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敏化态表现形式与量化之述评
马兴莎,孙铭声,刘晓佳,陈姣, 赵凌,郑晖,梁繁荣*
(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四川成都610075)
摘要:穴位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它的功能在于输注脏腑经络气血,促进体表与体内脏腑的联系。而当人体发生疾病时,体内气血状态产生改变,而特定的腧穴则会发生敏化现象。穴位敏化现象广泛存在且表现形式多样,现代针灸临床研究发现,在涉及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多系统疾病时,穴位被观察到具有热敏、痛敏、电敏、形敏等多穴位敏化表现形式。从穴位敏化提出至今,已有不少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笔者查阅近年文献,发现尚未有医家对穴位敏化态各表现形式的敏化指标,各敏化形式常用何种检测指标与技术优缺点等问题做出相应的研究及整理。通过整理近年敏化相关研究文献,总结现有敏化形式﹑敏化检测指标及其相关技术的研究现状,以期能系统、全面地挖掘现有穴位敏化现象的特征和规律,为经络诊断和临床治疗选穴等临床决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穴位敏化;表现形式; 敏化指标; 检测技术与指标
Review the Manifestations and Quantification of Acupoint Sensitization
MA Xingsha,SUN Mingsheng,LIU Xiaojia,CHEN Jiao,ZHAO Ling,ZHEN Hui,LIANG Fanrong
(School of Acupincture Moxibustion and Tuina, Chengdu University of TCM, Chengdu 610075, Sichuan,China)
Abstract: Acupoint is the site where the Qi and blood of the body organs and the meridian can be infused to the body surface, so that it helps to facilitate the body organs and body contacts. When the human body disease, and the specific acupoints would be sensitized since the changing of blood in the human body. Acupoint sensitization phenomenon exist extensively and in a variety of manifestation. Modern acupuncture clinical research found that there were observed manifestations of acupoint sensitization, such as temperature sensitization, pain sensitization, electric sensitization, morphological sensitization and so on, involved in the circulatory system, respiratory system, digestive system and other multi-system diseases.Since proposed acpoint sensitization so far, many scholars have studied it. After looked up the literature in recent years, found that there was nobody made the appropriate research about manifestations indicator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indicators and technology of acupoint sensitization.