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法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研究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付勇1,黄辉2 宣逸尘2 ,章海凤1
(1. 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西南昌,330006;2. 江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江西南昌,330000)
摘要:目的:运用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评价灸法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CNKI)、维普数据库(VIP)和万方数字化期刊群(WF)中的相关文献,经过严格地筛选后,运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3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的文献有15篇,1151例患者,纳入研究普遍质量不高。Meta分析结果示:(1)灸法VS西药总有效率,RR=1.46,95%CI(1.12,1.90),Z=2.83,P=0.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中药汤剂配合灸法VS西药总有效率,RR=1.30,95%CI(1.12,1.51),Z=3.40,P=0.000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针刺配合灸法VS单纯针刺总有效率,RR=1.16,95%CI(1.05,1.29),Z=2.87,P=0.00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针刺配合灸法VS西药,RR=1.20,95%CI(1.08,1.33),Z=3.52,P=0.000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灸法治疗肠易激综合征具有一定的疗效优势,但还需进一步高质量、多中心的研究。
关键词:灸法;肠易激综合征;系统评价;Meta分析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的功能性胃肠病,主要的临床表现是腹痛、腹泻、便秘和大便性状异常(稀便、黏液便或硬结便),相当部分患者可有失眠、焦虑、抑郁、头昏、头痛等精神症状。IBS虽然不是一种致命性的疾病,但严重影响患者的学习、工作及生活质量。IBS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流行病学显示,IBS是一种世界范围内的多发疾病,IBS的患病率相差较大,大约为4.3%~21.8%[1],西方国家人群患病率为10%~15%,亚洲国家的IBS患病率在5%~10%之间[2-3],在我国IBS的流行病学统计工作还没有权威的大样本统计数据,现有的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我国IBS的发病率为0.82%~11.5%,发病率差异大的原因多是诊断标准不同[4]。
目前,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涉及脑-肠轴功能异常、内脏高敏感性、胃肠动力障碍、炎症免疫功能失调等[5]。现代医学主要是针对主要症状选择相应药物治疗,虽然可以部分缓解腹痛、腹泻等症状,但是病情容易反复,患者长期用药往往导致情志的改变,又会加重躯体不适的症状。同时药物长期使用也会不同程度存在不良反应,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医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研究较多且疗效较好,特别是针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一般认为针灸作为一种绿色疗法,具有多靶点、多途径、双相生理调节等特点,可以身心同调,所以介入该病的治疗应具有广泛的前景[6]。
灸法作为中医针灸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温通经络、消瘀散结、扶阳固脱、调和气血等作用[7]。早在《灵枢·官能》就有“针所不为,灸之所宜”的记载,而《医学入门》中更明确提出“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多年来,艾灸疗法以其独特的治疗优势治疗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目前灸法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较多,但尚无此方面的系统评价,因此本研究旨在对灸法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进行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严格评价有关文献的质量,为灸法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提供循证依据。
1.资料和方法
1.1纳入标准:研究类型:关于灸法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论文的发表语言为中文和英文。患者性别、年龄、地域、种族、职业、病例募集来源不限,明确诊断为IBS。干预措施:试验组采用灸法治疗,或灸法结合其他阳性干预措施;对照组干预措施不限。结局指标:有效率、症状积分、不良反应等。
1.2排除标准 继发性肠易激综合征。 干预措施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重复发表的文献。
1.3 检索策略 采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1979 — 2017)、中国知网(CNKI,1979 — 2017)、维普数据库(VIP,1989 — 2017)和万方数字化期刊群(WF,1998 — 2017),如不能搜索全文,则辅以手工检索江西中医药大学图书馆过刊资料库,所有检索时间截止至2017年08月。
1.4 文献筛选 采用Noteexpress实现流程化控制,由两位独立筛选员阅读问题和摘要,排除明显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对剩下的文献阅读全文,根据文献干预措施、结局指标等信息排除不合格的文献,最后确定文献是否被纳入。两位筛选员在核对信息是发现部分结果评判不一致,需通过讨论或由第三方专业人员决定其是否纳入。
1.5质量评价 对纳入文献按照Cochrane评价手册进行质量评价,评价项目包括:(1)研究的随机方法是否正确,(2)是否存在分配隐藏,(3)是否采用盲法,(4)结果数据的完整性;(5)选择性报告研究结果;(6) 其他偏倚来源。每一个条款采用3分法评价。评价用语为“是”(低度偏倚)、“否”(高度偏倚)和“不清楚”(缺乏相关信息或偏倚情况不确定)的判断。若两位筛选员在核对信息是发现部分结果评判不一致,需通过讨论或由第三方专业人员决定其是否纳入。
1.6统计方法 统计学分析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3版统计软件。计算效应量时计数资料采用相对危险度(RR)及95%CI,计量资料选用权重均数差(WMD)。采用X2 检验各研究间的异质性,检验水准α=0.1,再根据I2 值估计异质性程度:I2 <40%提示无明显统计学异质性,则选择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合并分析;40%<I2 <75%提示存在统计学异质性,需进一步分析异质性来源,如无明显临床异质性,则选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合并分析;I2 >75%提示有实质异质性,不主张合并,只进行描述性分析。如文献数量充分,可行漏斗图分析是否存在发表偏倚。
2.结果
2.1检索结果 根据检索策略共可以搜集到1066篇,通过阅读题目、摘要及全文,筛选后最终纳入的文献有15篇,共1151例患者。文献检索流程见图1。
3.讨论
