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

浅析杨骏教授运用调神法治疗周围性面瘫

作者:孙梦晓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1443次 更新:2018-08-22
  

曹江鹏1,杨 骏2,袁爱红2

(1安徽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安徽合肥,230038;2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安徽合肥,230031)

摘要:介绍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杨骏教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经验及特色。杨师治疗周围性面瘫是在中医经典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重视调神(包括针灸“调神”、中药“调神”与心理疏导“调神”),并且注重针刺手法,因人制宜,疗效显著,极具特色。

关键字:杨骏  调神  周围性面瘫  名医经验    

A brief analysis of professor Yang Jun's treatment of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by regulating the mind 

CAO Jiangpeng1, YANG Jun2, YUAN Aihong2

(1Graduate School, Anhu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Hefei Anhui ,230038; 2 Department of Acupuncture and Rehabilitation,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Anhu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Hefei Anhui ,230031)

Abstract: Professor Yang Jun’s clinical experience and characteristics for the treatment of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are introduced.The author makes a brief introduction from four repects, thinking highly of regulating the mind(acupuncture,Chinese herbs and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are included), combining with modern medicine,basing on the classic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and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acupuncture manipulation,which are effective and full of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 Yang Jun, Regulating shen,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Famous doctor’s experience

      杨骏教授系全国名老中医,知名针灸学专家,安徽省学术带头人,安徽省跨世纪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为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指导老师。杨骏教授从医40年,医德高尚,博学勤思,医术精湛,享誉海内外,教书育人,诲人不倦,桃李天下。且为安徽针灸学科的发展和建设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国家高度重视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的传承工作,杨骏教授学术思想的挖掘和整理被列入“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

       周围性面瘫属于中医“中风”范畴。中医又称“卒口僻”、“口眼㖞斜”、“口僻”、等。中医经典《灵枢》曾记载:“卒口僻,急者目不合”,“口眼㖞斜”为本病特征,周围性面瘫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且不受年龄限制。在疾病早期主要表现为神经水肿以及缺血缺氧,而在后期患者神经会发生变性以及脱髓鞘改变。病因多和自身机体体质、病毒侵害以及治疗延误相关。笔者有幸拜于杨师门下,跟诊学习,受益匪浅。侍诊期间,观察到杨师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显著,极具特色[1],现将其经验介绍如下:

1. 重视“调神”

   “调神”分两层,一是调精神情志,二是调气血运行[2-3]。《素问·宝命全形论》曰:“凡刺之真,必先治神”,强调了调“神”的重要性。杨师强调,神,既是一切生理活动、心理活动的主宰,又包括生命活动外在的表现。杨师分析,周围性面瘫属本虚标实之证,患者气血亏虚,面部筋脉失于濡养是其发生的根本因素,加之感受风寒、风热外邪,正邪交争,机体气血运行失调,筋脉失养,筋肉纵缓不收,从而发病,患者常表现为一侧面部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鼻唇沟变浅,味觉减退等症状。杨老进一步指出,针对周围性面瘫的治疗,首要就是“调神”,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云“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只有“形神俱存”才能保持身体的健康状态,进而促进周围性面瘫患者回复正常功能。

1.1 针灸“调神”

       杨师重视选用督脉穴位大椎、百会、印堂、水沟穴,调节患者精神情志,调和阴阳,从而改善患者整体功能状态。《素问·骨空论》:督脉者,起于少腹……与太阳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上颐,环唇,上系两目之下中央”。大椎穴为诸阳之会,具有开窍醒神,调和阴阳之功;百会穴,别名“三阳五会”,具有开窍醒脑,回阳固脱之效;针刺印堂穴具有明目通鼻、宁心安神之功;水沟穴,别名人中、鬼宫,水沟穴为督脉与手足阳明之会,选用本穴可达开窍醒神,熄风止痉之效。 

    《素问·八正神明论》曰:“气血者,人之神”, 杨师强调,只有当患者气血旺盛,脉络充盈,则气行血畅,经络系统循环无端,则各脏腑组织阴平阳秘,从而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至”之效。《素问·血气形态篇》中说:“夫人之常数,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少血多气,阳明常多气多血,少阴常少血多气,厥阴常多血少气,太阴常多气少血,此天之常数。”,阳明经多气多血,针刺该经腧穴能够达到行气活血的功效,故杨师还会选取足三里、地仓、合谷穴运行气血,疏通经脉。

