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

经络反应点的辨证应用——王品山临证经验

作者:秘书处编辑 来源:信息部 点击:4697次 更新:1554480000

  

王品山,男,辽宁省海城县人,1920年12月生于中医世家,自幼从父王延相学习中医,拜师刘润棠学习针灸,从事临床与教学数十年。曾编著出版《简易针灸手册》,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并引用现代科学新技术发现了循经传导声信息,验证了十二经在体表四这经络循行线的客观存在。《十四经感传线路的研究》获卫生部乙级科技成果荣誉证书。现任辽宁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针灸副主任医师、副教授。

一、学术特点和医疗专长

1.切循俞穴变异是经络病变的一个客观指征

    经络,具有内联脏腑(包括奇恒之府),外络肢节,部位相关,左右平衡的特性。是一个完整的自调自控系统,以维护生命的正常活动。当经络失衡时,则相应地出现经络信息反应。诸如在体表局部经络解剖定位的俞穴过敏压痛、酸楚、 麻木、皮下结节等经络变异现象。这在针灸临床上作为经络辨证,循经取穴的客观指征,是非常切实的。

    针灸临床,在四诊八纲、辨证施治的前提下,审查病机,判定病位。在综合 “四诊”(包括理化检査)的基础上,用指腹以同等压力切循经络俞穴变异的客观指征(也可以检测十二经原穴电位变化,指趾末端的井穴知热感度,以供参考),用以判断某经病机,病位在脏在腑以及相关部位。

    实践证明:脑、髓、骨、脉、神智病,大多以八脉为主。如癲痫的共同反应点是在督脉的长强、大椎;气机紊乱的反应点在任脉膻中;尿失禁的反应点在曲骨;白天发病的反应点在阳跻申脉;夜间发病的反应点在阴跻照海;脏腑病的反应点则以十二经脉上的六位为主,如胃病之与足三里,胆病之与阳陵泉,心胸之与内关,肝与太冲,腹泻之与阳陵泉、地机,痛经之与公孙等。这些穴位,都体现了经络信息反应。头病的反应点以手足部位为主,如合谷、太冲、内庭、外庭 (内庭与足临泣连线中点)、足临泣、地五会、申脉等分主头部病变。四肢病在 腹部有反应点,如风湿性关节痛,在脐旁肓俞有反应点。尽管由于个体差异,各自反应不同,却说明了体表、内脏、部位的经络关联特性。因此,针灸临床的诊断、治疗是有客观指征可循的。正如:“厥阴之脉,令人腰痛,腰中如张弓弩 弦。刺厥阴之脉,在滕踵鱼腹之外,循之累累然,乃刺之”(《素问.刺腰痛篇》)。“累累然”就是过敏反应的形态。相反的,循着反应点探讨病机,说明了病机在厥阴经,病位在腰,依此类推可见,经络学说对针灸临床的指导意义。

切循经络俞穴变异的客观指征,除用指腹以同等压力切循,恁患者主观感觉强弱外,尚可以“经络穴位压诊计”即弹簧压力棒,以0.5公斤为(+++),1公斤为(++)、1.5公斤为(+),从比较中区别过敏程度的强弱,分经穴位反应的主次。诊查定量,治疗过程观察是否减弱,治愈后是否消失。一般的以自觉症状消失,过敏反应消失为治愈;自觉症状消失,敏感反应没消失者,仍有复发的 可能;自觉症状没消失,敏感反应消失,为病机转化,反应移位,尚需查找新的反应部位,调整治疗方案。似此予以切循经络俞穴变异反应的定量,使客观性、 科学性就更为强些,有助于临床治疗疾病的观察研究。

 

