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灵枢·卫气行》中时间问题的探讨*
项 翔1, 丁德光2,3※
(1.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 武汉 430061;2.湖北省中医院,湖北 武汉430061;3.湖北省中医药研究院,湖北 武汉 430061)
摘要:《灵枢·卫气行》讲述了卫气循行经过、时间,以及候气而刺,但由于文中前后时间的矛盾,使得后世针灸未能运用于临床。对比二十八宿计时体系和漏刻计时体系,可知运用二十八宿计时体系描述卫气运行更为合理,漏刻体系非用于计时而是用于计数。遵从《灵枢·卫气行》本意,重新整理了推算卫气循行的方法,为研究针灸候气而刺之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
关键词:针灸学;卫气行;二十八宿;漏刻;候气而刺
Discussion on the "Lingshu - Weiqix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ime Errors
XIANG Xiang1,DING Deguang2,3※
(1.Hube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Wuhan 430061,China;2.Hubei Provincial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Wuhan 430061,China;3. Hubei Provincial Academ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Wuhan 430061,China)
Abstract: "Lingshu–Weiqixing"tells the story of the Weiqi line route,time,and acupuncture in the qi through time, however,due to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front and back of the record in time,so now not used in clinical.Comparison of the clepsydra timing system and the timing system of the lunar mansions,draw conclusions that the timing system of the lunar mansions is more reasonable,as for the clepsydra of the system,not the timing, but count.A method of estimating the Weiqi circulation is sorted out,according to the "Lingshu-Weiqixing" meaning,and the method for the study of acupuncture time provides new ideas.
Keywords:Acupuncture,Weiqixing,Lunar mansions,Clepsydra,Timing of Acupuncture
《灵枢·卫气行》(以下简称《卫气行》)讲述了卫气循行的时间次序,并言明“候气而刺之”、“谨候其时,病可与期,失时反候者,百病不治”、“是故谨候气之所在而刺之,是谓逢时”,与《灵枢·九针十二原》中所提到的“知其往来,要与之期”相呼应,说明了审查卫气、候气而刺的重要性,然而因为文中关于卫气循行时间的前后矛盾问题,使这一论述针刺时机的理论未被后世广泛运用,从而束之高阁。本文即针对该篇中的时间问题,作一探讨。
1矛盾缘起
关于卫气循行历来存在较多疑问,《卫气行》中循行的时间更是出现前后矛盾,“故卫气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周于五藏。”从这里可知卫气昼夜各行25周,凡50周,而后文却说“水下一刻,人气在太阳;水下二刻,人气在少阳;水下三刻,人气在阳明;水下四刻,人气在阴分……水下二十五刻,人气在太阳,此半日之度也。”按卫气行三阳及阴分为一周,此时水下4刻,而25刻为半日之度,“一十四舍水下五十刻,日行半度……亦十四舍,水下五十刻,终日之度也”,则一日才止行25周。前后所说相去甚远,令人难以适从。
2古今认识
在这个问题上,古今《灵枢》注家多避而不谈,如杨上善、马莳、汪昂、张志聪、郭霭春、孟景春等。但也有提出疑问的,如明代张景岳在《类经》中认为“总计周日之数,惟二十五周于身,乃与五十周之义未合。意者水下一刻,人气在太阳,二者二周,或以一刻作半刻,则正合全数。”[1]即二刻当行二周,或一刻当作半刻计算。而清代黄元御在《灵枢悬解》中说:“卫气二刻一周,半日二十五度,应行十二周半,此仅六周,一周四刻,于数未合。”[2]但并未给出解释。