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status of sensitized manifestations, sensitization detection index and its related technology in order to systematically and comprehensively excavat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regulation of acupoint sensitization phenomenon, making reference for selected points in clinical treatment.
Key words: Acupoint sensitization, Manifestation,sensitive indicators,Detection technology and indicators
当人体发生疾病时,体内气血状态产生改变,而特定的腧穴则发生敏化现象。从穴位敏化提至今,已有不少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穴位敏化表现形式多样,现代针灸临床实践发现,已有循环、呼吸、消化系统等多种疾病被观察到热敏、痛敏、压敏、电敏、光敏、形敏等形式的敏化穴位[1]。陈静霞[2]等人将敏化穴类型分为功能型敏化穴和形态型敏化穴,根据理化改变的不同方面,功能型敏化穴分为: 热敏、痛敏、电敏、光敏等。形态型敏化穴其主要表现为局部穴位出现色泽、血管增粗、皮疹、皮下结节或条索。实验研究发现,在某些脏腑疾病过程中相关穴位局部或周围会出现形态改变,也会出现物理敏化现象,如热敏感、压痛阈值降低、低电导率改变和皮肤温度改变等现象[3-5]。下文主要从这两种敏化穴类型归纳总结穴位敏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检测指标与技术及研究现状如下:
1. 功能型敏化穴
1.1 热敏
1.1.1表现形式与特性
穴位热敏化(简称热敏)主要分为:第一为感觉异常的穴位热敏化,指机体在疾病发生时,相关的经络穴位部位在艾热刺激后会出现一系列敏感的特殊反应,可出现一个或多个远部热而局部不热,深部有热感(透热、扩热、传热等)而表面没有,甚至非热感(酸、胀、压、重、痛、麻等),故热敏化的穴位即“透热点”[6]。在此穴上进行艾灸,不仅有舒适感,而伴随着热感的传导,疾病会随之缓解或渐愈。田宁[7]的透热点艾灸治疗痛痹 3 例报告中发现,患者出现了“透热点”且艾热在“透热点”上不会出现灼热感,而会有舒适感的出现,热感亦会传导深远;非透热点则会有灼痛感出现。第二为生物物理特性改变,如穴位温度出现变化、红外辐射光谱不同于正常人等。腧穴的热敏特性包括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及个体消敏定量等特性[8]。而其他艾热未能使其敏化的穴位仅产生局部和表面的热感。
1.1.2常用检测技术及检测指标
热敏点易激发灸感和经气传导,故热敏灸疗法的关键在于热敏点的定位。依据陈日新教授的经验[9,10],发现热敏穴存在高发部位,且敏化态腧穴有动态变化性,其准确定位必须采用动态定位法,参考《内经》中腧穴的二步定位法确定患者穴区特殊反应的位置。也有关文献报道,探查热敏点主要采用灸感法和红外法[8],对比灸感法和红外法检测的文献发现,红外法能够客观呈现腧穴敏化态,且能显示艾灸后的热敏反应。也有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热敏穴区进行探测[11]。仅一篇文献[12]提到将脑电结合计算技术探查热敏化腧穴,艾灸热敏现象伴随脑电信号广泛性变化。此外,红外热像图分析热,红外热成像仪可以用图像方式反映不同部位的温度情况,而温度的测量实验室还常用到热敏电阻温度传感针、DSW-2型多点数字温度计、组织温度测试仪、FLUKE2635温度采集仪、SN-22002数字测温计和针式传感器等仪器。
1.1.3 国内研究现状