本研究收集2017年08月之前灸法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相关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其中4项研究显示灸法疗效优于常规西药,2项研究结果示中药汤剂配合灸法疗效优于常规西药,3项研究结果示针刺配合灸法疗效优于单纯针刺,4项研究结果示针刺配合灸法组疗效优于常规西药组,在其他单个研究中,因纳入相关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较少,尚无结果提示灸法及中成药配合灸法优于单纯针刺及常规西药,但中成药配合灸法与常规西药比较的研究中,中成药配合灸法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在原研究中显示了一定的疗效优势。
但纳入的15项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中,均缺乏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学质量不高。纳入随机试验中大部分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少数试验仅提及随机字样,16项试验详细描述了基线资料,1项研究仅仅提及基线资料。所有试验都未描述分配隐藏及实施盲法。纳入研究的诊断标准不一,有8项研究采用中医及西医诊断标准,其中6项研究纳入的诊断标准均为罗马Ⅲ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项研究为罗马Ⅲ及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制定的“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共识意见”,剩余1项研究的诊断标准为罗马Ⅱ,1项研究的诊断标准为2000年的罗马标准,2项未提及详细的诊断标准。纳入研究中施灸方法、施灸部位、施灸刺激量、施灸疗程也存在相应的差异,并且大部分研究试验组干预措施为非单纯灸法。多数试验没有描述随访情况及是否出现相关的不良反应。诸多因素都可导致临床异质性和结果的偏倚,需谨慎对待评价结果。
综上所述,灸法治疗肠易激综合征具有一定疗效,但是由于纳入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不充足,样本量少,且研究中存在影响结果的因素较多,从而降低了本研究结论的可靠性。故希望今后在灸法方面的研究应进行合理的研究设计,增加观察样本数量,实现多中心的随机对照试验来进一步验证其疗效,为今后临床及科研提供更为可宝贵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Drossman DA,Camilleri M,Mayer EA,etal.AGA technical review on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J].Gastroenterology,2002,123(6):2108-2131.
[2] Spinelli A.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J]. Clin Drug Investig ,2007,27(1):15.
[3]Chang FY,Lu CL.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n the 21st century:perspectives from Asia or South-east Asia[J].J Gastroenterol Hepatol,2007,22(1):4-12
[4]元静.5-羟色胺转运体SLC6A4 基因多态性与肠易激综合征的关联研究[D].昆明:昆明医科大学,2013.
[5]Karantanos T,Markoutsaki T,GazouliM,An-agnou NP,Karamanolis DG.Current insights in to the pathophysiology of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J].Gut Pathog,2010,2: 3.
[6]周惠芬,王玲玲,衣运玲,等.针灸治疗功能性胃肠病的优势[J].针灸临床杂志,2010,26(2):1-5.
[7]吴焕淦,郑锦,马晓芃,等.中国灸法学现代研究[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26.
[8]孙令军,杨文,郭彦层等.腧穴热敏化悬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研究[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3(3):338-341.
[9]高春波.参苓白术散加艾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观察[J].陕西中医,2016,37(8):944-945.
[10]曹丹. 益气健脾汤合隔药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研究[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17(03):101-103.
[11]储浩然,李难,程红亮. 温针灸治疗肝郁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观察[J]. 上海针灸杂志,2015,34(05):424-425.
[12]刘兵,周国容. 热敏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33例[J]. 中医研究,2015,28(02):43-44.
[13]孔素平,王文琴,肖宁,谭奇纹. 针刺配合隔姜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研究[J]. 上海针灸杂志,2014,33(10):895-898.
[14]陈宏,康密. 艾灸配合中成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38例[J].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4,37(06):44-46.
[15]罗莎,林寿宁,陈春华. 疏香灸法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气滞证临床研究[J].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29(02):205-206.
[16]盖娟娟,曾科学,ZHOU Dong-sheng. 温针灸治疗60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观察(英文)[J]. World Journal of Acupuncture-Moxibustion,2013,23(04):43-45+51.
[17]王全权,黄慧敏,陈海林,宗芳,章茂森. 穴位注射结合神阙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观察[J]. 针灸临床杂志,2012,28(04):13-14.
[18]胡丹,康明非,熊俊,邓鹏. 热敏点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随机对照研究(英文)[J]. World Journal of Acupuncture-Moxibustion,2012,22(02):1-5.
[19]罗莎,陈春华. 雷火灸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观察[J]. 广西中医药,2011,34(05):20-21.
[20]陈晟,杜冬青,马玉侠,辛琦,高树中,王秀英,韩丑萍. 隔药灸神阙治疗脾气虚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英文)[J]. Journal of Acupuncture and Tuina Science,2011,9(05):265-268.
[21]安广青,李娜,翟国华,刘慧荣,孙记冯,梁会凤,徐如韫. 针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疗效评价[J]. 上海针灸杂志,2010,29(06):354-356.
[22]张云波,颜春艳,谢胜. 神阙穴隔姜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30例[J]. 江西中医药,2007,38(08):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