河北医学院编《灵枢经校释》时写到“前言日行一舍,卫气行身1. 8周;后伯高言水下四刻的时间行身一周,也即每昼夜运行100÷4=25周,与前述周数实差25周之多……本篇文字大有疑义,读者宜详之。”[3]也未给出解释。张珍玉教授在《灵枢经语译》中认为是不同学说汇编所致,“日行十四宿,卫气行二十五又十分之二周,日夜五十周子身有奇。而后面则说,卫气循行……每刻循一经……显然前后不符。后人认为,本篇前后两部分,并非一人所著,因同为论卫气之行,而合为一篇,故致前后内容有别。” [4]现代学者张立平总结道:“总计周日之数,止二十五周于身,与五十周之义不相合。这个难题至今悬而未决。”[5]可见,中医界对卫气循行时间的问题尚未有较统一的认识。
3两套计时体系的存在
仔细分析《卫气行》,我们可以发现,前后时间矛盾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存在两套计时体系,即二十八宿计时体系和漏刻计时体系,下面我们就这两套计时体系进行分析。
3.1二十八宿计时体系
《卫气行》云:“天周二十八宿……房昴为纬,虚张为经。是故房至毕为阳,昴至心为阴。阳主昼,阴主夜……”;“故卫气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周……”;“从房至毕,一十四舍……日行半度,从昴至心,亦十四舍……终日之度也。”其将一日一夜共分二十八宿,房宿到毕宿为阳,表示白昼,昴宿至心宿为阴,表示黑夜,日行一舍,即是日行一宿,从房至毕十四舍即白昼所行十四宿,为二十八宿的一半,从昴至心即黑夜所占的十四宿,昼夜相合,共同完成一日一夜二十八宿。而卫气则在昼行约25周,在夜行约25周。
其具体“日行一舍……日行二舍……日行十四舍……”、“夜行一舍……”与卫气行身、行藏的对应关系,详见下表:
表1 人气日(夜)行于身(藏)
二十八宿计时在古代颇为少见,《灵枢》除此篇外亦仅在《灵枢·五十营》中提及:“下水二十刻,日行五宿二十分……水下百刻,日行二十八宿。”且在《灵枢》成书年代,二十八宿计时并非通用的计时法。
3.2漏刻计时体系
《卫气行》云:“水下一刻,人气在太阳;水下二刻,人气在少阳;水下三刻,人气在阳明;水下四刻,人气在阴分。水下五刻,人气在太阳……水下二十五刻,人气在太阳,此半日之度也……水下五十刻,日行半度……水下五十刻,终日之度也……终而复始,一日一夜水下百刻而尽矣。”日行半度对应水下五十刻,再下五十刻,则终日之度,即是一日一夜一百刻。而相对应的卫气所在,则按太阳、少阳、阳明、阴分运行,现将其循行整理如下表:
这套计时体系里的百刻制,正是古代传统计时方法之一,现存文献中“刻”用于计时最早见于《里耶秦简》[6],《隋书·天文志上》曰“昔黄帝创观漏水,制器取则,以分昼夜……周礼挈壶氏则其职也。其法,总以百刻,分于昼夜。”从历史沿袭上说,《卫气行》运用百刻制是合情合理的,此外在《灵枢·五十营》及《素问》运气七篇皆有用到过百刻制。
3.3两种计时体系的取舍
那么,同时存在于《卫气行》中的两种计时体系,究竟哪一种才是正确的呢?
这必须从卫气特点分析,才能得出结论。涉及卫气循行的篇章主要在《卫气行》与《灵枢·营卫生会》,《卫气行》曰:“故卫气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周于五藏。”《灵枢·营卫生会》曰:“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各行二十五度分为昼夜。”可知白昼行身二十五周,夜晚行藏二十五周,这个规律是固定的,是《黄帝内经》中涉及卫气的篇章所公认的规律。因此,我们将其描述成如下两点:①卫气昼行身,夜行藏。②卫气昼行25周,夜行25周。
二十八宿计时体系将一天分为28宿,昼夜分占14宿,白昼14舍,卫气行身,夜晚14舍,卫气行藏。符合了第①点要求。而卫气昼行25周与2/10身,夜行25周与2/10藏,又大致符合了第②点要求。至于多出的2/10身和2/10藏,则被《卫气行》解释为“人之所以卧起之时有早晏者,奇分不尽故也。”由此看来,二十八宿计时体系大致是符合卫气运行的规律的。
那么漏刻计时体系是否符合卫气运行的规律呢?漏刻计时体系相比于二十八宿计时体系来说,描述卫气循行上更为精细,它不像二十八宿计时体系那么粗略,而是具体到了卫气运行的位置层面了,但也正是这一点,使它出现了矛盾,《卫气行》云:“水下一刻,人气在太阳;水下二刻,人气在少阳;水下三刻,人气在阳明;水下四刻,人气在阴分。水下五刻,人气在太阳……水下二十五刻,人气在太阳,此半日之度也。从房至毕一十四舍,水下五十刻,日行半度,从昴至心亦十四舍,水下五十刻,终日之度也……终而复始,一日一夜水下百刻而尽矣。”从原文可知,一天百刻,而卫气按太阳、少阳、阳明、阴分循行为一周,此时水下四刻,而一天百刻,若以平旦阴尽,阳气出于目起,则五十刻时,方才12.5周,如此则不合第②点要求的昼夜各行25周。而倘若“从昴至心亦十四舍,水下五十刻,终日之度也”,则至水下百刻,尚未言及入藏循行,故又不符合第①点要求的夜行于藏。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认为,《卫气行》中描述的漏刻计时体系在计时上运用是不确切的。
所以,这两种计时体系,当以二十八宿计时体系为准。
3.4采用两种计时体系的原因
众所周知,古代并没有二十八宿计时法存在,为何这里会出现二十八宿计时体系呢?《灵枢》在构建了二十八宿计时体系后,又为何还要采用漏刻计时体系呢?