陈日新等[6]的研究发现,健康人群穴位的热敏出现率大约为5%,而对20余种经络、脏腑病的患者进行穴位的临床研究观察后,发现热敏发生率平均为70%。其对神经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生殖系统等20余种疾病进行艾灸观察,穴位热敏化的出现率平均在70%以上。可见热敏灸的临床研究[13-15]非常广泛,均取得了显著成效。杨紫艺等[16]发现,健康人体穴位皮肤温度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性,穴位比非穴位体表温度高;同一条经脉上穴位的皮肤温度越接近头面躯干,温度值越高;左右侧对称穴位的温度大约相差0.5℃;不同经脉上相近穴位皮肤温度相近。健康人皮肤相同经脉左右侧对称穴位的温度相差大约在0.5℃,故可认为临界温度不同的穴位温度差值也各不相同。马惠敏等[17]采用红外热像仪观察10例健康人电针足三里穴发现,小腿外侧面丰隆、下巨虚穴温度升温0.13-0.23℃。金森等[18]采用同样方法观察到肺脏疾病患者左右两侧肺俞穴的最大温度差可达0.5-0.8℃,平均温度差为0.3-0.5℃,而在正常生理条件下人体背部两侧肺俞穴温差一般不超过0.2℃。
1.2 痛敏
1.2.1表现形式及特性
穴位痛敏化(简称痛敏),指疾病发生时,相关经络或穴位表现出对刺激敏感的痛阈值降低,对疼痛敏感性显著增强。临床表现为针刺时穴位产生痛感或者痛感增强,使用较轻的力量按压穴位时则会出现较大的疼痛感,亦可为舒适感。以中等力量按压体表,按压部位出现酸胀、条索及结节状改变,则称为压敏[1],又称力敏[19],如胆囊疼痛时,常在胆囊穴有压痛等;阑尾炎发作时,在阑尾穴有压痛或酸胀感。在穴位痛敏化研究中,压痛是最常见的痛觉过敏表现形式,包括体表压痛和穴位压痛,许多疾病可以通过体表压痛作为诊断的依据,针灸临床时则经常选择穴位压痛来诊断疾病,例如阿是穴。当脏腑功能出现异常时,与脏腑相关的穴位出现疼痛阈值降低的现象,经络腧穴从相应的沉寂状态转向敏化状态[20]。
1.2.2常用检测技术及检测指标
痛敏的检测除要察经、循经、按脉等来发现穴位或敏感点外,现有很多研究借助一些仪器协助测量疼痛阈值,例如采用 Von Frey 探测仪探测穴区的痛阈值,A830L 型压痛仪测量疼痛压力值。而早年有人观察到,不用劲按压,轻触体表皮肤或毛发就可以在牵涉痛区域引起疼痛[21]。
1.2.3 国内研究现状
当脏腑出现病变时会在一定的腧穴出现压痛、凹陷、皮疹等病理表现,如肝胆系统疾病多在期门、太冲穴出现压痛点,消化系统疾病时常在足三里、中院等出现阳性反应点等。许多马登尚及邵伟立的研究[22,23]证明,当使用适宜的方法去刺激这些穴位时,均能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机体内脏出现病变时,相应的穴也会出现疼痛或按压痛现象,其说明正常生理与异常病变时,穴位具有痛敏化特性。如功能性肠胃病患者的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穴的压痛阈值显著下降[24]。而轴突反射理论是痛觉过敏重要机制之一,内脏病变通过其影响体表,导致体表神经源性炎性反应,局部致痛物质(肥大细胞和 P 物质)增多[25],形成痛觉过敏。
1.3 电敏
1.3.1表现形式及特性
穴位电敏化(简称电敏),主要表现为病变时,穴位的皮肤电位、电阻、导电量值、电势差等发生增高、降低或左右失衡等改变[26]。穴位电敏的主要表现形式为穴位的电阻抗特性和伏安特性的改变。中谷义雄等学者首先发现经穴低电阻特性[27],也有学者指出穴位具有较强的“低电阻、高电容”的电特性[28],成泽东等人发现当人体气血流注于经脉时,其流注到经络穴位时,皮肤电阻抗值小,电流量则增高[29],导电量相应也高,因此电流和导电量在一定程度上其实质都是在反映穴位的电阻抗特性。有研究[30]证实,正常人电阻抗的对称性、低阻性及双侧经络电阻抗失衡与其络属脏器病变有着密切的关系。许多研究[31-33]发现电阻的伏安面积在反映机体病变时不够准确,而穴位伏安曲线的惯性面积能较明确的呈现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人体发生疾病时,体内气血状态产生的改变,穴位出现电敏现象。穴位皮肤电阻的降低是由于经穴区皮肤组织的一氧化氮(NO)和神经一氧化氮合酶(nNOS)所导致[34]。
1.3.2 常用检测技术及检测指标
在电敏研究中,最长用的检测指标为电阻,其次为惯性面积、伏安面积、电位、导电量、电流和电容。穴位电敏的检测指标具有电阻抗特性和伏安特性两大电特性。近几年来有应用一些仪器及系统检测穴位,如穴位电阻检测仪、伏安特性计算机检测系统、双极性稳流源测试系统、经穴皮肤电阻动态参数测定系统、磁探测电阻抗成像技术、新型耳穴检测系统等,亦有学者运用生物电阻抗分析(BIA)根据穴位状态估计穴位的成分。其中最常用的为穴位电阻检测仪与伏安特性计算机检测系统。体表皮肤阻值定量检测为临床的定量、直观检测提供了方便。
1.3.3 国内研究现状