2.循经传导声信息是探讨经络本质的一个途径

   循经感传的研究,提示了循经感传过程,必然伴有生物物理现象。为此,我们应用现代科学新技术一声发射,以声信息为客观指标,检测循经感传过程的微观动态变化,探讨循经传导的客观显示和记录方法。48例检测结果:循经检测 阳性率84,对照检测阳性率21.5,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显著(P<0.01)。 循经传导伴有声信息,验证了循经感传现象;证实了十二经在体表四肢经络循行线的客观存在。

    经过鉴别:穴位局部麻醉,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均能够检测到循经传导声信息;截瘫患者声信息低下。动物实验,切断坐骨神经、股神经、腓神经、股动 静脉、腩动静脉,同样检测到了循经传导声信息;动物注射肌肉松弛剂,声信息低 下,与肌电对照无关,环切皮肤不影响声信息,环切软组织声信息低下,动物处死后声信息低下,甚或为0。说明循经传导声信息是机体内部微观动态变化,以应力波形成释放多余能量而产生的生物性声信息。

这一循经传导的客观显示和记录,已为安徽、甘肃的同志所重复证实,将为探讨经络本质开创了一条新的途径。

 

二、医案选

1:偏瘫(左顶叶脑膜瘤手术后遗证)

   XX,女,50岁,工程师,1986828日初诊。

   右侧半身不遂已9个月。198511I9日左顶叶脑膜瘤手术,12月出院后头痛、头昏, 咳嗽时加剧,怕凉,怕风,右上肢麻木不用,右下肢酸软无力,行步蹒跚,服中西药物效果 不显。检查:脉象沉细,舌质淡红,面色眈白,刀口愈合良好,右上肢不麁高举,手指功能 障碍,右下肢步行苗难。膻中穴、长强穴、公孙穴、申脉、照海穴、合谷穴均有压痛反应9

说明脑部手术后,经络功能失调,病位在脑,在二挢脉。治宜调整督、任、二跻脉之功能。

处方:①膻中、长强,置皮内针。②申脉、照海、公孙、合谷、外庭。

   治疗经过:按穴先后施针,右侧点刺,左侧留针30分钟,嘱练气功。十诊后,头痛、头 昏消失,咳嗽时头亦不痛,已不怕风,右手能抬高持物,走路较稳5压痛反应点仍未消失。 迄治一个月,日渐好转。

2:腹痛(十二指肠溃疡)

    XX,男,41岁,工程师,1986711日初诊。

    1971年患十二指肠溃疡以后大出血3次,至今,经常腹痛,腹胀、腹泄,夜间加剧, 纳呆,疲乏,经治不愈。检查:脉象沉细而紧,舌质淡苔薄,精神萎靡,面色暗黄。地机穴 有过敏酸楚反应,皮下有硬结,公孙、阴陵泉穴有酸楚反应;合谷、足三里、外庭穴有压痛 反应,中脘、关元穴有压痛反应,肝经上太冲穴有压痛反应。该患者因久病气血两虚,郁阻中焦,经气运行不畅,脘腹作痛。脾不运化则腹胀、腹泄。病机主要在脾经,病位在腑。治 以益气养血,疏通经络,调理脾胄。

    处方:①中脘、合谷、太冲、足三里、公孙。②关元、外庭、阴陵泉、地机,置皮内

针。

    治疗经过:补脾经,泻胃经,按穴先后施针,间日轮换针刺,留针15分钟,10次一个疗 程。一个疗程后复査,脉象沉细,舌质红,苔薄,面色红润,精神好,食欲睡眠均隹。压痛反应减弱。第二个疗程后,压痛反应消失,临床治愈。嘱练气功,巩固疗效。

3:痹症(风湿性关节痛)