     《医学入门》中说“虚者灸之使火气以助元气也;实者灸之使随火气发散也;寒者灸之使其气复温也;热者灸之使热外发,火就燥之义也”。 杨师在针刺的基础上,尤擅于运用灸法,以助运行气血,达到“调神”之意。杨师治疗周围性面瘫常选择面部颧髎、翳风、下关等穴加以温针灸,疏调局部筋络气血,活血通络;加用足三里,可补益气血,濡养经筋。诸穴合用,共奏祛风通络,疏调经筋之功。

1.2 中药“调神”

     《备急千金要方》载: “若针而不灸,灸而不针,皆非良医也。……药不针灸,尤非良医也。……知针知药,固是良医”。 杨师擅于在针药结合,以期达到最好的效果。在基本方药选用方面,杨师选用桃仁、红花、赤芍、白芍、鸡血藤活血祛瘀,通络止痛;当归、白术、黄芪健脾益气,养血活血;全蝎、伸筋草祛风止痉,舒筋止痛;最后运用一味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祛风通络,活血止痛,益气养血之功效。在针灸与中药的基础方之上,杨师临证加减,根据患者的病症进行针灸方与中药方的加减,如抬眉困难者针灸穴位加攒竹、丝竹空;如该病患者后期出现倒错现象者中药加木瓜、天麻等。 

1.3 心理疏导“调神”

       现代医学认为,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预后与病人的精神、意志、思维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4]。本人在杨师侍诊期间,经常遇见许多患者前来就诊时十分焦虑,心理忐忑不安。杨师在接诊病人时,态度和蔼,平易近人,积极与病人沟通病情,消除患者的紧张不安心理。在杨师门诊,病人经过两三次治疗,都会与杨师成为朋友,舒心交谈,从而调整患者精神情志,促进患者病情好转。

2 基于经典,中西并重

       杨师熟读中医经典,关注现代研究,擅于在中医、西医、针灸结合的基础上治疗周围性面瘫。杨师分析如下:

     《灵枢·经脉》:“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出走耳前……下加颊车……”,足少阳胆经在面部分布广泛,取该经腧穴能够有效的治疗面部疾患。故杨师选取其经脉上的阳白穴,该穴位于额肌中,有额、动静脉,布有额神经外侧支,主治口眼歪斜、眼睑下垂。《灵枢·经脉》: “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上耳前,过客主人……”,足阳明胃经起于鼻翼两侧,在面部分布走形广泛,且阳明经多气多血,选取该经腧穴能够有效促进气血通畅。《针灸甲乙经》言“口僻颧宛及龈交,下关主之”。下关穴浅层布有耳大神经,耳颞神经,深层有面神经颧支,下颌神经肌支经过,具有祛风止痛,聪耳通络之效。《针灸大成》中关于四白穴的描述:“主头痛……口喎僻不能言”,其在眶下孔处,当眼轮匝肌和上唇方肌之间,有面神经分支,当眶下神经处,主治头面五官疾病。《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玉龙歌》:“中风口眼致喎斜,须疗地仓连颊车”,地仓穴在口轮匝肌中,深层为颊肌。布有面神经及眶下神经的分支,深层为颊神经的末支;颊车,下颌角前方,有咬肌;有咬肌动、静脉;布有耳大神经,面神经及咬肌神经,杨师常地仓透颊车,取其舒经活络,活血化瘀之效。《灵枢·经脉》: “小肠手太阳之脉……从缺盆循颈……至目内眦(斜络于颧)”。《铜人针灸经》对颧髎描述为:“治口㖞,面赤目黄”。颧髎穴浅层布有上颌神经及面神经的分支,深层有三叉神经的分支,针灸该穴具有舒经活络之效。《灵枢·经脉》: “三焦手少阳之脉……上出缺盆……交颊,至目锐眦”,因该经循行于头面部,故选取该经腧穴能够有效治疗头面部疾患。《针灸甲乙经》言“口歪不遂,失之不开,翳风主之”。