在《灵枢·五十营》中我们可以看到:“天周二十八宿,宿三十六分;人气行一周,千八分,日行二十八宿。人经脉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脉,周身十六丈二尺,以应二十八宿……”也就是说,之所以要用到二十八宿计时体系,是因为要对应营气运行时所过“人经脉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脉”的缘故。而二十八脉循行的详细情况则在《灵枢·营气》、《灵枢·脉度》述及。而又因营卫的对应关系,如《灵枢·营卫生会》所述:“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度而复大会……”,两者在循行五十度之后则出现“大会”,故而为方便联系五十度之后的“大会”,《卫气行》延续了这一计时体系。
而漏刻计时体系,则出于“候气而刺之”的需要。在构建好二十八宿计时体系后,《卫气行》云:“分有多少,日有长短……常以平旦为纪,以夜尽为始,是故一日一夜,水下百刻……如是毋已,日入而止,随日之长短,各以为纪而刺之……刺实者,刺其来也,刺虚者,刺其去也。此言气存亡之时,以候虚实而刺之,是故谨候气之所在而刺之,是谓逢时。在于三阳,必候其气在于阳而刺之,病在于三阴,必候其气在阴分而刺之。”也就是说,一天百刻可以作为推算卫气循行的依据,即各以为纪,针刺要依据卫气的循行所在,做到候气虚实而刺。而二十八宿计时体系,显然无法精确到卫气在时刻上的循行所在,并且与当时所用的计时法不同,所以必须要有一个更小的通用计时单位,因此《灵枢》的作者选择了百刻制。
然而,百刻制不但未能准确的描述卫气的循行,反而给后人留下了更多的不解之惑。
3.5文中“漏刻体系”意义在于计数
那么,如何遵从《灵枢》作者的本意,把漏刻体系和二十八宿计时体系融合在一篇之中,并使漏刻体系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呢?使用漏刻体系的原因就在于要准确推算卫气运行的所在,已知卫气白昼行于阳,夜晚行于阴,阴指五脏,《卫气行》曰“平旦阴尽……目张则气上行于头,循项下足太阳……其散者,别于目锐眦,下手太阳……其散者,别于目锐眦,下足少阳……以上循手少阳之分侧……别者以上至耳前,合于颔脉,注足阳明以下行……其散者,从耳下下手阳明……其至于足也,入足心,出内踝,下行阴分,复合于目,故为一周。”故阳当指此处足、手太阳,足、手少阳,足、手阳明,阴分。而后文“水下一刻……水下二刻……水下二十五刻……”当皆是推算卫气昼行于阳所用,即昼行于体表经脉所用,至于卫气晚上入于五脏,因为无法针刺五脏,则不在推算之列。
因为卫气每周由三阳与阴分组成,“水下一刻,人气在太阳;水下二刻,人气在少阳;水下三刻,人气在阳明;水下四刻,人气在阴分。”明确讲出了卫气行于经脉的时间比例,即卫气1周分为4份,三阳与阴分之比为3:1。
又因为卫气在阳循行25周是固定的,故而将卫气25周分于白昼即可。春夏秋冬、纬度高下、昼夜长短有异,故卫气行经时间当按该地地方时的日出时间和日落时间推算,将每天白昼时长分100份,每4份为卫气一周,自平旦日出起计,第1份行太阳经,第2份行少阳经,第3份行阳明经,第4分行阴分,如此类推。
如2017年12月22日为冬至日,以武汉地方时推算此日该地人们的卫气循行时间,可列如下表所示:
表3 冬至日武汉地区人身卫气循行时间
因此漏刻尽管不是描述卫气循行的时间,但在白昼卫气循行的顺序和体表行经的阴阳经脉比例上,提供了重要的意义,为针刺候气而刺的时机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所以可以说,漏刻体系不重在计时,而重在计数。
4结语:理清时间矛盾的临床意义
理清时间矛盾,确定二十八宿计时,漏刻计数,为针刺治疗推算白昼卫气行经的所在提供了依据,《卫气行》云:“刺实者,刺其来也,刺虚者,刺其去也……以候虚实而刺之,是故谨候气之所在而刺之……病在于三阳,必候其气在于阳而刺之,病在于三阴,必候其气在阴分而刺之。”即泻实时,待卫气行于要泻的经脉再施泻,在补虚时,待卫气未行要补的经脉就施补,做到候气而刺之。
参考文献
[1]李志庸.张景岳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165.
[2]清·黄元御.黄元御医书十一种[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519.
[3]河北医学院.灵枢经校释[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756-757.
[4]张珍玉.灵枢经语译[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640.
[5]张立平.《黄帝内经》对人体日节律的认识[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6,10:1288-1290.
[6]谢小丽. 秦简时间范畴研究[D].西南大学,201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