研究发现,病情轻时,出现电敏的穴位数量少且电敏程度轻;病情重时,出现电敏的穴位数量增多且电敏程度较重。樊祥民[35]在对胃病患者的研究中发现,治疗前后穴位间电阻抗值存在显著的差异。治疗后电阻抗与治疗前电阻抗的比值大于0.7的16位患者中有6位患者的病情出现了反复, 占 37.5%,治疗后电阻抗与治疗前电阻抗的比值小于0.7的14位患者中只有2位患者的病情出现了反复, 占14.3%。沈雪勇[36]等发现胃炎活动期患者所测8个穴的惯性面积均明显大于正常人,其中中脘和公孙穴的伏安面积也明显大于正常人。胃炎稳定期病人梁丘穴的惯性面积仍明显大于正常人外,其内关、冲阳和足三里的惯性面积明显小于活动期病人。魏建子等[37]等人研究证明,甲状腺功亢患者的内关穴伏安特性出现失衡,当疾病得到有效控制后则减弱或者消失。姚军等[38]用导电量值作为指标观测出瘿病患者心经、肝经二经异常最多,以上均可以说明病理状态下敏化穴位电阻具有特异性改变及电阻诊断符合率具有临床意义[39]。
1.4 光敏、声敏、生化敏
1.4.1表现形式及特性
穴位光敏化(简称光敏),指穴位在病理状态时,体表部位或者组织的光传输特性,经穴超微弱发光强度,背向散射光强度,体表红外辐射光谱等发生改变[40]。穴位声敏化(简称声敏),指机体遭受疾病时或处于病理状态时,相关穴位对于声波的特殊刺激的敏感性发生改变的状态,这种状态对于临床上穴位超声疗效有着决定性的基础作用[41]。穴位的生物化学敏化(简称生化敏),指穴位处组织胺、5-HT、H+浓度、PH 值、氧分压、细胞外 K+、Na+、Ca2 +浓度、SP、CGRP、TRPV-1、HA、缓激肽受体、MC脱颗粒现象明显等的改变状态,即穴位处内环境的改变[42]。目前生化敏研究较少,有待后续的深入研究研究。
1.4.2 常用检测技术及检测指标
光敏多用红外辐射光谱检测,近几年来也有应用红外光谱仪等对穴位的物理学特性病理反应研究,穴位的物理生物学特性可以客观的反应脏腑的病变。红外光谱分析仪能分析穴位红外辐射形态特征、辐射强度、平均能量等。此外也有用光纤光谱仪对敏化穴区的反射光谱和折射率,光敏的物理特性加以探测。声敏可采用低频声波兼多普勒血流仪对敏化穴区加以探测。
1.4.3 国内研究现状
现代研究普遍认为针灸后经络腧穴的升温机制与局部能量代谢关系密切,人体体表的红外辐射中含有 ATP 能量代谢的生物学信息,针灸使经络腧穴局部温度升高是针刺抑制了交感神经,致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所致。有研究检测冠心病患者内关穴的红外辐射广谱,发现其红外光谱之间的差异较正常光谱值更大[43]。杨跃平等[44]发现,健康人身体左右两侧的体表发光强度是对称一致的,当机体出现病变时,身体左右两侧发光强度则不对称,同时其光敏穴的发光强度较局部非穴处的发光强度高。声敏有可能是病变内脏将异常兴奋信号向中枢传导,通过轴突反射向皮肤感觉神经末梢传导,释放活性物质,刺激出现神经源性炎症反应,引起声波传导性等局部特性改变。
2.形态型敏化穴
2.1.1 表现形式及特征
穴位形态敏化(简称形敏),指当机体病变时,穴位以及局部发生皮肤色泽或形态的改变,如红斑、白斑、瘀点、瘀斑等,或在皮肤局部出现松弛、脱屑、凹陷、斑丘疹等皮疹或凹陷、隆起等,或在穴位皮下出现结节状反应物、条索状反应物、血管增粗等[45]。例如内脏出现疾病时,耳廓的一定部位会出现相关反应点,(脱屑、压痛、变形、结节等现象),耳廓上的这些反应点被称之为耳穴,可见耳穴也是一种疾病的反应点。
2.1.2常用检测技术及检测指标
临床上可用触诊探查形敏的存在,其对触压非常敏感; 触诊时常可在反应部位探查到一些异常反应,比如条索、结节等,同时触压时还可伴有患者的特殊感觉。由于穴位敏化现象表现形式多样,目前研究在探测技术方面,分别采用肉眼观察、按压、循摄、或标尺等工具测量的方法从形态学的角度观察敏化穴区的形态或色泽改变,是否有淤点、白斑,局部皮肤是否出现凹陷或隆起、丘疹、脱屑,穴位皮下是否出现硬结、条索状反应。
2.1.3 国内研究现状
形敏的发生发展变化较慢,一般多见于慢性病。如胃有疾患的患者,常在足三里穴附近探查到一些结节、条索物质,中脘穴皮下出现结节等;而患十二指肠溃疡疾病的患者均在梁丘、不容、脾俞和胃仓出现条索状物改变等;蔡长荣等[46]观察66 例高血压患者发现异常经络反应率为 62.1%,共有 41 例患者有异常表现: 包括条索状物、结节、硬块等变化。现有许多研究采用通过诊察五腧穴、原穴等特定穴的变化来判断疾病脏腑经络的变化,当病证为实证,穴位处常出现偏阳性的改变,比如硬结、隆起等;当病证为虚证时,穴位处常出现偏阴的改变,例如凹陷、酸痛等。当病变轻、发病缓的状态下,机体的敏化穴位则数量少或没有,敏化程度也较轻,敏化的产物数量和程度也较弱。当疾病加重时,穴位的敏化数量骤然增加,程度较重,产物也相应增加增强[42]。