    XX,女,48岁,家庭妇女,1687日却诊。

    患者自1958年患关节痛,气候变化加剧,抗“0”、血沉正常,经治不愈。右膝曾手术治疗,无效。今年6月突然膝关节肿痛,强直,不能走路,经用中西药物内服,膏药、针灸、 理疗外治,均不见好转。检查:脉象灞数,舌质红,苔腻,不发烧,痛苦面容,膝关节红肿、压痛。经络:肾经肓俞穴有过敏压痛反应;手足阳明经合谷、曲池、足三里、外庭六有压痛反应脾经阴陵泉、公孙穴有压痛反应;肝经太冲穴有压痛反应。以上说明风、寒、湿成痹日久,复感盛夏湿热,邪从热化,其病机主要在胥经,病位在膝。治以清热除湿,通经活络,扶正祛邪。

    处方:①肓俞、合谷、太冲、阴陵泉、足三里。②肓俞、曲池、外庭、公孙。

    治疗经过:按穴先后施针,补肾经,泻脾经。间日轮换取穴,每次先点刺内外膝眼,留 15分钟。五诊后,肿痛全消,压痛反应减弱。十诊后,走路自如,关节不痛,压痛反应消 失。唯肓俞尚有轻微压痛,置皮内针,观察至同年9月底,未再复发。

4:少阳头痛(神经性头痛)

    XX、女、34岁,职员,1986712日初诊。

    右半侧头痛四年,时轻时重,每天昏昏沉沉,影响生活工作。曾作脑血流图,诊为:血 管紧张度增高。脑电图血压均正常。纳可,溲长,便秘,头痛与月经无关。经用中西药、针

灸治疗无效。检查:脉象弦细,舌质红苔薄腻,面色潮红,语言爽朗。足临泣、太冲、合 谷、外庭穴有压痛反应。辨证属于肝胆火炽上冲清窍则头痛,横犯胃肠则便秘。病机主要在胆经,病位在头。治以疏肝利胆、降火通经。

   处方:足临泣、太冲、合谷、外庭。

   治疗经过:泻肝、胆经,按穴先后施针。右侧点刺,左侧留针15分钟,每5分钟捻转1 次。二诊头痛、头昏减轻;三诊头不痛;四诊大便如常;五诊全身轻快,反应减弱,继续针 5次,压痛反应消失,临床治愈。迄经二个月,追访未复发。

5:腰痛

    XX,女,38岁,中学教师,1986814日初诊。

    五年前,因分娩而引起腰痛,曾按风湿、劳损、肾虚、外伤等治疗无效。每讲课1小时,即需卧床休息片刻。纳可,二便正常,月经正常,白带多。检査:脉象沉缓,舌质淡红苔薄,面色萎黄,语言清晰。足临泣穴有过敏压痛反应,督脉命门穴有压痛反应。带脉如束,经气不通则腰痛,湿热下注,则白带多。病机在带脉,病位在腰。治以通经导气。

   处方:①命门,置皮内针;②足临泣。

   治疗经过:针后留针15分钟,每5分钟双侧同时捻转1分钟。针后腰即不痛,活动自如。但压痛反应未消失。二诊自感疲乏。三诊白带明显减少。四诊仍有压痛反应。继续针2 次,压痛反应消失,临床治愈。迄经月余,腰痛未发作。

   【按】针灸临床的关键在于掌握病机,明确部位,施用手法,三者缺一不可。所谓抓病机,就是要依据体质强弱、发病诱因、病程久暂、病证转化、经络信息等综合临诊资料,综 合判断。定部位,则包括发病部位、病变部位以及与其关联的针剌穴位。施手法,是施针順 序,剌激强弱,以得气为准,得气后则补,得气后则泻。不能主次不分,配伍倒置。另外, 刺常人应“无失其常数”,刺壮士应“深而留之”,刺瘦人应“浅両疾之”,刺婴儿应“浅刺而疾发针”《《灵枢,逆顺肥瘦》〉。反之,损不足,益有余,是为重病。所以要力求针灸刺激量对疾病症候的相适应。总之,离开四诊、八纲、辨证论治、連法方穴,针灸临床就失去了中医理论的指导;离开切循经络信息反应和经络辨证,针灸临床就失去了经络学说的指导。


期刊导读