杨师还选取经外奇穴牵正穴,其在咬肌上,有耳大神经和面神经颊支,下颌神经咬肌支和咬肌动脉分布,针刺该穴能够有效治疗周围性面瘫。

3 注重针刺手法,因人制宜  

       在杨师门诊,周围性面瘫患者的症状各异,轻重不一。杨师治疗不同的周围性面瘫患者,方法不一,根据患者的病情选用合适的治疗方案,如清·徐大椿《医学源流论》言:“天下有同此一病,而治此则效,治彼则不效,且不惟无效,而及有大害者,何也?则以病同人异也。”因此,在杨师接诊的周围性面瘫患者中,针刺手法不一。对于周围性面瘫初期患者,症状较轻,病邪较浅,杨师仅仅使用轻刺激。对于周围性面瘫后遗症期的患者,杨师常使用合谷刺法针刺双侧地仓穴,正如《灵枢·官针》言:“合谷刺,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肌痹,此脾之应也。”,以期到达恢复面部肌肉功能。治疗周围性面瘫患者,杨师注重使用透刺手法,透穴刺法是继《内经》以后,毫针应用的一种新的特殊刺法。透穴刺法是用卧针沿皮刺或直立深刺,让毫针从一穴刺入,使针尖到达另一穴的部位,达到一针二穴或一针多穴的目的。杨师治疗该病,常使透刺针法,如抬眉困难者选用攒竹透丝竹空,口角歪斜者选用地仓透颊车等等。还有巨刺疗法,如《灵枢·官针篇》说言:“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杨老指出,经脉在人体上交互错综,大都有左右相交的腧穴,如手足三阳皆左右交会在督脉的大椎穴,足之三阴也都左右相交会在任脉的中极、关元穴等,因此在治疗此病时,杨师常选取患者健侧的合谷穴。此外,杨师还擅于运用滞针疗法,用于消除局部炎症,恢复患者面部功能。

4 典型案例

       患者,男,27岁,初诊日期:2017年5月4日。主诉:右眼闭合不全、口角右歪2天。现病史:患者于2天前因夜间吹空调后,晨起出现漱口困难,右侧额纹消失,闭眼不全,耸鼻、龇牙不能,口角歪向左侧。于5月2日就诊于当地医院,查颅脑CT未见异常。当时予以泼尼松,银杏片,甲钴胺,维生素等治疗,症状未见好转,遂来就诊。查体:神清,精神可,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右侧额纹消失,闭目露睛,皱眉、耸鼻、龇牙不能,口角歪向左侧,舌淡有齿印,脉弦。诊断:面瘫(风寒外袭证)。治则:祛风散寒、舒筋通络。穴方:取右侧翳风、牵正、颊车、地仓、攒竹,健侧合谷,右侧风池,以及选取大椎、百会、印堂、水沟穴“调神”。在双侧风池以及右侧牵正加以温针灸。以0.35mm*40mm毫针,得气即止,留针30min,留针期间不施以手法。方药:白附子1g,僵蚕1g,桂枝1g,麻黄1g,地龙1g,白术2g,郁金1g,茯苓1g,白芍2g,甘草1g,当归1g。6 剂水煎服,每日1 剂,每日分 2 次口服。该患者按照上述针灸以及中药方法,每周治疗3次(每周二、周四、周六进行治疗),治疗5次后右侧面瘫基本痊愈,继续针刺2次以巩固疗效。

按:该例患者为青年男性,症见患者痰吐稀薄色白,右眼闭合不全,口角向左歪斜,右侧鼻唇沟变浅,鼓腮时漏气,伴恶风,鼻塞,流清涕,关节肌肉酸楚,舌淡有齿印,脉弦。证属面瘫(风寒外袭证),杨师认为该患者面瘫病的病理基础为风寒外邪,气血痹阻,经筋失养,故见口眼歪斜。审查病因病机,该患者治宜祛风散寒,行气活血,从而恢复其面部功能。

5 小结   

本人在侍诊期间,发现杨师治疗周围性面瘫效果甚佳。杨师强调,针灸治病,必须本于神,通过调神,治神,进而致气活神,通调气血。本人认为,针灸“调神”有四:一是擅于选用督脉穴位进行“调神”;二是要密切与患者进行互动,调节患者精神情志;三是针灸得气,可以通过各种针法使针灸气至;四是需配合使用其他治疗手段,加强“调神”效果,如中药,艾灸、电针等。本人有幸跟随杨师门诊学习,今后应记录学习杨师的门诊病例、治疗取穴以及行针手法,将其与自身学习知识结合起来,努力提升自己,从而更好的继承和发扬中医学。

参考文献

[1]王陶,李在渊,各廷秋等.杨骏教授治疗顽固性面瘫经验撷要[J].中国针灸,2017,37(6): 649-651.

[2]袁爱红,杨骏.杨骏教授针灸临床特点简介[J].时珍国医国药,2014,25(12): 3047-3048. 

[3]查必祥,袁爱红. 杨骏运用针灸治疗神志病经验[J].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3(06):31-32.

[4]马胜,扈培增,马永琛等,再论“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32(8):3411-3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