现将近年来关于敏化态穴位穴型﹑几种敏化形式﹑其敏化指标﹑常见检测技术及参考阈值总结如下表:
随着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穴位敏化的形式和程度也会有着不同的变化,可以有一种或几种穴位敏化现象的出现,各种敏化现象的程度也会有不同,但都会对应不同疾病的不同状态。近年来,穴位敏化已经成为针灸界的研究热点,现国内对敏化的研究集中于热敏及痛敏,其次为电敏的研究。热敏各方面的研究较规范化,而其他敏化现象在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较多,具体的机制和表现评判标准还有待更深入的研究。且目前敏化形式及量化阈值的研究较少,存在样本量小,检测方式单一,尚没有研究采用多种研究技术对比多种敏化形式的重合度或优势敏化表现等问题。有待后续的深入研究及规范化﹑标准化,以期能系统、全面地挖掘现有穴位敏化现象的特征和规律,为经络诊断和临床治疗选穴等临床决策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姜劲峰, 余芝, 徐斌,等. 腧穴敏化内涵探析 [J]. 中医杂志, 2012, 53(20): 1714-6.
[2]陈静霞, 刘阳阳, 赵雪,等. 浅论腧穴敏化[J]. 河北中医, 2011, 33(7):1039-1041.
[3]朱兵. 穴位可塑性:穴位本态的重要特征[J]. 中国针灸, 2015, 35(11):1203-1208.
[4]吴生兵, 周美启, 曹健. 功能性室性早搏患者腧穴热敏现象观察[J]. 江西中医药, 2011, 42(1):62-63.
[5]程斌, 石宏, 吉长福,等. 与急性胃黏膜损伤相关体表敏化穴位的动态分布观察[J]. 针刺研究, 2010, 35(3):193-197.
[6]陈日新, 康明非. 腧穴热敏化及其临床意义 [J]. 中医杂志, 2006, 47(12): 905-6.
[7]田宁, 陈日新. 透热点艾灸治疗痛痹3例报告 [J]. 江西中医药, 2004, 35(3): 54-5.
[8]林颖, 杨华元. 腧穴热敏特性及热敏灸的研究进展[J]. 上海针灸杂志, 2017, 36(8):1021-1024.
[9]陈日新,康明非,陈明人.岐伯归来——论腧穴“敏化状态说”[J].中国针灸,2011,2(31):134-138.
[10]谢丁一, 陈日新. 《内经》中腧穴二步定位法及其临床应用[J]. 中国针灸, 2014, 34(10):979-982.
[11]任泓宇,钟正,杨朔,等.脑疲劳状态下腧穴热敏化现象研究[J].中医杂志,2015,56(1):48-51.
[12]廖斐斐,张潺,边志杰,等.慢性腰背痛患者艾灸热敏现象的脑电机制初探[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3,19 (12):719-726.
[13]宋云娥,徐放明,陈日新. 热敏灸的研究概况[J]. 江苏中医药,2010,42( 12) : 80-81.
[14]陈日新,康明非. 穴位热敏化的临床应用[J]. 中国针灸,2007,27( 3) : 199-202.
[15]魏巍,杨君军. 热敏点灸结合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 32 例[J]. 中医杂志,2011,52( 7) : 601-603.
[16]杨紫艺, 周梦媛, 汪杏,等. 穴位皮肤温度研究之述评[J]. 中国针灸, 2017, 37(1):109-114.
[17]马惠敏, 白晓东, 王淑友,等. 电针和艾灸对局部组织温度及血流影响的联合观察[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 36(8):558-562.
[18]许金森, 胡翔龙, 杨广印. 肺部疾病患者体表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观察[J]. 康复学报, 2005, 15(6):18-20.
[19]付勇,章海凤,张波,等.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不同敏化类型针灸刺激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6,31(3):899-902.
[20]张赛, 杨丽娟, 贾思涵,等. 肠易激综合征穴位疼痛阈值检测[J]. 中国针灸, 2016, 36(8):835-839.
