分肉间,不可中骨也,病起筋炅,病已止”,张介宾《类经》注:“分肉,言肉中之分理也”“大肉深处,各有分理,是谓分肉间也”,可见“分肉间”即是指肌肉之间的间隙[9-10]。

     《灵枢·官针》以“恢刺者,直刺傍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直刺傍之者,“不刺筋而刺其旁“(《类经·九变十二节》),近世针灸学家陆瘦燕[11]、新世纪(第二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刺法灸法学》[12]及当代医家[13]的文献研究也支持”直刺傍之”为从肌间隙进针这一观点。

2.1.2 “阳性点”进针

      阳性点多为肌肉的起止点、筋膜受应力牵拉集中处、感觉神经穿出筋膜的部位等。按压酸痛、有条索或痉挛感,可触摸到团块状或颗粒状结节。

       该法的关键在于针刺的深度达到并穿过“阳性点”,为此采用爪切进针,即以压手按住阳性点处筋结、条索,将针刺入并穿过筋结点或将针刺入痉挛的条索点。

      《灵枢·官针》“关刺者,直刺左右,尽筋上,以取筋痹,慎无出血,此肝之应也”,《类经·三刺浅深五刺五脏》:“关,关节也。左右,四肢也。尽筋,即关节之处也”,“诸筋者皆属于节”(《素问·五脏生成》),关节是经筋附着之地,更是筋肉活动中的应力损伤点[3],该解释与临床“阳性点”所在部位及“以痛为腧”“视而泻之,此所谓解结也”(《灵枢·刺节真邪》)的运用相合。然“尽筋”者亦当考虑《太素》“尽至筋上”及《内经评文》“其深尽筋上也”的含义,针刺深度应达到“筋”的层次或深度,即“筋痹”的病灶深度[14],究其原因:其一,《灵枢·官针》“五刺”描写的是皮、脉、筋、肉、骨由浅到深5个不同层次刺法,其二,“筋痹”是指一个层次的疾病,不单是关节部位的疾病。

2.2行针手法

       临床观察到当施行单向搓捻手法时,患者往往有很强的传导针感及发热现象,为此罗老认为搓捻法具有振奋阳气,产生温热效应[15]的作用,与“病起筋炅(“炅”《甲乙》作“热”《类经》释曰“炅”,居永切,热气也),病已止”(《素问·长刺节论》)“热则痛解”(《灵枢·周痹篇》)相应,可改善局部循环,消除局部无菌性炎性水肿,而减轻神经根周围炎性反应,而缓解疼痛。

       操作要点是将针刺入体内一定深度后,有目的施单向捻针手法,形成人为“滞针”现象。操作时,施术者用押手撑展针刺旁皮肤,在主观控制下进行操作,试探性地捻转针柄,并随时观察患者的反应,询问患者的感觉,根据患者感觉调整捻转的力度和幅度使肌纤维或结缔组织在适宜的范围之内缠绕针身,而不使患者出现剧烈的疼痛。

       宣蜇人[16]通过做软组织松解术治疗腰臀部和大腿根部软组织损害性下肢完全瘫痪手术证实,“各层软组织挛缩变性,其间炎性粘连严重,以皮下和筋膜间最剧”,连续的单向捻转可以使肌筋膜紧紧地缠绕在针体周围,通过外界的机械牵拉可松解肌筋膜之间的粘连,起到类“小针刀”的“撬拨”疏导作用,而释放筋膜内压,减轻对卡压部位的神经激惹刺激而达到缓解疼痛的效果;“滞针”后肌纤维的牵拉可挤压局部组织,使其局部的血液、淋巴等循环加快,改善代谢、促进炎症物质吸收、致痛物质及代谢废物排出,进而松解粘连,软化瘢痕、挛缩的软组织,促进损伤修复,恢复相关肌肉的动、静态平衡。

3 小结

       软组织(如肌肉、筋膜、韧带等)在受寒,劳累等情况下可导致慢性积累性劳损,相关肌肉或韧带纤维会发生少量的撕裂,进而出现少量出血而水肿,局部微循环障碍导致出血水肿吸收不完全,乳酸等代谢产物堆积,软组织发生粘连、瘢痕纤维化,使病变局部产生无菌性炎症,刺激肌筋膜使组织变紧、表面张力增高、代偿性增厚,进而刺激末梢神经而导致软组织张力性疼痛。采取从肌间隙、“阳性点”进针施以单向捻转行针可通过机械牵拉松解组织粘连,能够起到有效改善“筋痹”局部的血液循环,促进气血运行,达到“以松止痛”“通则不痛”之目的。

参考文献

[1] 刘涛,李平.经筋实质初探[J].中国针灸,2007,27(4):297-298.

[2] 黄曹,周卫,钟红刚,等.软组织张力测试对颈痛的诊断[J].中国骨伤,2004,17(5):280-282.

[3] 薛立功.经筋理论与临床疼痛诊疗学[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1:20.

[4] 史方悌,孙全球,曹克银,等.激痛点与皮神经关系临床研究[J].中国基层医药,2002,9(3):200-201.

[5] 将阅.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手术治疗[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6):160.

[6] 董福慧.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病因病机[J].中国骨伤,2003,16(2):117-119.

[7] 任世光.按摩治疗脑瘫痉挛及拮抗肌群的手法[Jl.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4,10(10):798.

[8] 装旭海.推拿手法柔和性的生物力学机理探讨[Jl.按摩与导引,2000,17( 2) :2-4.

[9] 翁文水.试探《内经》分肉与分肉之间[J].辽宁中医杂志,1996:60.

[10] 严健民.(月囷)肉、肉(月囷)、分肉之间解析[J].中医文献杂志,2004,1:17-18..

[11] 陆寿康.刺法灸法学[M].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38-39.

[12] 陆瘦燕.刺灸法汇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27-28.

[13] 郭盛楠,陈晟,张佳佳,等.恢刺法临床应用特点文献分析[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13,20(3):40-43.

[14] 张义,郭长青.关刺法小考[J].上海针灸杂志,2013:580.

[15] 李平,关卫,王舒,等.捻转补泻手法针刺效应的红外热象研究[J].天津中医,2002,19(1):80.

[16] 宣蜇人.软组织外科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4: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