[21] Koltzenburg M, Lundberg L E, Torebjork H E. Dynamic and static components mechanical hyperalgesia in human hairy skin. Pain,1992, 51(2): 207-219.
[22]马登尚. 针刺阿是穴治疗慢性软组织损伤疗效观察[J]. 针灸临床杂志,2008,24( 12) : 26-27
[23]邵伟立. 阿是穴齐刺治疗枕神经痛疗效观察[J]. 上海针灸杂志,2008,27( 12) : 27-28
[24]漆学智, 吉长福, 石宏,等. 功能性肠病患者敏化穴位的分布[J]. 世界中医药, 2013, 8(3):259-262.
[25]石宏,程斌,李江慧,等. 肥大细胞和 P 物质参与急性胃黏膜损伤大鼠体表穴位的敏化过程[J]. 针刺研究,2010,35( 5) : 323-329
[26]朱兵, 李宁生, 余正, 等. 耳穴电信息反应早期癌病变的特异性[J]. 南京大学学报, 1995, 31 (1): 40-44.
[27]中谷义雄,叶少麟. 良导络的原理及临床概要[J]. 浙江医学院学报,1958(2):191.
[28]CHIOU S Y, CHAO C K, YANG Y W. Topography of low skin resistance points (LSRP) in rats [J]. American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1998, 26(1): 19-27.
[29]成泽东, 于琪, 陈以国. 手三阳经井穴与合穴皮肤电流相关性研究[J]. 上海针灸杂志, 2009, 28 (8): 478-480.
[30]李启云. 心肌梗死与心包经双侧经络电阻抗失衡的相关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 2004, 7(11):791-792.
[31]沈雪勇, 魏建子, 张一和, 等.人体穴位伏安特性研究[J].中国针灸,2006,26(4) : 267-271.
[32]沈雪勇,王彩虹,张一和, 等.胃炎患者穴位伏安曲线的定性定量分析[J].上海针灸杂志,1998,17(4): 3.
[33]王彩虹,沈雪勇,张海蒙,等.胃下垂患者穴位伏安曲线的定性定量分析[J].中国针灸,2000,20(7): 413.
[34]LIANG Y, MA S X, CHEN J X. [Effect of nitric oxide on noradrenergic function and skin electric resistance of acupoints and meridians] [J]. Zhen ci yan jiu = Acupuncture research, 2008, 33(3): 213.
[35]樊祥民.经络电阻抗测量与应用的实验研究.物理与工程,2008,18(3):41-42.
[36]沈雪勇,王彩虹,张一和, 等.胃炎患者穴位伏安曲线的定性定量分析[J].上海针灸杂志,1998,17(4): 3.
[37]魏建子,沈雪勇,毛慧娟,等. 甲状腺机能亢进症患者内关穴伏安特性研究[J].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2( 6) : 23-25.
[38]姚军,王居易,杨会道. 中医瘿病经络诊察的临床研究[J]. 中国针灸,2000,20( 10) : 607 -610
[39]Zhu B, Chen G, Xu R. Electr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Specificities of Auricular Points[J]. Chinese Acuponcture & Moxibustion, 2001.
[40]杨文英,周文新,孙克兴.疾病状态下腧穴超微弱发光的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1998,17(6):2-3.
[41]刘佳玉,郑利岩,张小卿,等. 基于声测经络技术的实验大鼠常用经穴检测 [J].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2010.
[42]万敏, 周玉梅, 周洁,等. 穴位敏化现象和规律探究的分析[J]. 针灸临床杂志, 2017, 33(3):74-77.
[43]丁轶文,丁光宏,沈雪勇,等. 正常与冠心病人体表穴位红外辐射光谱特征研究[J].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06,23( 2) : 309-312.
[44]杨跃平,李启林. 物理学在针灸经穴研究中应用[J]. 张家口医学院学报,1996,13( 1) : 76-78.
[45]季永荣,梁仲惠.胃及十二指肠疾病耳郭望诊与胃镜检查对比观察[J].中国针灸,1995,15(5):41-42.
[46]蔡长荣,许广超. 66 例高血压患者经络诊察的临床分析[J]. 中国针灸,2009,29( 12) : 977-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